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阿爾山
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工作,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促進民族地區乃至國家事業的發展進步。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對民族團結工作進行了實踐探索,采取了一系列促進民族團結、民族平等、民族發展、民族進步的舉措,也建立了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從而有力保障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回顧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民族團結工作的實踐經驗,對于今天民族團結工作的開展與深化具有重要價值。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面臨的矛盾十分突出,問題十分復雜的情況下,勇擔使命,找到了解決民族問題的有效路徑。總體而言,中國共產黨團結各族人民,制定了民族團結的相關政策,建立了抗日統一戰線,為戰勝日本侵略者奠定堅實基礎。
第一,積極團結各少數民族的力量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從日本侵略者侵入我國領土那一刻起,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民族矛盾升級成為最主要的矛盾,積極抗日成為中華各族人民群眾的最緊迫最重要任務。為此,黨中央提出要積極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形成統一的抗日力量,盡快建立全國各族群眾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接著,“我黨積極在淪陷區國民黨統治區以及敵后抗日根據地積極開展抗日的宣傳和組織工作,并試圖通過各種途徑來提高少數民族抗日的決心和信心,吸引他們積極參加抗日,收復失地”[1]。
第二,提倡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中共中央在1935 年8 月15 日發布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簡稱《告全體同胞書》,在該文中,中國共產黨指出要實行中國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相關政策,號召各族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并提出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為了進一步將各民族團結抗日精神具體化、實踐化,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在1940 年頒布了《關于抗戰中蒙古民族問題提綱》和《關于回民族問題的提綱》兩項綱領性重要政策,“進一步闡釋了六屆六中全會中提出的多民族共同抗日、尋求解放、共同建立統一國家的方針”[2]。
第三,在共同抗日原則下,各個少數民族擁有自治權利。為了進一步保證各個少數民族自治的權利,中國共產黨做出了如下規定:在敵后,蒙古族可以擁有組織各個盟、部、族、旗聯合抗日的權利,也具有管理自己事務的權利,其他各個省、縣不能再干擾各個盟旗政府管轄范圍內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只有在獲得蒙古人自愿、自主的前提下,才可以讓蒙古人參與,充分保證了各少數民族的自治權利。
第四,充分尊重各個民族的文化、語言、宗教以及習慣。中國共產黨歷來主張各個民族使用自身的語言文字,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實施抗戰教育”工作,極大地發揚了各個少數民族自身特有的優良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積極培養抗戰人才。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中國共產黨特別規定蒙、回等地區必需普遍實施國民抗日教育工作,并設立了各級別的免費學校,在全國各個重點學校中積極招聘蒙、回青年人才,并安排針對蒙古族、回族的班次,并購置適合蒙古族、回族生活習慣的相關用品。同時強調各族人民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使各族人民的交流、交融日益親善密切起來,更積極倡導各民族平等、團結一致開展抗日工作。充分尊重了少數民族的文化、語言、宗教和風俗習慣。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以及對中華各民族地位的肯定,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之后中國共產黨民族地區自治制度的理論基礎,也是抗日戰爭以后各民族加入新中國多民族國家構建、實現中華民族國家認同的政治根基。
隨著日寇侵華戰爭形勢的日益嚴峻,在國家危難之際,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與捍衛國家領土安全的整體國家觀的認同逐漸構建起來。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實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民族團結理論與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和現實相結合,制定和促進平等團結、共同發展的民族政策,促使中華各民族群眾在反侵略戰爭期間通過共同抵御外敵而形成了牢固的防御屏障。
第一,各民族反抗日寇侵略斗爭中少數民族“國家認同”感加強。在抗戰爆發之初,東北淪陷區的各民族即團結一致,響應中國共產黨的抗日號召。掀起了不同形式的抗日斗爭,1931 年“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到了危難時刻。在整個中華民族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過程中,邊疆少數民族作出了巨大犧牲和卓越貢獻,為全民抗戰的勝利立下了不朽功績。由于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才使大家在抗戰中不分你我地與民族之敵共同戰斗,中華民族的國家認同愈發強烈高漲。大敵當前,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無數英雄豪杰、志士仁人會同全國的各族人民沖上抗日第一線,各少數民族同胞也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澆鑄了血肉長城的中華民族“國家認同”。在抗戰過程中中華民族“國家認同”的形成,既與各民族愛國抗日的自發情感不能分離,更與抗日期間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及民族政策的轉變密不可分。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國家認同”觀念進一步發展成熟,并得到了升華提升。
第二,各民族在反抗日寇侵略斗爭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各族人民的民族自覺有所增強,為今天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日本帝國主義雖然復制了偽滿洲國,策動了內蒙獨立和華北自治等分裂活動,但這些瓜分中國領土的行為,喚起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使我們深知,中華民族獨立與整個中華民族的團結奮斗息息相關。只要我們各族人民同生共死,同舟共濟,團結一致,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就能夠完全統一,實現民族解放、民族獨立和國家獨立。在爭取民族獨立、民族主權和民族解放的過程中,中國人民在實踐中形成了各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抗日戰爭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使命,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擔當作為。在中華兒女水深火熱的困境之下,一些愛國青年和愛國人士主動加入抗日戰爭的隊伍,為國家和民族英勇而戰,各族人民的民族團結精神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到充分發揮。
中國共產黨人從民族發展的全局出發,對加強和改善民族工作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闡述,指出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推動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團結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明確要求。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民族團結工作的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是中國共產黨民族團結工作理論實踐的時代成果,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團結工作理論中國化的最新重要成果,是做好新時代民族團結工作的重要遵循。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了堅持民族統一戰線、促進民族團結工作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奮斗的力量。“只要我們不斷鞏固和發展各民族大團結、全國人民大團結、全體中華兒女大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生動局面,就一定能夠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3]。我們要不斷推進民族團結工作的中國化和現代化,要不斷堅持民族團結工作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我們要不斷促進理論創新,善于運用新的民族團結理論指引新的民族團結實踐,讓民族大團結更有頑強的的生命力。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分裂勢力越是企圖破壞民族團結,我們越要加強民族團結,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的鋼鐵長城”[4]。進入新時代,我們要大力弘揚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團結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促進全國各民族群眾的“國家認同”,守望相助、抱團取暖、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貢獻力量。在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奮斗進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中華民族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所表現的民族團結精神,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前途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