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月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明確指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 世紀馬克思主義”。“兩個結合”這一重大命題既全面概括了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同時也為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中華民族在數千年里形成了自己的生存智慧、精神系統、價值理念、審美情趣等,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資源。
縱觀人類歷史,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經歷分裂融合、外族入侵而依然挺立,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傳統文化為我們民族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體現在每一個普通中國人的人倫日用之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幸福”的理論,追求“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回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以民為本”,強調“君子不器”,崇尚“大同”社會。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比較,不難看出,兩者具有一些共通性。這也就回答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傳入中國后,能在中華大地上落地生根,能夠得到當時很多仁人志士的認同和踐行的原因。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在內容上的契合性和融通性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文化土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在“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和更深厚的自信。“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構成文化自信的三種文化資源中,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源”與“本”,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之基和精神之源。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民眾安身立命提供了基本思維模式和價值理念,也為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提供了重要啟示,是我們增強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
回顧黨的百年歷程,中國共產黨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主要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批判改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撥亂反正與批判繼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四個階段。
中國共產黨成立于民族存亡之際,從成立起就擔負著民族復興的責任與使命,很多早期的共產黨人也深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具有深厚的家國情懷。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探索制定與中國實際相符合的革命路線的實踐中,堅持馬克思主義“辯證的否定觀”,對傳統文化采取“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的原則,在革命的熔爐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結合,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延續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對待傳統文化的立場和態度,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理性的傳承和弘揚。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應該成為我國發展科學、繁榮文學藝術的方針”,為繼承發展傳統文化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引。一方面,對傳統文化不能采取“拿來主義”的繼承態度,要根據實際情況,批判性地繼承,既尊重和堅守傳統,又與時俱進。另一方面,對世界各國優秀的文化要兼容并蓄,批判地吸收外來文化,以推動本國的發展。在文革前的這一時期,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進一步深化。
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思想文化逐漸多元,中國共產黨從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出發,注重從延續傳統文化精神中開拓前進,始終以科學理性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是時代精神的融合。鄧小平同志創造性提出“小康社會”的目標。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小康”是次之于“大同”社會的社會政治理想,代表著古代對理想社會的憧憬,即“禮義以為紀”的“天下為家”景象。鄧小平同志以“小康”來闡釋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的不同,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改革開放的現實需要相結合,體現了中國特色。
習近平總書記從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家園看待優秀傳統文化,從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從推動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的角度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提升到嶄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包括“自強不息”的生生之德、“民為邦本”的民本思想、“修齊治平”的成人之道、“與時偕行”的改革理念、“天人合一”的價值追求、“和而不同”的世界胸懷等,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實踐中形成了中華民族偉大的中國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深化改革、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治國理政智慧。
從百年發展歷程看,中國共產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發掘、傳承、弘揚以及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集中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中國民族傳統士大夫一直有著深厚持久的家國情懷。近代中國面臨救亡圖存的民族困境,中國共產黨從誕生起,就擔當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積貧積弱到站起來。
民本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非常顯著和重要的一種思想,中國共產黨從成立起就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從毛澤東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鄧小平講“把人民高不高興、贊不贊成、滿不滿意、答不答應”作為最根本的判斷標準,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始終堅持“人民至上”,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重民本的理念得以升華。
《周易》“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多年,歷經多次分裂融合而未斷代,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得以延續發展至今,與中華民族剛健自強、生生不已的民族精神密不可分。百年來,中國共產黨賦予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從團結帶領人民,經過浴血奮戰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到將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建設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自強不息精神的傳承和弘揚。
論語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主要內涵的忠恕之道,是中華人文精神的內核。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展了這一思想,將此推廣到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中。在國際關系上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都是對“仁者愛人”“立己達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尚書》中講“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論語》講“君子和而不同”,中國傳統文化始終重視和諧。這種和諧并不是同質化的一團和氣,而是差異性的統一。中國共產黨傳承這種和諧共生的思想,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案,追求“協和萬邦”、美美與共的世界秩序。
《老子》中“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從經驗層面辯證地看待、分析問題。中國共產黨將這種辯證思維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以唯物辯證法提升這種對立統一的思維方式,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國共產黨將繼續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傳統文化融入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中,不斷鑄造中華文化新輝煌,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觀點、方法、原則來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揚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的重要范疇,對待傳統文化以應堅持揚棄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找準與現實的契合點,以批判繼承的態度、開放多元的心態,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更多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和價值認同。
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應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從個體、國家、世界三個維度將傳統文化的理念轉換成治國理政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