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學校一方面要做好“教好書,育好人”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要貫徹落實各級黨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關于教育綜合層面、社會層面等的其他工作。如何看待、怎樣落實這些“其他工作”,比如如何提升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水平和執行力,學校管理者需要有清醒的認知。
對于所有工作,要廣義理解“同工同源”。學校對內對外的工作都不少。對內,是學校內部工作的分配與管理,如:如何合理編排各學科課程,最大化挖掘師生生理和心理潛能?如何制定科學易行的考核評價方法,充分調動教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如何合理協調各崗位分工來有效服務學校的教學工作?等等。學校情況不同,也不能一概而論。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發揮全體教職工、教代會和全體班子成員的集體智慧。
對外,是一所學校的社會屬性,大部分具體工作來自教育行政部門,少部分來自地方黨委、政府。這部分工作,絕大多數與學校重點主抓的工作目標一致且“同源”。比如教學質量評價、師德師風建設、職稱崗位評定等,更多的是涉及學校安全方面的工作。對安全工作,學校大多承擔宣傳、教育管理的職責,其他的如校園校舍建設、周邊環境治理、交通護學崗、食品安全等則必須依靠黨委、政府來統籌協調相關職能部門形成合力。
對于不同分工,要相對理解“同工同酬”。學校的教學工作和其他的工作都是建立在“同工同酬”基礎上的。一項工作的落實,不能把它孤立地看待,而是把每一項工作都看作學校工作的一部分,并固化起來,形成學校的管理制度。對于一些歷史悠久的學校,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留下了易于推行的、比較科學的、有學校特色的學校管理制度,若能適當改良,結合現行的工資制度、人事制度、績效管理辦法,保障學校常規穩定運行是沒有問題的;進一步,若能推陳出新,向高效的實驗型學校、特色型學校轉變和發展,還有兩個基本要求:一是管理思想、特色教育能存在較長時間不動搖,二是要較快得到學生、家長、社會的廣泛認可和支持。
前面所談內容“固化”,就是各項工作到崗、到人,一段時間方向不動搖、內容不變化,讓實際做事的干部和教師有一個整體的發展規劃,工作有計劃性,能主動對接平行單位、領導部門等多方面工作,摸索出一套經驗。學校更可以在此基礎上順勢而為,加入考勤、考核評價等,形成體現學校特色的“同工同酬”管理制度。
對于單項任務,要狹義理解“同工同責”。這是一個目標管理的層面。有兩個定位方向,其一是重“結果”,就單純的工作任務而言,除直接領導會考慮工作過程以提高工作積極性之外,大多數人更注重“結果”。好的結果才是“定性”、過程也才顯得有意義。其二是重“過程”,從人的教育角度出發,從知識積累角度看,教育實質上更應歸類于重過程論。各環節把握好了、過程到了,結果必然理想,結果和過程也是高度統一論。存在一些工作,絕對努力了,但沒有達到預期結果,必定還是要從過程中找原因,所以,當討論執行力時,表面是看結果,實則是教育的過程、管理的能力和工作的方法。
在處理好學校內部與外部的工作時,需要建立一套穩定的、全崗位覆蓋的管理制度,提高思想認識,理順工作思路,發揮每一位干部、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校的執行力。
責任編輯/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