屈萬軍 汪厚旬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實施以來,保康縣實驗小學主動作為、探索實踐、積淀經驗,實現了理念上形成共識、政策上清晰邊界、行動上創新突破,全力打好“組合拳”,推進“雙減”落地,構建起高質量發展育人新格局。
狠抓課堂教學提質。課內比教學。以“五名工程”為載體,組建核心團隊,以“一課講十”和“一課十講”為主要方式,所有教師依據自身實際錘煉一節“名課堂”,反思構建一篇“名論文”,展示一場“名講座”,研究一個“名課題”,收錄自己的所思所感,成型一本具有個人特色的“名專集”。每學期用近兩個月的時間完成自練課、組練課、校內名課堂評選、外出展示、曬課錄制五個環節,提升每位教師的課堂教學專業能力,在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同時提升學習的質量與效果。建設樣本學科。學校以教研組為單位,按照一節名課堂、一項微課題、一本特色集、一班好成績、一副好口碑的“五個一”標準制訂樣本學科評價細則,從協作能力、常規教學、教研活動、課題研究、教學質量、教研成果六個方面,依據《保康縣實驗小學樣本學科教研組創建細則》對18個教研組進行量化評比考核,擇優確定樣本學科教研組,提升團隊整體的學科教學質量,促進課堂教學水平提質增效。
規范作業布置與批改。控制總量。一是采用同年級作業布置協商機制,每天由班主任負責溝通協調,控制作業總量,確保學生每天的作業學科平衡;二是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三至六年級書面家庭作業不超過60分鐘,倡導并推進每周三為“無作業日”,各年級不布置書面作業;三是作業的控制與審核,學科教研組長對作業量總體把關,審查難易程度和配置梯度,并以教研組為單位做到一周一公示,細化到各班、各學科。創新形式。為增強作業形式的新穎性和趣味性,學校嘗試“1+N”作業模式。“1”為基礎部分作業,以書本基礎知識為主,以檢測學生基本知識技能為目標的作業,不加深,不拓展。這部分作業要求全班學生都要完成,并且教師要及時反饋,從而使每一名學生都能鞏固當天的基礎知識,強化學習效能感。“N”為菜單式作業,這類作業是根據不同學生水平分層設計的書面作業,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做,也可以不做。作業展評。學校將作業布置與批改作為教學常規檢查的重要內容,以年級為單位組織常態化作業展評活動,推動全校學生作業整體質量的提高,同時也促進全體教師自覺提高作業布置與批改的質量,從而更好地服務于“雙減”落地與教學質量的提升。
落實課后優質服務。增強課程供給。學校徹底轉變“分數至上”學生評價理念,利用課后服務的機會實施適合學生需要的多樣化課程。在課后服務中形成了悅美閱讀課程、興趣社團課程、創客教育課程、球類運動課程、心理健康課程等校本課程。學校把每天的課后服務分為兩個類型:一是輔導學生作業,二是開展閱讀、體育等興趣課程。在豐富的課程活動中,培養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增強個別輔導。實施課后服務以來,學校語文、數學、英語學科教師堅持對學生作業面批面改,并針對“學困生”進行精準幫扶。此舉不僅讓學生端正了學習態度,而且讓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掌握得更精準,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增強體育活動。學校課后服務開展以來,學生在校時間延長,體育活動也相應增加。學生在選擇興趣課程時對體育類課程更加青睞,學校先后增設了“乒乓小達人”“田徑運動”“活力足球”“武術操”等體育興趣課程,促進學生提升身體素質。
“雙減”實施以來,學校課后服務力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實施創新、評價全面,著力保障充分的資源供給,確保課后服務從無到有、從有到好、從好到優,從留住學生向學生學得開心、學有所獲發展,切實發揮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實現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楊萬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