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清華
(廣州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
在早期的研究中,對“清代官式建筑”研究范疇的理解并不清晰,對于清代官式建筑的名稱和包含內容的認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清代官式建筑”作為一個專有名詞,一開始并不存在。1931 年朱啟鈐發表的文章中對相關內容這樣寫道:“清代工部及內廷,均有工程做法則例之頒布,向來匠家,奉為程式……”[1]1932 年發行的《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簡稱《匯刊》)中,清代官式建筑的研究報道均以“清式建筑”陳述;1934 年元月,《清式營造則例》的序中,梁思成第一次使用“清代官式建筑”一詞[2]。
此后,“清代官式建筑”這個名稱便頻繁出現在《匯刊》中,如1935 年出版的《匯刊》中的文章《易縣清西陵》《清官式石橋》《清官式石閘及石涵洞做法》都出現“清官式”一詞。由此可以看出該研究領域專有名稱的發展過程,從無專有名稱到“清式建筑”,再到“清代官式建筑”,此后“清代官式建筑”一詞便成為專有名詞出現。
名稱確定下來的同時,清代官式建筑的定義也漸漸明晰。1934 年林徽因在《清式營造則例》緒論中,將官式建筑定義為北平的建筑和在北京以外的“敕建”建筑[3]。
此后針對清代官式建筑的名稱,一直沒有出現明確的定義。1980 年,曾經的營造學社成員王璞子[4]在著作中將清代官式建筑的主管部門考證為工部與內務府,適用建筑類型范圍概括為壇廟、宮殿、倉庫、城垣、寺廟、王府。
1981 年在《怎樣鑒定古建筑》一書中,祁英濤將“官式手法”定義為“官府頒布執行的技術規定”,同時把“官式手法”和“地方手法”進行對比[5]。2010 年郭黛姮在著書中將官式建筑概括為:國家的重大項目,類型包括都城、宮苑、壇廟、陵寢、衙署、府邸等[6]。
以上學者的闡述使得清代官式建筑的定義明確起來,即清代官式建筑由工部或內務府監督建造,包含多種建筑類型,如宮殿、壇廟、王府、陵寢等,包括北京和北京外的“敕建”建筑,具有工藝規范、等級嚴格的特點,是清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代表。
清代官式建筑研究中所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首先是兩個主體,一個是《工程做法則例》等文本,另一個是現存的建筑實體;其次是與官式建筑相關的文獻,包括樣式雷圖、燙樣等;最后是清代官式建筑研究涉及的工官制度和各作做法研究。
在文本方面,主要包括清雍正十二年頒布的《工程做法則例》等官方文本(圖1)。作為全國刊行的建筑法規,《工程做法則例》集中體現了清初官式建筑技術,對清代官式建筑營造起到了規范作用,是清代官式建筑各作做法研究、建筑保護的重要文本。建國后,學社成員王璞子繼續對《工程做法則例》進行研究,成果以專著《工程做法注釋》出版(圖2)。

圖1 雍正十二年武英殿刻本封面、內頁

圖2 《工程做法注釋》封面、插圖
除此之外,營造學社時期,一些學者還將遺留下來的大量工匠抄本匯集整理,命名為《營造算例》,在《匯刊》中連載,后正式出版,其可以與《工程做法則例》相互印證、補充。
上世紀六十年代,學社成員王世襄又將匯集的各作成規定命名為“匠作則例”,2000 年后大象出版社結集出版,為廣大的研究學者提供了難得的文獻資料。
1981 年,“工程籍本”一詞在律鴻年的文章中首次提出,指在清代官式建筑工程中產生的《工程做法》《銷算黃冊》等文本,作為清代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將這些工程籍本結合樣式雷圖紙、實際建筑遺存,進行各作做法等相關研究。
需要說明的是,大眾所熟知的《清式營造則例》一書,是梁思成學習清代官式建筑的心得,可以說是一本教科書,并不是官方則例或民間的抄本。
清代現存的建筑實物是歷代建筑中數量最多、類型最全面的。營造學社期間就已開始了對圓明園、清西陵的個案研究,建國后,多家高校及文物保護單位取得了更豐碩的研究成果。
上世紀五十年代,天津大學對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故宮乾隆花園等進行了開創性研究,學術成果以專著出版發行。后在長期測繪及文獻梳理的基礎上,對各種類型的建筑進行研究,尤其是在清代皇家園林及陵寢方面進行了專題研究,完成了陵寢、園林、壇廟、王府等一系列的碩博士論文。
清華大學建筑系從解放后就開始了對頤和園的測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最為集中,堅持了若干年,五十年代初出版《頤和園測繪圖集》,形成平立剖圖、白描鋼筆畫、渲染圖等圖紙類型,后研究成果結集成書《頤和園:中國皇家園林建筑的傳世絕響》。后期研究則轉向圓明園,并在明清北京城、內檐裝修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
在故宮工作的單士元、于倬云等老一輩研究者的學術成果也頗豐,文章和專著相繼形成。文物管理單位及檔案機構也有相關研究成果面世,內容包含建筑歷史沿革、工官制度、構造做法等。
康熙中葉后,雷姓一家累世在清朝筑樣式房,參與設計與營造,人稱“樣式雷”[7]。設計產生的圖樣、燙樣、做法、文獻被稱作“樣式雷圖檔”,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作為營造學社的會長,朱啟鈐最先開始搜集與研究樣式雷圖檔。在延續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建國后多家學術機構對此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天津大學王其亨教授及其團隊對樣式雷世家及圖檔研究史的發展過程、學術方法和思想進行了詳細的梳理工作,出版專著《清代世家樣式雷及其建筑圖檔研究史》,并指導研究生對頤和園、圓明園、清西陵、清東陵等多個項目的樣式雷圖進行比對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相關論文。
清華大學郭黛姮教授課題組對樣式房圖檔也進行了長期研究,出版著作《深藏記憶遺產中的圓明園——樣式房圖檔研究》等,結合文獻史料和圖紙,對樣式房、樣式雷與樣式房關系、圓明園樣式房圖樣保存狀況、圓明園變遷史等進行了研究,提出使用者與園林、建筑關系密切,同時也表明了清代建筑技術一直處于發展狀態。
工官制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的六大特點之一。最早在民國時期,朱啟鈐進行建筑史學開拓性研究的初期,就強調了工官制度的價值。1930 年,朱先生在文章中明確了清代官式建筑的工官制度背景;1932 年《營造算例》初版序言中,梁思成對樣房和算房進行了論述;1933 年,劉敦楨對工官制度進一步研究,闡釋工官制度包含建筑生成全過程[8]。建國后,多部建筑通史的著作都有獨立章節對古代建筑設計、施工進行論述。天津大學王其亨教授對清代工官制度研究非常詳盡,指導博士論文《清代定陵建筑工程全案研究》《中國古代工官制度史研究》等。
以上的研究表明,清代的工官制度大體經歷了繼承、發展、成熟三個時期,即康熙王朝中葉以后,皇家建筑工程類型逐漸增多,制定了適合時代需要的法規[9],官式建筑主要結構形成高度模數化體系,雇工制度逐步實行,具體操作為工官督理、招商承包,工程管理機構也增設內務府,分管內工、外工[10]。
作為清代官式建筑的研究基礎,各作做法是在官方管理體制下產生的相對規范的建筑技術。進行各作做法研究的機構主要為古建施工的單位,最早的研究成果代表有1955 年出版的《中國建筑彩畫圖案》、1956 年古代建筑修整所整理的《大木操作工藝》等。上世紀80 年代末開始,關于中國古建筑木作、瓦石、彩畫、琉璃技術等專著也相繼問世。
1983 年,以建筑技術為主體的《古建園林技術》雜志創刊,此課題的期刊論文集中發表于此。縱觀該期刊近四十年的發表論文,在初期(1984—1992 年)達到一個研究高峰,這一時期每年的文章大都可以有15 篇以上關于清代官式建筑作做法,1987 年更是達到22 篇。后三十年則基本處于一個較為低潮平穩的狀態,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研究熱點轉向,其他多個研究方向漸漸受到關注。除此之外,此類研究的條件要求相對較高,建筑技術的研究人員需要了解施工技術,同時還需具有文獻研究能力,且需存在能夠測繪的建筑實物等。
相關研究在內容上各個工種都有涉及,包括木作、石作、瓦作、土作、磚作、彩畫作、油作、搭材作、銅作、裱作等,同時也出現了對“用料”“用工”的研究。總體說來,中國古代建筑做法不以文字形式記錄,師傅對徒弟口頭講述,使得做法研究具有一定的困難,而此部分工作是研究中最基礎的部分,在繼承營造學社拜工匠為師的研究思路下,各作做法形成于文字,可以使之更好地傳承。
在中國營造學社研究初期,清代官式建筑一開始并不存在一個專有名稱,后來逐漸清晰明確下來,到現在已成為一個普遍的概念,研究學者對其定義也從簡短到明晰,包含了所處范圍、建筑類型等,并得到學界共識。
清代官式建筑研究內容包括清代工官制度背景、《工程做法則例》等官方及民間文本,以及遺存下來的建筑實體、樣式雷圖檔、各作的實際操作做法等幾個方面內容。每個部分的研究各不相同,雖獨立但不可分割,可以相互為彼此的研究提供幫助。工官制度是背景,文本、術語及做法研究是基礎,也是較為困難的地方,圖檔與遺存實例則可為研究提供參照。清代官式建筑深入持久的研究,是學科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為清代建筑保護等方面的實踐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