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翰琦
(沁水縣自然資源局,山西 晉城 048200)
目前,鄉村發展已經進入了變革、轉型的關鍵階段,其中的問題暴露得越來越明顯。在這個歷史節點上,鄉村振興戰略成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也是破解問題、平衡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路徑。自從十九大召開后,我國全面掀起了“鄉村振興”的熱潮,各個地區均在鄉村振興上下大功夫,立足于自身實際積極探索合理的鄉村振興發展道路,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總體而言,我國鄉村振興戰略仍處于探索階段,在其理論、規劃、體制等方面仍有不少問題,需要各級政府深入思考和分析。
基于鄉村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不少學者都對鄉村這一概念做出了界定:站在產業角度,鄉村是指從事農業生產的地區;站在地域角度,鄉村是指農民居住的地區;從土地利用的方式上來看,鄉村是指大部分土地被用于種植農作物的地方等等。隨著城鎮化進程和城鄉人口流動,上述關于鄉村的表述均不完善。地理學從地域空間系統來看,認為鄉村是指除了城市以外的區域,和城市一起構成了地域空間系統。鄉村和城市相對,是以“面”的形態存在的區域腹地,鄉村是我國傳統農耕的發源地,其主要產業是農業生產,人群主體是農民,在糧食、農產品生產和國家生態安全上發揮重要作用,負責給城市居民提供生存所需的主要糧食,給城市工商業提供生產所需的原料。而城市則是呈點或群形態的區域中心,主要產業是工商業,主要人群是市民,最早由鄉村演化而來,是社會整體產業演進、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產物,有人口、產業聚集性特點,隨著社會進步而一直進行管理創新,整體科技、經濟實力較為雄厚和先進,技術、人才和資金等方面對鄉村的發展提供巨大的幫助。總的來說,城市和鄉村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空間,雖然彼此間存在較大差距,卻在要素、結構、功能上存在互促、共生的動態耦合關系,相互之間存在非常緊密地聯系,不可相互脫離,共同構成了城鄉生命共同體。
鄉村振興是在城鄉融合基礎上鄉村功能的提升,在產業、生態、鄉風、治理和生活水平上均有較為明確的要求,需要將上述5方面相互協調,以共同構成鄉村振興的藍圖。鄉村振興標準則包括經濟、生態、生活、文化、格局和組織6 大方面,應以宜業宜居宜養作為鄉村的建設目標,實現全面轉型升級,形成與城市無差距的發展狀態。應在“兩園一體”的基礎上開展鄉村振興戰略,即以鄉村為振興主體,建設生態田園和美麗家園,分別對應產業興旺、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以及生態宜居宜業的生活目標。而鄉村振興這個主體,應實現鄉風的文明建設和有效治理,做好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主體培育、組織。
鄉村振興戰略應以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5 個方面為基本內容,進行有序推進。其中,應重點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融合式發展,走產業融合升級之路,讓農民群眾普遍能在當地實現就業創業,推動鄉村振興。人才則是建設的主體,應培養現代職業農民,走鄉村主體優化之路。傳承發展當地的農耕文明,強化振興的精神動力。突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用更加良好的生態環境支持鄉村的發展。組織的核心在于治理體系的健全,即通過完善的治理體系和辦法,使鄉村實現社會安定、農民安居樂業。
鄉村振興戰略以實現農村全面現代化為總體目標,在發展農業的基礎上實現產業的多元化發展,讓所涉及的產業鏈獲得極大地豐富。通過對鄉村生態環境得保護,使其變得更適宜居住,吸引大批城市居民前來,進而讓城鄉之間的聯系變得更為密切。鄉風文明不僅是鄉村的文化基礎,也能通過精神文明建設來提升農民群體的素質,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重要的文化保障。鄉村應和城市管理相接軌,兼顧法治、德治、自治,發揮農村群體集體組織的自主性。消除貧困,提高農民群眾收入,縮減城鄉間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和諧。以此來提高鄉村綜合實力,保障發展實力,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
城鄉規劃是影響和干預社會發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是我國政府相關部門立足于我國國土資源實際,憑借現有技術手段,對城鄉內的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獲得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的過程。城鄉規劃內容主要涉及相關土地資源的合理應用,對城鄉空間結構的合理劃分,以及有效調整和治理人們的居住環境等方面內容,以求為人民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促使人、自然、社會間的協調發展。該規劃措施、原則是否科學、合理,可直接影響到當地地域各類資源的有效整合和經濟發展。
新農村建設、城鄉統籌戰略等,雖然在城市反哺農村上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在整體城鄉間關系來看,仍是城市為主,農村附屬于城市,且被動地接受城市的輻射作用,其發展驅動力也來自于城市。但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則是將兩者放到了互相平等的地位上,以農村自身產業、空間和人群為著眼點,實現內生性增長。通過農村土地改革,大量釋放發展潛力,將存量土地被激活,提高農業人口流動性,為鄉村發展創造可靠的空間載體。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破除這一在城鄉勞動力、資本、土地流通中最大的政策阻礙,幫助農村更暢通無阻地吸收城市資源。以政府為主導,引進社會資本,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通信、燃氣、上下水、污水垃圾處理等,縮短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之間的差距,提高鄉村的生活品質,為當地農民及外來人員均提供更便捷、舒適的生活,補齊原本存在的發展短板,促進高質量產業、文化的涌入和發展。
農業經濟以集鎮為中心,并以這種方式來溝通城鄉。從以往的人口統計來看,鄉村人口主要分布在村莊內,基本占整個村鎮總人口的79.67%,而鎮、鄉建成區僅占20%左右,由此可見,鄉村人口數量龐大,建設相對落后的小城鎮很難容納那么大量的人口。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各地可將發展支點放在區位、資源條件及發展基礎都更具優勢的鄉鎮,有效連接鄉村自然、人文、歷史及特產資源,推動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突出優勢,輻射全區。打造鎮村一體的田園綜合體,興建特色產業,吸引人才、資金等要素流入,以及城市居民前來消費,增強鄉村的內生發展力。
城鄉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產業不同,所以,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鄉村的主要產業為農業,應實現結構科學、高效率的現代化農業,才符合鄉村振興的要求。應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引導農民轉變觀念,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調整種植、養殖、生產結構,滿足市場消費主流需求,建立優質品牌,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發展農業現代化,強化裝備和技術支持,用現代化的產業結構、生存技術和組織管理、營銷推廣方式來武裝當地農業,將其進行現代化改造,成為當地的朝陽產業、體面職業。同時,打造電商、農業旅游等新業態,加大各類產業融合式發展的力度,推廣電商、智慧農業、旅游等先進產業。改變農業組織方式,擴展農產品營銷、推廣手段,提升農業生產管理效率。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農民能通過電腦或手機來實時監測農作物生長,合理施肥灌溉,在網絡上對當地農產品進行推廣,提高宣傳、銷售效率。農業旅游則是一種農旅融合產業,建立在農村地域、特色產品、生態、民俗的基礎上,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此外,對于不適宜種植的鄉村地區,也可以發展占地面積大的光伏農業,將太陽能發電技術運用到大棚、灌溉中,隨著相關行業標準的完善和產業模式的成熟,可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助力。
政府應加大精準扶貧力度,增加各類鄉村基建、產業、技術上的投入,吸引農村人口介入生產,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當地生產力,讓農村群眾通過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并增強自強不息的意識。在農村的公共服務設施上,可憑借土地、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本,加大市場主體的投入。當鄉村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后,可增加第三產業比重,使當地的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提高就業率和宜居程度,在吸引人才、資金等要素流動上也有著重要意義。
總之,鄉村振興戰略可有效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但由于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多個層面,有其復雜性與系統性。本文站在城鄉規劃角度進行研究,分析鄉村振興戰略內涵、重點,探討在城鄉規劃視角下,如何更好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期為促進鄉村振興做出一點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