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新
近日,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小學語文教育專業的實習生喻贏火了!她在谷城縣鄉村小學支教期間制作的“煩惱小盒子”成為小學生的“解憂雜貨鋪”,學生通過盲盒用稚嫩的筆跡來表達真實的煩惱,引起廣大家長、學校和社會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抖音小視頻一經播出,3天內播放量就達到1400萬次。作為師范學院院長,我是既高興又擔憂。高興的是喻贏同學能在實習崗位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深入鄉村小學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大膽創新工作方式方法,通過“煩惱小盒子”走進小學生真實的情感世界,通過調查充分了解學情,以學定教,分類施策,有效提升教學效果。擔憂的是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家庭教育現狀。結合調查結果,針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談幾點我的看法。
關注兒童心理健康,必先強化家風家教。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教師。家風能對兒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溫馨、和諧、穩定、平等的家庭環境能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有助于兒童良好人格的形成。通過“煩惱小盒子”,我們看到鄉村小學三年級學生反映的煩惱集中表現在“家長的陪伴少,父母的吵架多,長輩的偏心”等。為此,建議農村小學生父母:一是對孩子多些陪伴。信息化在改變人類生產方式的同時,也對人類社會生活方式產生深遠影響,難以抵制來自手機等信息工具的誘惑而成癮已成為很多學生及成人的通病。學生回家,父母要少玩手機,多些陪伴。可通過聊天、和孩子一起做手工或適當的家務活動,在促進代際有效溝通的同時,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與勞動習慣。二是讓“大寶”感受到家中“多孩不減愛”。在鼓勵生育的政策背景下,父母要顧及“大寶”的感受,在照顧好“二寶”“三寶”的同時,對“大寶”要多些關心呵護,告訴孩子“父母的愛并沒有因為弟弟妹妹的到來而對你有所減少”,別讓孩子覺得“失寵”。三是正確處理家庭成員關系。家庭成員間特別是夫妻間要注意溝通的時間、方式,控制好情緒,避免當著孩子的面爭吵,以免讓孩子覺得家庭不穩定,缺乏安全感。
提升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學校教育重在走進學生內心世界。鄉村小學由于留守兒童較多,再加上家中孩子普遍不止1個,故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更復雜。學校要持續推進家校協同,通過家校共育強化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營造適宜、融合的教育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促進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讓更多孩子走出自己的內心世界,接納他人、擁抱自然、擁抱社會。教師要持續關注小學生心理狀況變化,創新工作方式方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要成為陪伴孩子成長路上的知心人,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提升教育教學效果。教師要當好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橋梁,通過講述進城務工在外打拼的不易,讓學生感受到父母沒回家不是因為不愛他們,而是因為愛、因為肩上的責任;通過引導孩子觀察父母照顧弟弟妹妹的艱辛,告訴他小時候也是如此享受父母的疼愛等,有效促進其對父母的理解。教師還要常態化家訪或與家長電話溝通,告知家長孩子的真實感受,督促家長改進家庭關系,更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服務特殊需要兒童發展,急需加大融合教育教師培養。喻贏同學能想到用“煩惱小盒子”走進小學生內心世界,解決他們的煩惱,源于她在校期間接受的融合教育理念與方法。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作為國家立項建設的國家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堅持發揮特殊教育專業優勢,創新“普特融合、育訓一體”人才培養模式,針對專業群內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小學語文教育、小學英語教育等專業實施“普特課程雙修、技能雙練、證書雙考”,使學生畢業時“崗位雙任”,既能勝任幼兒園、小學普通教師崗位,也能勝任融合教育教師崗位(即能發現、鑒別班級中的特殊需要兒童,并為其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幫助學生早日融入普通學校、融入班級、融入正常社會生活)。喻贏同學的教學實踐帶來的社會效應,也充分說明當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問題。師范學院將不忘初心,進一步打造融合教育特色,推廣融合教育標準,輸出融合教育成果,培養學生核心競爭力,更好地支撐基礎教育改革發展。
責任編輯/楊萬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