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霜,孫文選,張嚴嚴
(大連外國語大學商學院,遼寧 大連 144066)
據教育部官網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共計2738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270所,高職院校1468所[1]。大學與城市是共生共存的互動關系,隨著大學職能的擴充,大學與城市的聯系日益密切,“大學逐漸從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頭,從社會的邊緣走向社會的中心,成為社會生活的重要動力源,成為社會進步的軸心機構”[2]。縱觀世界各地的大學有許多是以城市名來命名的。比如,以巴黎命名的巴黎大學始建于12世紀中葉,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至今校園內古老的建筑、參天的大樹、整齊的草坪和名人名言碑刻等構成了校園的獨特風景。再如,創立于1898年的北京大學也是以城市命名的,它是我國近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校園內的未名湖、靜園、燕南園等景觀,景色宜人,久負盛名。“大學自身亦必成了一個特別的殿堂,構成了人間的一道特別亮麗的景觀”[3]。清華大學第十任校長梅貽琦在就職典禮上說:“所謂大學之大,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4]。”的確,大學是治學的殿堂,由師生共同營造的書香氣息是大學校園最美的景觀,但是,優美的校園環境,在滿足感官愉悅的同時,可為校內師生提供娛樂、交流、休閑的場所,達到舒緩壓力、疏松心理的作用,有助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同時,具有人文韻味的景觀可以彰顯一個大學的文化底蘊和大學精神。大學作為一個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目前我國許多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視高校大學城建設,但是從總體來看政府在建設中大多注重的是校園功能的建設,而缺乏景觀化設計。景觀化建設是依照特定的思想內涵、審美趨向、社會功能而有計劃的建設,在校園里要形成景觀工程,并成為城市景觀的有機組成部分。大連是中國高等教育實力最強的非省會城市之一,擁有30所各類高校,其中本科院校20所,大連理工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大連海事大學等高校聞名全國,本文擬通過對大連地區的高校校園景觀建設情況的調查與分析,找出校園景觀化建設中的問題并提出對策。
據調查發現,目前大學校園建設大多以教育設施、基礎設施、服務功能設施建設為主,缺乏“景觀化”設計與建設意識。大學校園雖然是一個城市有機體的組成部分,但從功能上來說,大學校園是學習求知、科學研究和向社會培養和輸送人才的場所,因此校園建設必須以教育及其輔助設施為主,但是,大學既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成果,又是先進文化的引領者和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陳章龍(2012)指出,“環境文化則是大學文化建設的基礎和保障,大學校園里的樓宇、設施、景觀乃至一草一木等物化形態均屬于環境文化的范疇,優美的校園環境能夠熏陶人,在文化育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5]。”由此來看,只注重單一功能建設的大學校園傳統建設思維,既不能體現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營造宜學、宜居、宜游的優美環境,也不能體現大學文化和大學特色。這種缺乏“魂”與“景”相融的大學校園建設沒有形成城市景觀中的亮點,在城市文化建設中無法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
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國民的“景觀權力”意識也在逐步增強,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生態環境與優美景觀對人類生活品質的價值和意義。同樣,去一座美麗的城市,在一個優美的大學校園環境中生活和學習,不但是當代大學生的要求,也是許多學生家長的要求。在調研時我們發現,轉變學校、城市建設理念,樹立校園“景觀化”建設意識,以優美環境,美麗校園留住學生,有利于促進學校和城市的環境改善和城市建設的發展。
由于高校所屬管理部門不同,從校園建設管理體制上看,高校校園規劃與建設多數是由高校自主決定,與地方政府城市建設部門之間缺乏景觀規劃與建設上的互動與溝通,加之高校主管校園建設的職能部門大多缺乏具備景觀化設計與建設思維的人才。因此,大連地區大多高校校園建設與周圍環境建設脫節,與城市景觀建設缺乏連接性、統一性。有幾所大學學校門緊鄰城市主干道,校園門前沒有過度景觀和大學標志性景觀,導致人車雜亂、道路擁擠,不但如此,據我們調查發現,大連高校校園內的“景觀化”建設也比較缺乏。19世紀著名建筑師弗雷德里克·奧姆斯特德(Frederick Olmsted)堅信環境對人的陶冶作用,他提倡將校址和校園建筑規劃列為高等教育人文培育的關鍵因素[6]。他提出的關于校園應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影響了許多大學,此后風光旖旎、自然灑脫的校園層出不窮,包括斯坦福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農學院、史密斯學院及佛蒙特大學等[6]。
培養人才、進行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是大學的三大功能,然而在服務社會方面,目前地方政府與高校大都聚焦在科研成果轉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方面,而城市景觀化建設、文化引領、文明倡導等方面的合作熱情不高。事實上城市與大學的融合發展應該是多元的、開放性的[7],由大學校園景觀構建的環境文化帶有濃郁的書香氣息,不但是城市環境文化的一部分,也對區域社會文化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大學就其本身來說是社會的子系統,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因此,無論是城市的管理者抑或是大學的管理者,都應該以克拉克·克爾提出的“多元化巨型大學觀”[8]來應對“城校一體化”的挑戰,切實認識到大學對城市的多重意義,將優美校園建設視為城市景觀化建設的一部分。
在西方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大學校園建筑具有不同的風格,反映了對學校及當地城市文化的傳承。正如拉爾夫·克拉姆所言,“我們唯愿盡己所能,打造出美輪美奐的建筑:讓美國南方的精神深入他們的一磚一瓦,讓這方土地上的歷史與文化在它們的身上傳承[9]。”比如,13世紀建成的牛津大學奧爾學院,15世紀蘇格蘭的圣安德魯斯大學建筑多采用哥特式建筑風格;16—18世紀建成的耶魯大學、布朗大學多采用巴洛克式建筑風格;19世紀建成的倫敦大學學院的建筑整體呈現出大氣磅礴和多元時尚的特點[10];20世紀80年代后,邁克爾·丹尼斯(Michael Dennis)為卡內基梅隆大學校園北區設計的多所建筑、史蒂文·霍爾(Steven Holl)設計的西蒙斯樓等都是后現代主義大學建筑的典型代表[10]。在中國,清華大學的水木清華、北京大學的未名湖、湖南大學的岳麓書院、廈門大學的群賢居樓、中山大學的北門廣場等都具有獨特的風格,是大學景觀靚麗的風景線。此外,大學建筑作為文化的載體,應該承擔傳承人類文明的義務。但是,目前大連各高校內的建筑大多缺乏地域文化和大學文化的積淀,并且藝術性不高,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更談不上成為大連城市的文化標志。
城校的融合發展要樹立校園“景觀化”建設意識,統籌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推進“城校一體化”景觀規劃與建設。校園“景觀化”建設不但可以滿足城市居民及師生所需的功能,又可以表達大學的思想情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建設思想,是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的著力點。在“開放創新之都,浪漫海灣名城”建設中,統籌區域內高校校園的“景觀化”設計與建設,共同促進校園環境建設優化、美化。
藝術性是對校園景觀藝術價值的衡量標準,藝術性愈高,其感染力和觀賞性也就愈強,就愈能發揮校園景觀的社會作用。與此同時,校園的“景觀化”建設,可以豐富當地旅游產品,接著利用合理的營銷方案,做好產品營銷,給當地政府和居民帶來部分收入,更能助力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大學城之旅”是我國修學旅游的熱門產品,放眼全國各地學校,尤其是中小學校,學生父母往往會選擇在寒暑假陪孩子到知名大學前去參觀,一方面是帶孩子放松身心,拓寬視野,另一方面也是讓孩子在無形中增加對大學的向往,增強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截至目前,已有多所高校被批準為3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如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廣西師范大學王城校區[11]。此外,國內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國外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海德堡大學,莫斯科大學等知名高校都是熱門的旅游目的地,來訪者絡繹不絕。因此,大連各高校應該具備創新思維,打破學校建設的封閉模式,提高校園“景觀化”建設的藝術性,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溝通與聯系,為發展大連“高校修學旅游”等創造有利條件。
大學是保存、傳承、傳播和創造先進文化的重要場所,同時,文化傳承及創新是大學的重要職能與歷史使命[12]。西方許多大學的建筑體現了對西方文化的傳承、揚棄與創新。大學建筑文化的實體是大學校園中的圖書館、教學樓、實驗樓、宿舍樓,大學景觀及大學建筑文化主要體現在這些實體建筑的外形、空間、風格、規模、結構、布局、材質及裝飾等相關要素。大學文化的物質載體是“景觀化”建設的重點,在“景觀化”建設中起著標新立異的引領作用。大學校園建筑除具有建筑文化的時代性、實用性、文化性和鑒賞性等基本特征外,還應該將城市文化、辦學理念、學校風格等融入其中,使其更具有更深刻文化和教育意義。比如,氣勢恢宏的埃斯特朗實驗樓群是瑞典的烏普薩拉大學的地標性建筑,其莊重而威嚴的外觀昭示了其前沿科技研究機構的身份。在校園“景觀化”建設中,地方政府與學校通力合作實施“一校一景觀”工程,有利于打造各高校標志性“景觀”,將城市文化與大學文化對接交融,豐富城市文化景觀內涵。
景觀協商制度包括學校與政府的協商、學校與當地居民的協商、學校與教職員工和學生代表的協商[13]。通過“景觀協商制度”一方面能夠充分了解各方面對景觀的需求,使校園景觀規劃內容契合當地城市發展,營造出符合公眾需求的良好景觀。另一方面,將當地政府、居民、教師、學生引入協商機制,也可以深化當地政府和學校的合作內容,培養教師、學生和當地居民景觀上的歸屬感、自覺性和主人翁意識,使他們能自發地愛惜、保護良好的景觀。
綜上所述,大學校園景觀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在現代化的社會發展中,大學校園景觀建設應該成為一個城市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高校服務地方也應該注重校園景觀化建設。研究認為應當從提高校園“景觀化”建設意識;加強校園與城市建設的統一規劃;大學校園景觀建設在重視視覺美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文化傳承與創新景觀的建設。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突出大學校園的優勢,體現學校的人文特色及藝術氛圍,并且為廣大師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促進高校及所在城市旅游事業的發展,推動美麗中國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