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芬
(山西省安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32)
近些年,從各大建筑工程項目的施工實際情況方面進行分析,普遍應用的一項技術就是后澆帶施工技術,且在應用中獲取的防裂效果十分顯著。因鋼筋混凝土工程面臨的溫度影響較大,會導致工程有不同程度的收縮、膨脹等隨之產生,最終裂縫就會出現。而在結構設計與施工規范中,通過后澆帶的適當預留,能夠確保結構的物理收縮和膨脹需求得到充分滿足;與此同時,通過后澆帶處混凝土的填充,也能夠為建筑工程整體施工質量提供保障。鋼筋混凝土澆筑的收尾工作就是后澆帶施工,能夠有效填充臨時施工縫,而鋼筋混凝土結構形成整體的最后一步也是后澆帶施工,在后澆帶施工具備高質量的情況下,能夠使整體鋼筋混凝土結構因物理性質、自然因素而出現的結構變形問題得到有效控制,確保建筑物的實用性、藝術性充分凸顯,為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在后澆帶施工中,要想確保后澆帶的功能作用能夠充分發揮,必須要全方位掌握后澆帶施工技術,基于技術的科學應用,為建筑工程項目質量提供全面保障。
后澆帶施工技術就是一種專門針對建筑墻體、屋面出現裂縫問題的施工技術,在建筑施工建設過程中,為了能夠使混凝土結構自身出現不均勻沉降或裂縫等問題有效規避,通常會在建筑物基礎、結構等部位進行臨時性施工縫的預留,而這就是后澆帶,其能夠使裂縫的產生得到有效控制,進而使裂縫造成的建筑物倒塌、漏水等現象有效避免。鋼筋混凝土受自身特性影響,會導致建筑物裂縫問題極易產生,而裂縫不僅會給建筑物安全性、適用性、耐久性、美觀性造成影響,更重要的是會導致建筑結構遭到破壞,致使房屋坍塌等安全事故由此引發,造成的后果極其嚴重[1]。為了有效避免以上現象,建筑施工環節一般都會在建筑基礎底板、墻體等位置進行混凝土后澆帶的預留,之后進行澆筑施工,使結構構件裂縫得到有效控制。
建筑施工時,往往會面臨天氣等自然環境影響,如存在溫度差的情況下,結構熱脹冷縮現象就會由此產生。目前,我國大部分建筑工程項目施工中,主體結構通常都是以鋼筋混凝土為主,在澆筑時一般會在低溫條件下開展操作。但值得注意的是,混凝土材料自身受天氣變化而產生的影響極易出現,如在氣溫升高的情況下,混凝土內部受氣溫升高影響會提升擠壓力,一旦此種擠壓力超出可控范圍,建筑主體結構裂縫及裂痕就會直接出現。以往建筑施工中,相關施工人員往往會選擇設置伸縮縫的方式進行裂縫、裂痕問題的控制,但伸縮縫的設置會導致工人施工量、施工難度隨之加大,而應用后澆帶施工技術,利于裂縫、裂痕問題的更有效控制,能使溫度變化有效降低,確保溫度給建筑主體結構造成的影響有效避免,提高建筑工程質量、安全性。
建筑施工中應用后澆帶施工技術,利于裙房結構和基礎設計等方面問題的有效解決。目前,在現代化城市發展進程逐步加快的背景下,城市之中開始涌現出大量高層建筑,而對于高層建筑及裙房結構來說,尤為重要的一個施工操作就是設置后澆帶[2]。整個高層建筑基礎設計實際上就是一個完整整體所在,所以要對地基承受力進行了解,也應掌握哪些因素會影響建筑,而在掌握地基沉降量的情況下,將后澆帶具體澆筑時間計算出來,能使后澆帶功能作用充分發揮。裙房結構、基礎強度確定等方面,都需要將后澆帶澆筑前的沉降度數值精準計算出來,進而圍繞其結構和基礎強度進行核對。在后續具體施工環節,還需要以建筑結構主體主樓、裙房、后澆帶這一施工工序為依據科學開展施工操作。
有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建筑工程施工質量,如建材質量、施工人員自身水平及技術能力、施工現場環境等。如鋼筋混凝土材料受自身特性影響,會在一定程度上威脅建筑結構,致使建筑物有裂縫現象隨之出現,而這些裂縫屬于建筑工程中的常見質量問題。為有效規避以上質量問題,就可引進后澆帶施工技術,有效避免裂縫的產生,確保建筑工程質量能夠從整體上提高。從當代建筑物的施工建設實際情況來看,施工建設難度在不斷增加,尤其是城市中的一些大型建筑物等往往具有復雜結構,所以會嚴格要求施工技術,此時必須要基于有效施工技術的應用,使建筑結構問題得到切實優化。而后澆帶施工技術就能基于整體建筑結構的優化,促進建筑穩定性的大幅度提高。
作為完整整體結構之一的建筑項目,在施工作業具體開展時,受沉降不同所致的建筑結構裂縫現象極易引起,也屬于建筑結構中的常見病害,考慮到此方面現狀,為盡可能降低沉降所致的不良影響,就可積極也能進后澆帶的施工,借此使建筑結構得以科學劃分,即先施工主體結構部位,在該部分施工完成的情況下,以具有較大沉降量的分部分項工程為立足點,進而進行沉降部位混凝土澆筑施工,以此實現一個整體的構建目標。后澆帶澆筑施工環節應注意不同受力情況的充分考慮,在計算和確定不同受力情況后,相關工作人員要切實考量沉降產生附加內力,比如說進行壓力差等參數的積極調整,為項目建設提供質量保障。后澆帶施工技術應用的重要作用就是消除溫度收縮影響,具體來說,是以混凝土結構熱脹冷縮而產生的溫度裂縫為主要解決內容,該方面可通過后澆帶的施工、設置,將更充足的時間提供給混凝土施工,確保最大限度降低混凝土收縮應力影響及裂縫發生概率。結構施工時,要將新舊混凝土結構間的連接處理工作做好,為混凝土結構的整體性提供保障,使溫度裂縫有效減少。
建筑施工中設置后澆帶時,具體施工中的組織設計環節,主要原則為抗防兼具、以防為主這一理念,因普通性能混凝土的開裂現象極易發生,而在結合實際情況針對性設置后澆帶的情況下,可釋放混凝土構件內約束力,在此基礎上,基于膨脹混凝土的應用,為后澆帶原料抵抗其殘余應力提供輔助作用。建筑基礎結構沉降部位的后澆帶設置時,要以圖紙要求為依據,為后澆帶留設的規范性提供保障;而后澆帶設置是因作業施工原因需要時,要和設計單位保持良好溝通,在經過同意的情況下方可實施后澆帶留設工作。后澆帶具體施工設置的過程中,宜選擇受力點影響較小處,即接近梁、板的反彎點,該部位不會產生較大的受力彎矩和剪應力變化,所以位置較為合適。在后澆帶垂直施工縫選用鋼絲網模板應用時,構件初凝期,要借助壓力水進行浮漿清洗、部分裸露骨料清除等工作;凝結后拆除鋼絲網的環節,縫隙表面清理工作開展時,要選擇高壓水。
建筑施工中的后澆帶設置環節,尤為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選擇建筑物截面結構,在截面結構合理的情況下,能夠使得因建筑自身壓力問題而造成的建筑結構變形得以有效減少、甚至完全避免。后澆帶合理規劃的情況下,后澆帶因雜物及踩踏、建材等原因而出現的內部變形問題應積極避免,否則會給后澆帶的施工和維護造成影響[3]。目前,要想為后澆帶的穩定作用充分發揮提供保障,一般施工時間會選擇在兩個月期限內,具體應與建筑環境、施工條件相結合進行科學確定。后澆帶具體施工時,時間選擇方面應對混凝土工程施工建設時間進行綜合考慮,建筑層高達到22 層以上的情況下,或者是對于裙房建筑來說,應在沉降施工工序完成后的這一時間內進行后澆帶施工;而22 層以下的高層建筑及裙房建筑,同樣時間內的主體結構施工也可開展,此時需注意如果主體結構施工工程量不能準確預估,會給施工作業進度、完成時間造成直接影響。
建筑用途的不同,也會使得后澆帶寬度方面面臨不同限制,從當下現行施工標準方面來看,80cm、100cm、120cm 是主要應用的三種后澆帶寬度。具體施工環節,大多數后澆帶寬度處在70~100cm 的范圍內。此外,后澆帶中的接頭類型較多,比如說直接口、槽口等,所以也要在該方面提高注意程度。后澆帶內部需要進行加固處理,在進行具體加固時,主要方法是先切段再進行施工,或者是以不切段、單獨設置的加固方式為主[4]。除此之外,后澆帶所需混凝土的要求較為嚴格,一般是選擇比結構混凝土高一標號加微膨脹劑來澆筑。設置后澆帶間距時,如果施工設計圖提前對該部分的預設較為充足,此時即可以既定施工圖為依據開展施工操作,但值得注意的是,間距問題處理的過程中,也不需要完全以圖紙預設為依據,可結合建筑施工具體情況,以實際情況為依據進行科學的施工。
選擇后澆帶位置的過程中,應從建筑主體結構出發,選擇受力相對較小的部位。除此之外,剪力墻施工作業環節,后澆帶要避免在其中部位置設立,應以模板位置或大梁位置為主開展后澆帶設立施工[5]。在后澆帶設立位置合理的情況下,才能夠使得因彎距過大或剪力過大給結構造成的壓力得以科學有效減少。材料選擇的過程中,首先要及時清理建筑裂縫中所有積水及雜物等,為后澆帶濕潤提供最大限度保障,且盡可能保持24h 以上的濕潤時間。后澆帶具體施工時,所用施工材料應以微膨類型混凝土為主,因該混凝土具備的顯著特征體現在無收縮性方面,所以能夠為后澆帶結構的穩定性提供基本保障。
模板支設施工開展時,應與施工圖紙要求相結合,注重施工作業層及作業段的科學劃分,為施工的科學組織提供保障。鋼絲網模板支設的過程中,要以施工組織設計要求為依據,為施工作業的規范化奠定堅實基礎。混凝土澆筑的前期,要與工程項目實際情況相結合,對使用的鋼絲網預設模板,該環節要為模板中鋼絲網格均勻性提供保障,而在大規模模板需要設置的情況下,應以設計標準中的鋼筋為依據,分層設置模板的兩端,一般可分為上下兩層,此時利于混凝土漿體泄露問題發生概率的大幅度降低。
后澆帶施工時,較為核心的一個環節就是混凝土處理,要與澆筑需要相結合來實時管控混凝土處理質量,科學配置混凝土,確保澆筑后的混凝土材料能夠實現理想作用的充分發揮,使嚴重混凝土隱患有效避免[6]。基于混凝土配置質量的保障為出發點,要檢測并分析運輸到施工現場的混凝土材料,對混凝土材料是否有理想應用性能進行了解,也應處理混凝土材料的明顯離析問題。后澆帶混凝土構件澆筑時,必要的參考依據就是技術章程標準、施工圖等資料,而在澆筑環節,要科學把控鋼絲網模板側面壓力驟增外凸現象及尺寸差異。在施工縫振搗、澆筑等施工工序開展時,往往會應用鋼絲網模板,此時必須要把控振搗器距離,同時也要掌握澆筑厚度。為了使混凝土振搗中泥漿流失現象有效避免,應科學控制模板和振搗器間距;而要想為混凝土密實度提供保障,對于垂直施工縫位置來說,要選擇鋼釬搗實方式來應用。具體澆筑中,盡可能一次澆筑成型,使嚴重澆筑中斷現象有效避免,否則會給混凝土構件澆筑的整體性效果造成影響。
建筑施工中的后澆帶設置環節,尤為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怎樣為后澆帶的科學合理設置提供保障,原因在于一旦后澆帶設置方面存在不合理、不科學現象,必然會危及后期施工,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建筑工程整體質量[7]。因此,后澆帶設置的過程中,首先要注意斷面形式的選擇,其次注重后澆帶具體位置的科學確定,此外也應注重后澆帶間距的科學把握,最后明確后澆帶寬度參數。基于以上流程為出發點,開展后澆帶設置工作,才能夠為后澆帶功能作用的充分發揮奠定堅實基礎,為建筑結構整體穩定性提供保障,有效提高工程總體建設水平。
該階段施工縫處理主要是以垂直施工縫為主,具體處理垂直施工縫的過程中,應配合外力,沖洗混凝土,直至骨料出現為止,之后反復且不斷沖刷鋼絲網,該環節應注意要為合適時間內混凝土沖洗作業的開展提供保障。具體施工環節,需要施工方注重專門安全人員的組織來開展檢查工作,同時在每次檢查工作完成的后期要簽字確認,此種方式利于增強相關工作人員責任意識。在處理好垂直施工縫問題的情況下,應重點關注施工溫度的有效控制,只有基于適宜溫度的選擇,才能夠為新舊混凝土更好地融合提供保障,通常來說,較為合適的施工溫度為10℃。
混凝土后期養護工作具體開展時,必須要及時清理后澆帶,使積水現象有效避免,也能夠規避積水給后澆帶施工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現象的發生。通常來說,施工隊可將擋水沿安裝在后澆帶兩側,借此實現對兩側積水的攔截目的,同時也可將防水材料涂刷在后澆帶內壁,使后澆帶進水的現象有效避免[8]。對于后澆帶表面來說,應注意大量鐵皮材料、木板材料的鋪設,而在后澆帶周圍也應注意大量圍欄的設置,還應借助砂漿擋水帶的設置來提供保護作用,使周圍環境及垃圾等給后澆帶帶來污染的現象有效避免。在后澆帶后期維護的過程中,關鍵所在就是要高度重視積水侵入現象的有效防止,使積水影響后澆帶溫度的現象切實避免,如此才能夠為后澆帶功能作用的充分發揮提供進一步保障。
(1)后澆帶施工時,后澆帶的留設要以設計圖位置為嚴格參照依據,具體施工環節,要為模板的牢固支撐提供保障,同時注意后澆帶一定范圍內兩側模板支撐拆除行為的嚴格禁止,為后期施工和施工質量奠定良好基礎。
(2)針對后澆帶混凝土來說,其強度等級要高于兩側混凝土強度等級,注意微膨脹劑的摻入,并將配合比的適配工作做好,具體澆筑時,直接靠近縫邊下料的現象應積極避免;選用機械振搗方式時,盡可能沿中央逐漸推進到后澆帶接縫處,同時在距離縫邊20~100cm 位置時,振搗應立即停止,使原混凝土結構振裂的現象有效避免,在此基礎上選擇人工方式來進行密實振搗,為其緊密結合提供保障[9]。
(3)要積極保護后澆帶接縫處,底板澆筑施工具體開展的過程中,周圍積水進入后澆帶的現象要積極防止,具體可將高于底板的臨時防水墻增設與兩端兩側位置,同時一側應注意防水砂漿的涂抹,并將膠合板加蓋其上,達到良好密封現象,使后澆帶接縫處被污染的現象得以切實規避。
(4)以建筑物設計施工規范為依據,注意國家法律法規的嚴格遵守,施工全過程要做到科學規劃及統籌兼顧,高度關注施工的安全性和各資源合理配置。
(5)引進后澆帶施工技術,利于建筑設計缺陷的有效減少。但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建筑結構裂縫來說,要注意該技術具體應用要求的充分考慮,為后澆帶技術應用的科學性提供保障[10]。該技術應用時,決定性因素為技術特征,因技術效果的復雜化特征十分突出,如伸縮、沉降,所以必須要對施工后澆帶的結構進行充分了解和切實掌握。
建筑施工中后澆帶的合理設置,利于建筑結構裂縫數量的減少,也能促進結構穩定性的大幅度提高,所以建筑工程項目施工建設環境,要在后澆帶施工方面提高注重程度,借此實現優質室內環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