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文
疫情對于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的沖擊都是史無前例的。在黨的帶領下,中華兒女不僅沒有為疫情所俱,反而空前的團結在一起,取得了自疫情爆發以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在此次抗疫過程中孕育出的抗疫精神,成為了廣大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的精神柱石,它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推動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步入新臺階??挂呔裨趲Ыo我們豐富內涵的同時,也為我們帶來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抗疫精神的誕生,凸顯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在面對困難時的堅韌不拔、激流勇進的精神風貌。這樣的精神風貌主要表現為:視生命至上的以民為本精神、舉國同心的社會主義大團結精神、舍生忘死的大無畏精神、尊重科學的求真務實精神、命運與共的天下一家親精神。
以民為本,強調的就是要把老百姓的關心的熱點問題放到黨和國家工作的首位。現階段,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能夠得到更有力的保障,全體人民的生命權和健康權能夠得到進一步的維護,就是我國對于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的忠實踐行。疫情的大規模爆發,使得中國迅速成為全世界抗疫斗爭的焦點。在此期間,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帶領下[1],各地黨政負責人親自上陣,組織成立督導小組,自上而下構建起一個統籌協調的防控指揮體系,組織基層黨組織深入社區,明確職責范圍,嚴格落實有關阻斷疫情擴散的各項措施。在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的努力下,我們奪取了抗疫戰爭以來的一次次勝利,在世界范圍內,可以說是第一個率先恢復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國家,為全世界抗疫斗爭做出了“教科書”式的楷模,這對于維護世界人民生命健康與地區、世界公共衛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
舉國同心,是勇氣,是使命,它集中體現在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英勇不屈的精神,是中華民族攻堅克難的重要法寶。疫情期間,全國19 個省份在黨中央的號召下火速組建醫療隊千里馳援重災區湖北;為保證疫區人民的基本生活,每天有數百噸來自全國各地的物資經多方渠道運往湖北;為營造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輿論氛圍,無論是官方媒體還是一些自媒體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回應著群眾的關切,傳播著各式各樣的感人事跡。生死磨練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面對長時間的隔離所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和生活不便,廣大人民不言苦,共進退,以自己的實際言行默默地為疫情防控勞心勞力;雷神山和火神山兩座醫院的建設更是讓國人乃至全世界看到了中國人民對于抗擊疫情的信心和決心。從北方的白山黑水到南方的蒼山洱海,從西邊的世界屋脊到東方的東海之濱,14 億中國人民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安危融為一體,戮力同心地譜寫了一曲團結就是力量的鏗鏘樂章。我們有信心在黨的科學領導下取得抗疫斗爭的全面勝利。
舍生忘死的精神主要體現在中華民族的生死觀和義利觀上。舍生忘死的精神,是我國人民在此番與疫情的斗爭中所展現出來的精神奇跡之一。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我們才能克服疫情防控期間的一個個困難,率先實現社會生活正?;?。疫情就是命令,疫情剛剛爆發之際,在疫情重災區湖北省抗疫第一線,50 多萬名省內醫護人員和來自全國各地共計4 萬多名的醫護人員一道,守護著每一位新冠肺炎患者的生命安全。
科學精神,是實現社會文化職能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自然科學在形成發展所孕育出的優良傳統、認知方式、行為規范和價值取向。科學精神是我們在此番抗疫斗爭中排除萬難的重要思想武器和思想基礎。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創新是人類戰勝前進路上的大災難的利器。面對著新冠病毒,中國人始終以科學技術為主導,充分運用已有的科技創新突破所取得的成果,組織優勢力量對病毒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殲滅戰”,根據各地疫情發展的不同階段和實際情況確立科研重點,為抗疫事業貢獻科學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中強調,當前在立足我國疫情防控實際情況做到科學精準地打好抗疫這場人民戰爭的同時,也要將眼光放的長遠,總結抗疫斗爭自開始以來的經驗教訓,抓短板、補漏洞,完善相關防疫機制,進一步完善我國現有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2]。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導下,國際聯合開展抗疫活動迅速確定了思想上的基礎,中國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際行動為國際社會合作抗擊疫情帶來了強大的信心和幫助。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范圍內爆發后,我們秉承著“天下一家親”的理念,充分肯定并支持世衛組織在抗擊新冠疫情中發揮領導作用,呼吁國際社會共同團結起來,攜手抗疫。與此同時,我國也積極呼吁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等多邊機制攜起手來展開對新冠疫情的國際聯防聯控,為阻斷疫情傳播鏈作出貢獻。國際社會一致認為中國自疫情爆發以來所采取的一系列防控措施,中國共產黨在此輪疫情中所展現的領導能力、應對能力、組織動員能力、貫徹執行能力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所不具有的,為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抗疫事業樹立了典范。這些主張盡到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面對國際危機時應有的擔當。
愛國主義是我們這次抗擊疫情的主要精神支柱之一。愛國主義的形成,是中國數千年以來家國文化的積淀。對于中國人來說,“愛國”已是銘刻到骨子里的一種情懷,正是這種情懷使得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延綿至今。在抗疫斗爭中凝聚起來的抗疫精神,是國人在抗疫這個特殊時期為愛國主義精神賦予的新內涵。回顧這場戰“疫”,我們不難發現一個通俗易懂卻又發人深思的道理,那就是在災難面前,誰都不能置身事外,我們本就是一個同呼吸、共命運的共同體。直至今天,抗疫進程依舊牽動著國人的心,鐘南山、張定宇、張伯禮等一大批堅守抗疫一線的醫務人員讓我們看到了他們身上的愛國主義情懷。英雄人物對于愛國主義的躬行,再次激發了人民群眾對于國家和民族崛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
人民二字,對于對于我黨來說高于一切。不惜一切代價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是我黨最根本的價值取向。黨中央強調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四集中”原則,將重癥病例集中到指定區域集中治療,同時決定成立相關應對小組,全面組織領導抗疫一線的各項相關工作。黨中央正確把握國內外疫情發展走勢,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制定了合理的疫情防控措施,是我們能夠取得此番抗疫大戰勝利的關鍵。它同樣證明了中國共產黨擔得起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使命,只要有黨的堅強領導、科學決策,廣大黨員的英勇帶頭,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前行道路上的各種困難,迎接勝利的曙光。有理由堅信,在黨中央的科學領導下我們能夠以一種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式阻斷病毒在我國的傳播途徑。
中國人民在經歷了無數曲折后,終于在新時期探索出了能夠保障中國更好、更快發展的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它是當代中國應對各種復雜情況時在制度上的根本保障。現在看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經受住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測驗”,黨的各方面優勢得到進一步增強。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指出,要克服新冠疫情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以更大的決心和毅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戰役,完成黨對于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3]。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就是在防止疫情反彈的情況下,穩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復蘇。需要強調的是,在經濟恢復性增長的同時,我國的創新動能和市場活力都有明顯增強。這些都顯示出經濟循環日益暢通,有利于不斷改善市場預期,推動我國經濟發展重回巔峰時期。這表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使我們克服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的根本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