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文君
(西南交通大學,四川 成都 610097)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其中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鑄魂工程。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首先要讓鄉村所蘊含文化價值得到保護,傳統建筑是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保護與再利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鄉村中仍有許多傳統建筑并未得到重視,其改造方式也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本文旨在通過分析鄉村傳統建筑如何保護與傳承,以此助力鄉村振興。
當我國城市在快速的開發、更新中失去了大量歷史建筑,部分城市把歷史建筑的最短年限縮短到30 年作為應對,鄉村地區則由于過去社會變遷不如城市劇烈,還保存有許多較長歷史時期的傳統建筑[1]。但隨著近年來鄉村社會的快速發展,鄉村中許多極具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的傳統建筑正在大幅銳減,隨著經濟活動和社會結構的變遷,傳統文化的載體——鄉村傳統建筑環境面臨著巨大威脅[2]。與此同時,雖然目前越來越多的鄉村傳統建筑價值得到挖掘,加之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的重要理論支撐,使我國對鄉村及鄉土文化的保護和發展越來越重視,但是由于早期政府尚未投入足夠的資金支持、村落出現空心化現象、村民缺乏保護意識等原因,使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現狀不容樂觀。
2.2.1 建筑質量損壞
當前鄉村傳統建筑的材料以生土、木材、磚石為主,缺乏耐久性,因此建筑容易老化,維修成本較高。在當代鄉村建設中,磚混和鋼筋混凝土的新鄉村建筑在結構和功能方面都更加適應村民的使用需求,因此出現傳統鄉村建筑漸漸廢棄,從而缺乏使用和維護,致使傳統建筑日漸破敗。
2.2.2 建筑功能落后
在建筑功能方面,鄉村傳統建筑雖然滿足傳統農耕時期村民的使用需求,但不能適應現代鄉村的生活模式,其功能具有局限性,其絕大部分以住宅為主,滿足不了村民對現代鄉村公共生活的需求,如商業、娛樂、服務需求等。
2.2.3 建筑材料局限
鄉村傳統建筑材料來源于周邊自然環境,包括生土、木材、石材等,這些材料取材方便且加工容易。但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變化使它們逐漸喪失優勢。例如交通便利打破了材料運輸局限;亂砍濫伐導致木材來源減少,成本升高;傳統建筑材料性能不如鋼筋混凝土等現代材料等。
近年來,國內許多鄉村的交通條件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村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村中年輕一代相繼外出求學和工作,留在鄉村中生活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這種家庭成員和結構的變化導致居住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同時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鄉村對于住宿和休閑娛樂的需求逐漸增大,很多村民的居所也逐步打造成了民宿,增加了對外住宿空間。這些變化與傳統建筑的生活模式產生了沖突,因此導致了傳統建筑難以適應現代鄉村生活。
在鄉村復興大背景下,傳統建筑的更新利用常常受限于經濟條件,更需要對既有資源和條件充分利用,更為高效地整合[3]。目前國內已經大力發展鄉村振興,但由于政府資金流程復雜、審批較慢,鄉村中許多傳統建筑的修繕還得靠村民自己。在當前鄉村地區,許多家庭只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求,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也新建了樓房,很少會有修繕空置老房子的打算。另外,我國鄉村部分歷史悠久的住宅,往往由家族的親人集體擁有,由于建筑的整體性修繕需要大家共同出資,但各家經濟情況不等,也很難有一家愿意承擔全部的維修費用,部分老屋因此年久失修,狀況愈下。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鄉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整體教育水平仍舊偏低,目前長期生活在村中的多為中老年人,傳統建筑對于他們更多的意義只是居住的房屋,而對其歷史文化等價值了解尚淺,也沒有保護與傳承其文化價值的意識,因此對于傳統建筑的重視程度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
隨著鄉村振興的大力推進以及鄉村旅游的大力發展,鄉村需要更多的新功能以滿足現代鄉村現代生活,這促進了傳統建筑的再利用。但在鄉村建筑改造大力盛行的同時,出現了改造缺乏專業指導,不尊重建筑的原有特色與價值,最后使傳統建筑“面目全非”。因此,如何尋求保護與再利用之間的平衡也是關鍵問題之一。
本文解析的案例是奇峰村史館項目,該項目位于安徽省池州市石臺縣的奇峰村,旨在通過對鄉村老建筑的保護、修復、改造和創新,探索出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修復和改造利用之路。該項目是對村內老建筑隊屋的更新利用,隊屋曾是奇峰村生產大隊的公共用房,具有儲存農具、加工糧食以及開會休息的多種功能。目前隨著鄉村發展和村民生活方式的改變,該建筑已很久沒有被使用。但建筑內的仍留存著許多具有歷史價值的石柱礎、榫卯木作,墻上也遺留著木工草稿、政治標語等,極具歷史文化價值。奇峰村史館在賦予此建筑新功能的基礎上,對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造手法。基于對此項目的分析,本文嘗試歸納出奇峰村史館對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與再利用的經驗和方法。
隊屋的改造再利用是建立在對原有建筑結構的加固和外墻屋面的修復的基礎之上,先解決原有建筑本身漏雨、透風、結構等基本問題,再對其建筑空間等進行適當的改造再利用。
地域文化是地方人民對地方歷史文化長期的積累與沉淀。隊屋的外墻面,是當地歷史的縮影,白灰粉墻上留有簡單的傳統彩繪等。因此,外磚墻抹灰的部位基本避讓了這些歷史痕跡,旨在保護和展示其歷史性。改造設計在材料上利用石材、木材、磚瓦等,空間上展示磚瓦,都是對地域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回應。
隊屋更新利用的目的是通過整修和適度的改造,使其可以服務于現代鄉村生活。因此,隊屋的更新,需要同時服務于村里人和村外人。對常駐的村民,它是休閑聚會、喝茶聊天的公共客廳;對外來的游客,它是展示村史和特色的村史館。通過新功能的植入,讓它在現代鄉村有了屬于它自己的位置。
隊屋屋面的青瓦以及二層木樓板,都是耐久的老材料,通過拆除回收,對青瓦分揀處理,對木板削切打磨,就能有效的回用。既節省了建造材料,又讓改造后的建筑延續原有的歷史文脈。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面對鄉村傳統建筑所面臨的困境和問題,如何進行傳統建筑的保護與再利用的問題很是關鍵。我國的傳統建筑歷史悠久,鄉村的傳統建筑更是體現了傳統農耕社會文明,歷史的發展和變遷都真實地展現在鄉村傳統建筑之中。
對于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與再利用,應該遵循先保護后利用的原則。首先應增強居民自身的保護意識,村民是傳統建筑的主體,同時也是傳統建筑的主要使用者,其自身的思想和意識對于傳統建筑的保護尤為重要。因此向村民普及鄉土文化內涵和價值,鼓勵并引導村民參與到保護過程中來是最為關鍵的措施。
與此同時,建立完整的鄉村建筑保護體系也尤為關鍵。秉持科學性、合理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的原則。科學性是指考慮傳統建筑的建筑形式和當前的功能需求,合理把控和整合資源;合理性是指當傳統建筑結構等已經遭到毀壞,并很難原狀恢復時,需考慮經濟因素,合理地控制成本;協調性是指在對傳統建筑進行保護時,盡可能保持鄉村建筑原始的樣貌,如需改建或加建,也應最大限度的維持與原建筑的協調性,體現當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可持續性是指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保護與再利用同時進行,傳統建筑的再利用不能因植入新功能而破壞傳統物質環境的延續性。
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最本質的區別就是其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而保留與修復傳統建筑中的歷史文化脈絡就是最大程度的保護傳統建筑的精髓。不同的鄉村有著不同的地域特色和風俗文化,不同的傳統建筑也有自身特有的故事與內涵,積極探索各自地區的特色文化,挖掘不同建筑背后的歷史與內涵,并以多種形式來展示其歷史文脈和文化內容,在提高傳統文化認同感的同時,也更好地保護與傳承了鄉土文化。
在保護鄉村傳統建筑的前提下,對鄉村中廢棄、甚至完全喪失原本功能的傳統建筑,重新利用并賦予新的功能,梳理并整合建筑內部空間,延續其建筑風貌和傳統價值。鄉村傳統建筑的再利用應當遵循可持續原則,保護原有鄉村的空間與建筑特色,再利用后的建筑在形態、空間、材質、色彩上都應融入鄉村環境中,做到外部形態和諧,內部功能完善,提升傳統建筑的整體場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