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耿順,段恩朝,陳揚興
(1.西安市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陜西 西安 710061;2.湖南建研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205)
近年來我國城市建設快速發展,房地產開發和建筑施工在近年來金融市場的發展與管控影響下,從過去的“精耕細作”發展到“快進快出”,建筑施工周期被進一步壓縮,客觀上導致了建設工程質量安全風險進一步增加,給行業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而建筑施工作為傳統行業質量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緩慢,導致當前建設工程面臨的危險因素在施工進程中逐漸凸顯,容易誘發建筑行業安全問題。因此有必要不斷深化建筑工程安全質量管理措施,提升管理水平,以化解現階段建筑工程面臨的系列風險。
我國房地產開發企業在質量安全管理方面主要依照的基本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部門規章是《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 279 號),其中規定了參與工程建設的各責任主體的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民事賠償責任,但這些責任往往被房地產開發企業轉嫁到設計、施工、監理單位,或者是直接采用認罰手段,突擊施工后繳納罰款,由于“一罰不再罰”政策的客觀保護,導致很多房地產開發企業未將行政處罰當作是一種制約而當作是一種策略手段,法律法規的落實責任沒有使房地產開發企業產生社會責任感。
我國建筑施工企業近年來面臨工期壓力,在房地產施工過程中常常執行利益導向思維,不積極落實質量安全管理責任,采用低效率管理甚至違章操作,例如片面重視生產成本,削減施工管理人員數量、雇傭成本較低的施工人員,導致工程從業人士的素質下降,質量安全管理工作人力資源不足,或者因面臨生存壓力削減工程管理費用甚至降低工程標準,法律法規難以對其進行有效制約。
監督機構是政府履行工程質量安全監管職能的主要抓手,是保安全、抓質量的有生力量[1]。目前我國已建立較為完整的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機構體系,機構設置基本健全,機構框架基本明確,能夠保障監督事項有人負責,監督業務基本承接。但是基層監督機構面臨的問題也很突出,主要是監督機構專業技術人員少,專業知識欠缺,業務水平不高,業務開展不全面,部分工作過多依賴第三方機構完成。由于基層單位存在人員少、事務多的現象,造成基層監督機構對基本的質量安全巡查都不能滿足,對開展各項質量安全執法檢查工作也只能被動應付,不能有效貫徹落實有關工作要求。
現有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的信息管理主要停留在人工管理監督信息、數據資料上報和監督檔案紙質歸檔等。日常監督信息未進行及時監控,不能夠利用大數據分析質量安全狀況,監督工作超前性不足[2]。特別是在實行大數據辦公以來,原有監督管理模式已經嚴重制約監督效率,上級主管部門不能及時掌握基層機構基本情況,信息交流不及時、不流暢,信息化建設的滯后造成監管能力下降,從而使部分建設工程游離于監管體系之外。
當前我國房地產開發行業資金流動受到限制,部分房地產開發企業采取著突擊施工交付以避免信用或債務無法兌付的風險,為趕工期而犧牲建設質量,對質量安全責任的認識主動降低,部分房地產開發企業開始不通過監理方直接給承包商下達緊急施工指令,監理方為了經濟利益主動降低了監管標準,導致在質量監管工作上出現了連鎖反應。
當前建筑施工企業中低價中標較為流行,在工期緊張、原材料行情上漲等背景下,一些建筑施工企業開始出現偷工減料或不按照設計標準施工的現象,片面追求建設速度,形成了許多質量安全隱患問題。除此之外,許多施工企業為了追求施工效率長時間使工程機械處于工作狀態,缺乏正常的保養和維修,導致工程機械產生損害或運作效率和安全性降低,也對施工質量造成負面影響。
當前政府部門工程質量監督管理體系有多頭管理趨勢,監督方式還停留在以前的重現場、輕程序的模式上,針對突出問題的專項檢查問題發現不足,信息化監督程度較低。按專業、按部門的監督管理業務體系縱橫交錯,政出多門,而且執行處罰標準不統一。除此之外,現場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業務傾向于檢查、驗收、評定,做了大量建設施工企業的現場工作,降低了監管的層次分散了監管的精力。
為了避免因為房地產開發企業頻繁趕工期而出現安全事故,推進施工企業質量安全管理的實務發展,建議對建設各方主體安全職責進行明確,具體如下。
1)設計階段。設計單位應以質量為基礎,客觀對工期作出設計要求,合理制定計劃并將質量設計要求編寫入方案中,在質量與工期矛盾之間應以質量為基準。
2)實施階段。房地產開發企業必須明確質量問題的責權關系,并進行論證和直接管理,不能對質量責任進行攤派,組織施工各個層面對施工內容進行責任落實和針對性處理。
3)招采階段。對原材料的選購必須本著設計標準為原則,選擇合格的材料供應商并嚴格控制進場工程設備,嚴禁有運行隱患的設備進入施工現場。
4)施工階段。施工單位對施工技術和施工組織科學設置,做到書面材料和過程記錄并重,對直接影響工程質量的隱患及時排查并處理。
政府監督要提升監管手段的有效性,抓好行政和技術兩個層面,提高監督隊伍的業務素質,不斷提高監督工作水平。建議當前環境下應對工程質量監督機構針對性加強質量管理與強制性條文、法律法規的培訓,以對施工現場上一些質量安全方面的違法違規現象進行指導、管理或處罰,作出符合民生與經濟兩方面需求的處理意見。除此之外,應提高質量監督的現代化程度,采用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檢測設備,改變傳統的以觀察與試驗檢測為主的落后方法,提高效率與準確率。
完善監督管理機制是一項系統性的建設工作,當前我國應進一步完善建設工程領域的法律法規,可以從地方立法先試先行,對造成嚴重人民群眾財產損失和生命安全問題的行為,做到有法可依并推進其體系化,加強法律法規對開發建設單位的約束力,提高行政執法的可操作性。此外還可以推進施工企業的質量、要求及責任的承攬模式,立下一批“承諾書、軍令狀”,以增強企業領導人的危機意識,最大程度地遏制企業源頭性違約、忽視制約的現象。
政府部門應加快建設房地產及建筑行業數據庫及內部信息平臺,首先暢通各部門之間的信息互通,提高施政效率,其次定期向社會披露建設工程的法定手續、程序和履約情況,打擊買標賣標、層層轉包、違法掛靠、法人違約等可能導致質量問題的不良行為,與誠信系統進行信息掛鉤,及時向社會大眾通報工程質量問題及處罰結果。
建設工程施工質量管理需要從政府層面到具體施工現場進行系統性的管控,在當前房地產開發面臨的特殊環境來看,對一些周期性、客觀性的因素進行科學指導與處理,盡量采用現代管理手段來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疏導和控制,守住質量管理的底線,嚴格遵循建設工程設計標準不能放松,同時加強對施工細節的管控,使政府與企業之間共同發力,提升建設工程質量安全水平。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