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曼
學生A,民辦高校2021 屆畢業生,家庭條件優越,性格外向,擁有舞蹈特長,第一年考研失敗,其準備畢業后在家備考研究生,碩士研究生畢業后預期進入舞蹈相關行業。
學生B,民辦高校2018 屆畢業生,家庭條件普通,班級團支書,黨員,多次榮獲獎學金,第一年考研失敗,準備畢業后在家備考研究生,碩士畢業后希望進入編制教師隊伍。
學生A 成績良好,對考研認識不夠全面,其考研初衷只是隨大流,單純認為提升學歷是本科畢業生應達到的要求。學生B 成績優秀,性格要強,目標定位為211 院校,二戰壓力將會更大,容易發揮失常。兩位學生均表示,現在就業市場競爭激烈,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全國各地的人才都涌入參與就業市場的競爭,因此只有擁有碩士學位,才能擁有足夠底氣,在心儀的城市謀得一份較好的職業。
在處理前期,對兩位學生每周進行一次談心談話,每位共計6-7 次。談話內容主要以了解日常學習生活狀況為主,并了解其自身對碩士研究生畢業后的職業規劃。與學生A 談話中了解父母對于該生考研的支持度高。談話中,發現該生對讀研目的的不明確性以及對讀研規劃的不確定性,并在交談中該生明顯表現出對舞蹈的愛好。而在與學生B談話中,該生主動傾訴學習壓力較大,對身邊同學陸續落實工作崗位感到焦慮與慌張。同時該生對“二戰”是否能夠成功表示沒把握。為避免引發該生情緒出現更大波動,筆者在前期談心談話中多采取肯定和鼓勵話語安撫學生。
在逐步引導的初始階段,筆者首先采用的是反問處理法,引導兩位學生理性思考自身情況是否適合考研“二戰”,是否有其它的考研路徑。學生A 主動表示也可以先就業后考研,并與筆者分享大學在藝術機構兼職的趣事。筆者借此分享在粵港澳大灣區國家背景下,港澳學子到大陸交流機會變多,特別是針對文藝類中的舞蹈類的案例進行相關探討,列舉了一些澳門相關舞蹈培訓機構到珠海交流的事例,共同探討在澳珠舞蹈大賽的案例,以引導學生A 思考是否可以在珠澳兩地相關舞蹈機構先行就業,了解行業內情,從而重新確立讀研目標和方向。而學生B 則表示還是想全身心備考“二戰”,筆者首先肯定該生在大學期間擔任學生干部期間很好地平衡好學業和學生工作兩者的關系,但為分散復習壓力,建議該生可以在復習中多嘗試兼職工作,也能為自身獲取一些生活上的補貼。
在深入階段,筆者采用興趣導向法,指導兩位學生考慮就業問題。學生A 則對舞蹈有著濃厚的興趣和熱愛,且該生希望未來可到港澳升學深造,遂引導該生可關注珠澳兩地相關舞蹈機構。而學生B 對碩士研究生畢業后的就業方向有著明確認知,希望從事英語教育的工作,引導該生可以到幼兒培訓機構擔任兼職外語教師,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為家庭分擔經濟壓力。
兩位學生經過多次談話后,均表示想要先接觸下就業市場,對讀研事宜從長計議。在此想法基礎上,筆者把握時機,結合國家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強調目前政府對幼兒教育行業的重視。在兩位學生表示可以嘗試后,筆者主動利用往屆校友資源,向兩所機構大力推薦兩位學生。同時主動帶領兩位學生走訪相關企業,實地考察工作環境,與一線員工進行面對面交流,讓兩位學生加深對企業和職業的了解。同時筆者注重家校聯合,主動與兩位學生家人取得聯系,告知兩位學生在校情況,并針對兩位學生的目前的規劃與家長進行探討,獲得家長的支持。
兩位學生均在畢業前被心儀機構錄用,并得到企業負責人重視并重點栽培,且均在工作后暫時放棄考研。學生A 順利入職舞蹈培訓機構,負責珠澳兩地藝術培訓事宜,現在已經擔任該機構副校長。該生任職后筆者多次前往其單位了解情況和進行畢業生單位走訪考察,并且多次鼓勵學生A 可以繼續考取非全日制研究生。學生B 在某大型幼兒外語培訓機構工作1 年后,順利入圍珠海市某公辦小學編制教師,期間體檢出現異常需復檢,筆者及時安撫并給予相應指導,最終該生成功上岸某市編制教師。隨后,筆者邀請A 和B 到校開展講座,與師弟師妹講解考研就業歷程,帶領學生到A和B 的工作單位進行回訪交流。
近幾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屢創下新高,加上疫情和雙減政策影響,不少民辦高校畢業生都會選擇通過讀研提升學歷,增加就業砝碼,不惜貿然決定全身心“二戰”“三戰”。然而隨著國家政策的落實,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吸引了無數資本進入投資。近幾年來,粵港澳合作不斷深化,基礎設施、投資貿易、金融服務等領域已經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這給予我們這個地處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優勢便利的珠三角之地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我們應該結合民辦院校學生培養目標的特點,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機遇和發展的趨勢,準確掌握民辦高校學生特點,正確引導學生看待就業形勢,更好地開展我們的就業工作,為學生做好就業指導。
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建立在培養學生,與學生建立深厚感情的基礎上。在工作進程中,不需要正面涉及就業問題,要先從家常,朋友角度的關懷先做起,再在過程中不斷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尋找其興趣,打破專業束縛,實現學生個人的自我發展。指導全程,應以人為本,以正確的心態和方式面對考研學生,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做好學生的引導者、教育者和管理者,真心讓學生感受到相關老師是真心關懷自己,這也能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輔導員的自我價值感。
民辦高校專業設置主要以培養應用型特色明顯的專業體系為導向,大多數學生的本科畢業能力符合應用型人才特點,就業過程有一定優勢。本科畢業階段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趨勢,直接就業后考研的發展空間大,經濟效應也不差。同時,在結合應用型人才的特色基礎上,思想政治輔導員應當從低年級開始跟蹤關注每個學生,結合個人實際特點,在就業階段實現對學生的精準引導,“對癥下藥”“因材施教”。
外部環境的影響可以督促大學生開展就業活動,但是最終決定行動效率和成功率主要取決于大學生的內在的動力。從大一學生入學開始,高校應通過入學教育、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其它專業課程思政化的設置,帶領學生參觀企業,將學生實習納入學分管理,從低年級開始培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就業競爭意識和就業行動意識,提升大學生就業動力,促使大學生在畢業季自主、自發、自覺參與就業工作。
新時代大學生“二戰”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家庭條件優越,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家長希望學生可以繼續晉升學歷,增強就業競爭力。輔導員及時了解家長的想法,分析全身心備考“二戰”的劣勢,與家長深入交流,爭取攜手家長一起促進學生先就業后考研。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快速發展下,及時帶領學生深入企業考察,準確把握企業發展前景,了解企業真實環境和文化,了解企業在大灣區發展下本身的定位和發展目標,讓輔導員在就業工作有更加充分的指導意見,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更加直觀面對職場,促進學生就業信心建立。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促進粵港澳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基于這點思路,輔導員應當利用好校友資源和過往成功案例,引導在校“二戰”學生精準定位。同時,我們也應該創造平臺和機遇,加強畢業生和在校生之間的交流,促進學生開展自助促進學生開展自助,啟發他們主動利用身邊的資源獨立解決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