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慶市渝中區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羅毅
(重慶市規劃事務中心,重慶 401147)
2021年,住建部印發《關于開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工作的通知》(建辦科函〔2021〕443號),明確了21個開展城市更新試點名單(含重慶市渝中區),要求結合各地實際,因地制宜探索城市更新的工作機制,科學有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城市更新,重點在“更”,要義在“新”,核心在“人”。關鍵不是形式的“新”或“舊”,而在于理念的“新”或“舊”,在于內在的和諧與理性。城市更新表面上是城市硬件的更迭,本質上是城市治理方式以及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提升。簡言之,就是對城市建成環境和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并在此過程中廣泛發動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創造宜居、宜業、宜游、宜養、宜學的人居環境,讓人民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
重慶市城市更新起源于直轄后,大致經歷了“局部更新—重點更新—專類更新—特色更新”4個階段。2017年至今,主要是以山城巷、十八梯、紅育坡小區等為代表的特色更新階段,更為關注城市的歷史文化、山地特色,更為重視人的實際需求,并探索了微更新、PPP、居民參與等多種更新實施模式[2]。
經過多年的城市更新實踐,重慶市建立了“1+2+N”的制度體系來促進城市更新有序推進。“1”是指《重慶市城市更新管理辦法》;“2”是指《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城市更新技術導則》兩個技術文件;“N”是指由市級相關部門按職能職責制定的涉及規劃土地、準入審批、產業培育、財政稅收等“一攬子”配套政策。其中,《重慶市城市更新管理辦法》提出“發揮好社區規劃師的作用,鼓勵市民和社會各界人士廣泛參與城市更新”。
渝中區是重慶母城,是“山水之城,美麗之地”城市形象的最佳展示地,也是全市城市更新工作涉及更新量最大的城區之一。渝中區早在全市正式啟動社區規劃師工作前,就已經開始了社區規劃師的試點工作,助力轄區的城市更新工作,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實踐,形成了豐富的工作成果。
2.1.1 項目概況
嘉西村社區位于渝中區上清寺街道,嘉陵江大橋南橋頭西端,面積0.23km2。在更新改造前,嘉西村環境凋敝、房屋破舊、基礎設施老化、配套設施短缺、鄰里交往缺失,社區居民對社區缺乏歸屬感和認同感。社區規劃師以問題和實施為導向,編制了社區更新規劃,通過強化社區服務設施提升和公眾參與社區治理,改善社區治理結構、優化社區文化生態、增進社區成員互動,推進社區持續更新。
2.1.2 更新方法
規劃先行,保障民生。社區按照改造規劃,整治房屋31棟(整治面積14.19萬m2),全面完善居民最關心的管線規整、污水整治等市政工程,并增設醫療護理服務站、社區圖書館等便民配套設施。
激活資產,復興文化。社區規劃師深度挖掘社區內鮮英舊居、宋子文公館等文化遺存,將其串聯為社區生活文化線路,打造為社區特色街巷空間。通過舉辦社區聯誼會,設立歷史文化宣傳周,成立少年教育基地等,策劃社區公共文化活動,激活社區文化資產。
公眾參與,社區自治。社區規劃師不僅關注物質空間的更新,也強調全過程的社區公眾參與,發動居民參與社區標識設計和空間美化,并與社區共同引導老黨員、樓棟長、志愿者成立物業服務中心,開展規范化物業自治管理。
2.1.3 更新成效
更新成效體現在以下3點:①社區居民認同感顯著提升。通過社區環境美化、社區文化培育、社區治理升級和社區公眾參與,大力提升了居民對社區的認可度,自發組成1400余名志愿者參與社區公共服務。②社區社會效益持續增強。成為重慶市第一個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的社區,年均接待120余場次國內外政企團體參觀學習和交流訪問。③社區規劃師紐帶作用充分體現,充分發揮了社區規劃師作為群眾意見的傾聽者、社區問題的發現者、多方訴求的溝通者、公眾參與的組織者、空間美化的設計師的紐帶作用。
2.2.1 項目概況
馬蹄街位于渝中區南紀門街道涼亭子社區西北角,山城巷東側,全長216m,228步臺階,極具老山城街巷氣息。馬蹄街作為連接中興路與放牛巷的重要街巷,周邊建筑風貌已得到有效改善,但在文化氛圍上還需加強,場所認同感上有待提升,鄰里交往上仍有進一步融合的空間。2021年底,社區規劃師在馬蹄街開展了以“渝州花開三千年”為主題的社區規劃藝術節活動,極大地激發了社區活力。
2.2.2 更新方法
將藝術融入社區場景,提升社區宜居性和文化藝術性。實施微空間改造,將更多藝術元素、歷史記憶融入社區,提升社區綜合品質。
將展覽與營造相結合,激發社區認同感和歸屬感。發動馬蹄街沿街商鋪共同策劃七個主題展覽,把社區空間轉變為更有品質和意義的場所,增進人與人、人與場所的情感認同。
將規劃主導轉向社區協同,讓居民成為“自己的規劃師”。從調研、選點、規劃設計到具體實施,與社區居委會、社區居民共商共建共同推進,激發居民對社區的關注和投入。
將規劃理念帶進社區課堂,引導社區可持續發展。開展社區對話活動,讓高校師生和青年規劃師們走進社區,與街道、社區、居民共同探討社區問題,共謀社區發展,提升社區規劃能力。
2.2.3 更新成效
社區更新成效如下:①實踐了“微投入+微空間美化+微公區治理”的社區更新模式,通過高效治理居民身邊的小微公共空間,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②從空間硬環境優化向社區軟治理升級,從城市宏觀視角投向社區微觀空間,從政府主導改造走向多方共治協調,加強了人與人的聯結,共同創造滋養心靈的家園和充滿詩意與溫度的棲居。③鼓勵社區居民、商家參與社區家園營造活動,強化居民對社區環境的自我管理和維護意識,充分利用各方參與主體的優勢,建立“政府-高校-社區-志愿者”多元主體共治機制,推進“共建共享共擔”社區家園的可持續發展方式。
一方面,城市更新工作涉及多個管理部門,渝中區城市更新包括老舊小區、老舊商業區、老舊街區等類型。在實際工作中,社區規劃師需要跨部門協調建筑、城管、市政、交通等各類管理要素,跨系統綜合考量問題。但目前社區規劃師調動資源的能力相對較弱,在開展工作過程中經常受阻,急需更為高效的溝通協調機制和解決問題的工作路徑。另一方面,社區規劃師只有在接受了有關部門項目委托等任務時才會進入社區,這樣的工作機制難以讓居民與社區規劃師建立深度聯系,也不利于規劃師了解社區、調動公眾參與社區自治和城市更新工作。
渝中區劃定了5個更新片區,總面積約1800hm2,涉及建筑規模約4165萬m2,更新建筑量和更新工作任務量較大。然而,全區目前僅在上清寺街道和南紀門街道配置了社區規劃師,采取以社區為單元的“一對一”服務模式。其余城市更新區域的社區規劃師人員匹配數量存在較大缺口。從渝中區已開展社區規劃師工作的城市更新片區來看,社區規劃師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總結了可供復制和推廣的城市更新工作經驗,應在轄區內推進該制度,進一步強化人員隊伍建設。
城市更新工作的關鍵在人,以滿足人的需求和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社區規劃師的工作核心也是在強化“人與人”的聯結。傳統社區規劃開展的工作包括基層調研、問題分析、片區更新規劃編制和小微公共空間設計等,雖然種類比較多,但每項工作的開展形式較為單一。面對各階層、各年齡段,不同需求和興趣愛好的社區居民,社區規劃師單一的工作形式難以充分調動各類居民參與的積極性。通過馬蹄街社區規劃藝術節也可以看出,豐富的社區規劃師工作形式是喚起居民對城市更新工作關注和參與的有效措施之一,應采用更豐富和柔性的方式開展城市更新工作。
將社區規劃師工作納入城市更新和基層治理的工作機制。建議建立社區規劃師聯席會制度,由有關區領導主持,分別設立社區規劃師聯席會議辦公室(簡稱“社區規劃師辦公室”)和社區工作站。
(1)社區規劃師辦公室可結合渝中區城市更新工作領導機構設置,成員單位包括相關區級部門及各街鎮等。主要負責社區規劃師的工作任務制定和配套制度完善;定期召開工作聯席會,組織項目實施主體、各條線、街鎮等相關方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尋找相關領域的合作機構,分享各自的資源優勢;社區規劃師有關組織工作,包括社區規劃師的宣傳、招募、培訓、考核等。
(2)社區工作站可結合街道辦事處或社區居委會設置,作為社區規劃師深入社區的基地,可吸引更多的居民、外來人口、相關專業人士、社會熱心人士等,共同為城市更新出謀劃策。主要負責接待社區居民,回答居民提出的問題;開設城市更新有關的社區課程,用報告、圖片和案例等形式解讀城市更新政策;監督社區城市更新工作進展情況,將進度整理歸納并及時公布給民眾、上報給政府。社區工作站的建立能夠打破社區規劃師與居民的溝通壁壘,讓居民深度了解城市更新工作,從而增加城市更新的內生動力,減少城市更新工作的阻力,引導居民共同創造高品質生活[3]。
(1)區級設立“社區規劃導師”崗位。以社區規劃師辦公室名義聘請規劃建筑、策劃設計、美學應用、商業運營、社區營造等領域的專家學者,組建區級社區規劃師導師隊伍,納入城市更新專家庫。主要負責對城市更新政策機制創新、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年度計劃、策劃方案、實施方案等進行咨詢指導和審查,并對相關職能部門、社區規劃師團隊、社區工作者、社區居民等進行城市更新宣講和培訓指導。
(2)街道(鎮)級設立“社區規劃師團隊”。由社區規劃師辦公室指導,以各街道(鎮)名義選任相關專家學者組建社區規劃師團隊,在社區工作站開展駐點服務。主要負責對片區更新、社區改造、場景營造等進行計劃編制、策劃設計和技術審查,并協助社區規劃導師開展相關工作。社區規劃師團隊既可以是街道(鎮)相關專業人員兼任,也可以采用購買服務方式進行外聘。
(3)社區級設立“社區居民規劃員”。通過駐扎在社區的工作站向居民發出招募信息,組織發動一批在社區、愛社區、熱心服務社區的社區居民、社區工作者、能人賢人、社會企業人員等,組建社區居民規劃員隊伍,有效補充社區規劃師的數量,為日趨復雜的城市更新工作提供“在地力量”。主要負責走訪、收集、反饋居民反映突出的需求和問題,提出年度擬實施的社區更新、場景營造等項目的建議意見。
豐富社區規劃師工作形式,多角度多層面助力城市更新。
(1)助力開展好現狀體檢評估工作,指導和配合技術團隊在片區層面和社區層面兩個維度開展好既有規劃評估工作,動態更新現狀體檢報告及居民“畫像”,協助厘清3項清單即資源清單、需求清單和項目清單,制定年度工作行動“作戰圖”。
(2)協助開展社區生活圈專項研究,對照《重慶市城市街道和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規劃導則》以及完整社區、綠色社區指標體系,編制或指導社區更新規劃設計方案。加快規劃設計成果轉化為實施項目,跟蹤并指導項目建設、運營,切實協助解決社區現存的問題。
(3)對當前開展的社區活動進行擴展創新,融入更多新鮮、有趣的元素,讓各年齡段的人群能夠參與進來,探究“以事聚人”和“聚人成事”的城市更新和基層治理路徑。例如邀請居民代表參觀優秀城市更新案例、組織社區墻繪等活動,借助文化藝術激活社區居民,共同用行動來改變社區環境,凝聚社區共識,并吸引社區多元力量參與城市更新。這些活動不僅能以較低的成本拉近居民與社區規劃師的距離,還讓各類居民親自參與到城市更新的過程中,由此形成社區發展推動力,并能吸引更多元的力量和資源參與城市更新。
隨著社區規劃師相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政府與社會各界的倡導和參與下,重慶市社區規劃師隊伍將逐步發展壯大,相關工作機制也將愈加成熟,逐漸推動城市更新從“物”的更新回歸“對人的關注”,從追求空間體量指標的增長轉向關注真實的生活場景營造以及對人的幸福感的提升,真正成為城市更新工作強有力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