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衛軍
(隴西縣第一人民醫院,甘肅 隴西 748100)
糖尿病是一類臨床常見慢性疾病,如不及時治療極易導致患者身體狀況急劇惡化,嚴重時甚至導致患者死亡[1]。目前,臨床治療中常采用二甲雙胍治療方案與二甲雙胍聯合吡格列酮治療方案進行對癥治療,故相較兩者在臨床療效之間的優劣性將為患者提供最佳治療方案,提升治療成效。本文將對上述2種治療方案進行分析,重點分析判斷二甲雙胍聯合吡格列酮治療方案的臨床應用價值。
在甘肅省隴西縣第一人民醫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患者,篩選滿足如下條件:首先必須是經過科學診斷,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可有利于回顧分析其病情資料,每名患者均在本院內接受全程治療,對其進行意識和精神檢查發現無認知和精神障礙,并且經過與患者及其家屬深入交流,使其明確此次試驗的基本方法、內容、過程和目的,在其自愿情況下簽署(患者若有不便則由患者家屬代簽)知情同意書,治療團隊均明確試驗對象的基本情況,積極配合本次試驗。經過篩選留下的80例患者通過摸球分組,奇數號劃分到對照組,共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55~69(60.18±3.22)歲。偶數號劃分到觀察組,共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齡56~67(60.16±3.19)歲。組間資料對比,P>0.05。
對照組實施二甲雙胍治療方案:藥物由朗致集團雙人藥業有限公司提供,國藥準字H14020855,口服1.5 mg/次,3次/天。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吡格列酮治療方案:藥物由江蘇德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國藥準字H20133104,30 mg/次,1次/天,每日最大劑量不超過45 mg。
2組患者均連續治療30天,在治療過程中給予2組患者科學干預,確保藥物治療效果,措施包括:(1)心理疏導:科學評估患者心理,充分尊重患者,保持微笑服務,同時介紹成功治療案例,引導其樹立可見的治療目標。(2)健康教育:鑒于老年患者學習能力不強,臨床中可通過視頻方式講解疾病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法,重點講解健康生活、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3)控血糖干預:首先,嚴格控制患者飲食,特別是糖分和油脂攝入量,指導患者以清淡食物為主,輔以蔬菜、水果;其次,為患者制定運動計劃,每日30-60 min進行慢跑、打太極等運動;最后,叮囑患者按時用藥,發揮患者家屬的監督作用。(4)出院指導:患者出院后繼續進行半年隨訪,了解患者居家調養情況,指導患者自測血糖,定時復診,與患者家屬保持密切聯系,及時解疑答惑,提高其治療信心。
治療過程中安排專人對患者進行跟蹤隨訪,記錄治療數據并由專業人員分析數據的真實性和可信性。
(1)統計治療前后血糖指標,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兩個指標,合理范圍內指標越低表示患者的血糖恢復情況越好。(2)統計臨床療效,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療效標準:①血糖恢復正常標準,飲食和體重恢復正常,判定為顯效;②血糖指標明顯降低,飲食和體重恢復正常,判定為有效;③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3)統計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低血糖、惡心嘔吐、體重減輕,不良反應發生率=(低血糖例數+惡心嘔吐例數+體重減輕例數)/總例數x100%。(4)統計治療滿意度:使用醫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分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百分制,評分為100分的患者即對治療結果非常滿意,評分為60分-99分的患者即對治療結果一般滿意,評分為0分-59分的患者即對治療結果不滿意,篩除不滿意患者外其余患者均計入滿意度計算。
文中計數(χ2檢驗)、計量(t檢驗)資料用SPSS 20.0軟件處理,P<0.05表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對比無差異(P>0.05)而治療后觀察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血糖指標[](mmol/L)
表1 治療前后血糖指標[](mmol/L)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臨床療效[n(%)]
觀察組不良反應(低血糖、惡心嘔吐、體重減輕)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不良反應發生率[n(%)]
觀察組治療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治療滿意度[n(%)]
目前,有關糖尿病治療方法的研究一直是醫學界的主要課題。只有為糖尿病患者選擇最為科學的治療方案,才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指標,臨床療效和安全性高,患者更為滿意,幫助患者快速擺脫病痛折磨,提高生活質量[2-4]。臨床研究表明,糖尿病的發病機制為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功能障礙,故降低胰島素抵抗并科學控制并發癥是糖尿病治療的根本思路,基于此,二甲雙胍聯合吡格列酮治療方案在臨床中得以應用[5-6]。
常規治療方案雖有效果,但臨床應用中仍表現出不足,比如:藥物副作用大,療效低,作用時間短等等。基于此,臨床糖尿病治療中需尋找全新的治療方案。近年來,二甲雙胍聯合吡格列酮治療方案逐漸被應用到糖尿病治療中,二甲雙胍為胰島素增敏類藥物,加快葡萄糖氧化反應速度,促進糖原合成,使周邊組織對胰島素敏感程度不斷提升,從而增加葡萄糖消耗量,吡格列酮為短效促胰島素分泌藥物,通過激活受體γ,調節胰島素應答基因,促進胰島素分泌進而促進機體新陳代謝,科學調節葡萄糖攝取率從而穩定患者血糖水平。臨床研究表明,該治療方案更為科學有效且安全性較高[7-8]。通過上述結果可以看到,治療后觀察組血糖指標低于對照組,且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更高,患者非常滿意,由此可佐證二甲雙胍聯合吡格列酮治療方案在糖尿病治療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9-10]。
綜上所述,糖尿病的發病機制為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功能障礙,以降低胰島素抵抗并科學控制并發癥為核心開展治療工作,二甲雙胍聯合吡格列酮治療方案可發揮巨大作用,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11-12]。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糖尿病治療取得重要突破,上述分析由于例數不足,故仍有不足之處,有關二甲雙胍聯合吡格列酮治療方案的臨床應用分析仍需進一步探究[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