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清
(閩南理工學院 福建 泉州 362700)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的時候,除了嘆于先輩無私奉獻的精神外,還想到了一個問題:如今的年輕人們,好似沒那么深刻地理解先輩們的無私與奉獻,但是,對于這段艱辛的歷史,做為每一個中國人都不可以去遺忘,所以一些相關紀實的影視作品、紅色文化創意就成為新一代人們去了解、去記住那段歷史的重要媒介。人們學習革命歷史、感受革命文化的氛圍日益強烈,旅游不單單只看山水,更多的愿意參觀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等紅色基地,父母帶著孩子學習革命歷史成為了不可或缺的教育機會,紅色旅游逐漸發展起來。從2004年到2021年,全國各地的紅色旅游資源不到增長,越來越多游客可以見到珍貴的革命文物,每年參加紅色旅游的人次也從1.4億增長到了14.7億,許多紅色景點成為“打卡地”,人們聆聽紅色故事、致敬英雄模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景點凝結著我黨我軍的光榮歷史、優良傳統和奮斗精神,是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加強革命傳統教育的寶貴資源[1]。紅色旅游在全國各地都得到了積極規劃和大力發展,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與物質要求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提高,因此在紅色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創意產品的發展,更要基于人們的需求,使更多人對紅色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將紅色景區中的特色美景與歷史文化結合設計出的紅色文化創意產品在兼顧美觀實用性的同時也成為宣傳紅色景區文化的最佳名片,使其更加有效地將文化創意產品的市場范圍延伸到當今經濟的一體化發展進程中。
在福建東南沿海的僑鄉石獅,有6個村,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光輝名字,叫“革命基點村”。在革命斗爭年代,這6個村開展了大量的地下革命活動,涌現出了一大批革命先輩。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李子芳紅色精神。
李子芳,1910年5月出生于石獅市永寧鎮子英村的一個華僑家庭。1924年赴菲律賓半工半讀,1927年在大革命高潮中回國,1932年參加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10月隨中央紅軍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并先后擔任過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部長等職。1937年調入新四軍擔任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長,軍黨委委員,為新四軍的創建和發展發揮了重要政治和組織作用。1941年1月在“皖南事變”中不幸被俘,被關押在上饒集中營。1942 年春夏之交,慘遭毒手,犧牲時年僅32歲[2]。
李子芳故居始建于清末,該故居于1990年被列為石獅市文物保護單位。
李子芳的紅色精神與當代社會價值相契合,擁有良好的社會導向,又具有獨特地域性,能代表石獅作為本土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紅色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中。
當前石獅紅色文化創意的發展總體上仍然面臨產品設計理念滯后,內容趨于表面化,“長相一致”,旅游文化創意產品缺乏地域特色,缺乏文化內涵,缺乏創意,對消費者吸引力不足,市場規模偏小等問題。多數紅色旅游景區多以觀光為主要模式,相關的開發與服務意識的缺失尤為明顯。
此次調查總共有205個市場調查對象,45.6%青年人、41.9%中年人,12.5%老年人;為了全面了解群眾對李子芳紅色精神的了解,調查對象中,中共黨員僅占8.11%,預備黨員占4.71%,共青團員占19.36%,民主黨派人士1.88%,群眾65.94%。
為了使本次市場調查結果符合產品設計需求,本次調研重點收集有關消費者對文化創意態度的詳細信息。本次市場調研因疫情采用在線問卷調查(問卷星)的方式,通過微信微博,隨機發放調查問卷195份,其中有效問卷195份,總答題率100%。
通過本次調研得出結果顯示,李子芳紅色精神文化被認為是能夠代表石獅地區的文化,消費者對于文化創意產品的接受范圍變得更廣泛,產品承載著文化的傳播,不僅要體現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更要有著源源不斷的創意。
將李子芳紅色文化創意打造成石獅的旅游服務業,借以擴展石獅文化內涵。通過產品的創意吸引消費者注意,增加產品的文化附加值,滿足消費者對地域文化的精神需求。
發展李子芳紅色文化,即可以推動當地經濟、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發展,也符合地方政府和學者所關心的熱點問題;將李子芳紅色文化融入到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能讓游客主動了解石獅文化,促進地方消費,石獅文化通過消費者的購買可以傳遞到世界各地,為旅游產業帶來循環上升發展,實現經濟增長效益;發掘、保護、傳承當地文化,深入開發、利用與泉州、廈門、漳州形成閩南特色的旅游文化產業,塑造具有知名文化品牌,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
產學研合作模式是培養應用型人才有效的模式.不僅利用產業,學校,研究機構合作等三個教授環境和教學資源,還提高了培養創新人才的效率性,石獅紅色文化創意設計可以通過與閩南理工學院相關專業合作,利用創意團隊,通過項目教學與課堂相融合,設計并制作產品,以展覽形式,挖掘出更多的人才,吸引市場,實現學術性與商業性發展。讓學生提升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獲得具有創新性的第一手資料,從而發現設計的亮點與痛點,為設計尋求落地的土壤,積極搭建基于教學實踐與社會需求的服務平臺[4]。
紋樣運用指的是提取文化產品中的材質、紋理、圖案等元素,運用到產品里,在設計上進行整合和重構,從而提升產品的觀賞價值。對于提取的各項特征元素,我們要找到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與目標人群之間的連接點,或者平衡點,既要體現紅色文化元素,又要兼顧現代審美,豐富產品的感染力,從而觸發消費者更加多元的情感呼應,促進其消費。他的故居于1990年被列為石獅市文物保護單位,是典型的閩南石木結構房子,具有當地文化特色。設計可以通過對形的提取與應用。首先,保持紋樣原型,把閩南紅磚建筑復雜的地方進行簡化處理,運用幾何藝術,簡潔扼要地突出樣式特征。這種紋樣的提取方式能使傳統建筑符號更加完整,特征清晰;其次,紋樣提取物的特征需要通過設計學的創意思維把提取物形態進行藝術化分析,總結出具有典型性特征性的符號樣式,運用構成理論知識進行分解、打散和重構,而李子芳故居的燕尾脊是典型的石獅當地建筑符號,將這個符號作為設計的主體紋樣,做剪紙設計,結合李子芳生平事跡插圖,促進石獅地域文化的傳播,借助產品這一文化載體,間接擴大石獅文化影響力。
實用型文化創意是新時代文化創意下的出路,這已經成為整個文化創意界的共識了,但實用性不僅僅只是生活用品,對文化創意產品的實用性應該有一個新的詮釋——“不可替代性”。首先,以功能效率為出發點,將產品的圖形、造型與材料等元素與實用性相結合,讓設計出來的每個元素都能承擔起等多的功能效應。其次,在設計時,不能只注重形式,有一個好看的封面,但內在卻雜亂不堪,這樣的產品無法長久生存,設計要規劃清晰,距離這些細節,不僅符合使用規律還很有設計美感,風格的延續也很容易形成品牌,加固受眾的記憶點。李子芳紀念館作為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很多家長或學校會利用節假日帶孩子們到這些地方接受紅色文化教育;對于李子芳紀念館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而言,紅色文化的核心是革命精神,紀念館的環境是學習場景;在設計手法上,首先應該避免紅色文化內容低俗化,尊重革命文化,樹立正確的紅色文化立場;其次,除了提取文化內涵,打造地域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最重要一點,在文化創意產品上應該避免文化創意產品與文化之間的硬性嫁接,或旅游文化創意產品的批量化購置與販賣[3]。設計出來的產品要讓孩子在日常學習使用中對相關的革命事跡有所聯想,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作為日常學習消耗品,產品質量要把控好,細節要做到位,風格統一,使受眾接受、受眾購買、受眾持續使用、受眾認準你的品牌,能有效提高用戶的消費頻率,從功能效用的趣味化設計作為切入口,提升紅色文化創意產品功能效用的實用性和復購率。傳承紅色記憶,創新產品內容,讓紅色文化走得更遠。在設計石獅紅色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李子芳紀念筆記本設計時,結合了李子芳故居建筑外形,是閩南特色的燕子脊,作為筆記本的封面,而內頁則是使用李子芳事跡插畫作為背景,既能啟動宣傳作用,又兼顧實用性。
5G時代的來臨,標志著超大數據傳輸成為現實。各行各業也定會因此發生顛覆性轉變,搭載內容的品牌變得越來越重要。新媒體下,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催生了一些新的交互體驗。不管是電腦或是手機,客戶可以足不出戶就能體驗文化創意。一方面,設計師可以依托互聯網,將文化創意內容以各類終端為依托,通過軟件形式提供給用戶;另一方面,可以開展線上教育、商業、博物館服務,通過虛擬空間傳達石獅紅色文化內涵。加強產品與消費者的親近感,推出個性定制服務,設計出簡單高效的產品,滿足消費者獨特訴求,從而進一步了解產品自身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以此來實現石獅紅色旅游文化創意快速發展、推廣的目標,只有這樣同步進行網絡市場運作推廣,才能更有利于品牌長期穩定發展[5]。文化創意社交是未來移動互聯網社交的新潮流,社交傳播和文化創意共同組成了創意者經濟多元化敘事的新表達,也帶來了“互聯網+文化創意”的新挑戰和新機遇。
文化創意產品應合乎消費者的層次和消費需求,合理定位。首先應深入分析目標客戶,如其年齡、收入、喜好、消費水平等,再劃分紅色文化創意的類別和適應群體。通過購買欲望分析,組合和匹配消費者與文化創意之間的關系。針對紅游群體、企事業單位愛國教育活動團隊、散客也應推出相應的產品,在滿足不同消費群體消費需求的同時,提升文化創意產品的用戶體驗感,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