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彥,杜 娟
((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門診發熱患者的體溫調節能力下降,并且發熱原因較多,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對患者進行全面的檢查,在確定原因后給予針對性治療,以此及時降低體溫,以免對臟器和神經造成損傷[1]。發熱患者存在頭痛、肢體痛、眩暈等不適感覺,再加上本身對于疾病的恐懼,比較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對醫護人員的護理操作產生抵觸心理,不利于疾病病因的篩查及退熱治療,可引發不良的護理事件[2]。由于患者的年齡、病情、體溫、發病時間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各不相同,對于門診發熱護理工作存在差異化的認識,存在對護理工作不理解、不認可以及質疑等問題,導致護理工作效率低、質量差,影響患者病情康復,造成不好的后果。因此,門診發熱患者的護理干預需要圍繞患者個體需求而定,結合疾病特點和癥狀表現給予人性化護理干預,切實滿足患者對門診護理的要求,幫助其緩解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提高患者護理滿意率,提高護理依從性[3]。本研究選擇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門診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60例發熱患者分組對照實驗,探究人性化護理對門診發熱患者焦慮情緒的影響。
選擇門診發熱患者60例進行對比研究,時間2019年1月—2021年1月,隨機分組,30例患者納入對照組,男女比例16:14,最小年齡20歲,最大年齡84歲,年齡均值(43.51±2.45)歲;體質量21~25 kg/m2,平均(23.15±1.02)kg/m2;發熱時間1~2 d,平均(1.45±0.15)d。30例納入觀察組,男女比例15:15,最小年齡20歲,最大年齡83歲,年齡均值(43.64±2.52)歲;體質量21~25 kg/m2,平均(23.20±1.03)kg/m2;發熱時間1~2 d,平均(1.42±0.16)d。2組患者臨床基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組間比較。
納入標準:(1)患者年齡>18周歲;(2)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自愿接受護理干預;(3)意識清晰,可主動配合檢查與護理。
排除標準:(1)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2)阿爾茨海默病;(3)合并嚴重肺炎;(4)惡性腫瘤。
1.2.1 對照組
本組對患者施行常規護理,為患者測量體溫并做好記錄,協助患者做各項身體檢查,明確發熱病因。遵醫囑為患者輸液,補充體液,按規范操作進行穿刺、靜滴,加強巡視,及時更換藥物或者拔除輸液針。對患者進行病情介紹,告知體溫,對患者解釋各項降溫措施,征得患者同意。向患者及家屬做門診環境和醫護人員介紹。回答患者或家屬提出的有關于發熱、降溫等方面的問題,給予耐心、專業解答。
1.2.2 觀察組
本組采用人性化護理方案,首先,需要對護理人員進行人性化護理培訓,明確護理要點,以及護理中常見的各種護患糾紛問題,找到原因并制定相應的措施進行應對。提高護理人員人性化護理意識,加強護理人員儀容儀表和護理態度的監管,養成良好的護理習慣,嚴格執行人性化護理規章制度,提高護理水平。其次,針對患者實際情況采取人性化護理,按照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嚴重程度等對患者進行不同類型的護理干預,例如老齡患者需為其提供可休息的輸液病床,讓其可舒適休息,減少長時間坐立造成的身體不適,特別是高血壓患者,需做好血壓監測。在患者數量少的情況下,可視情況為全部患者提供休息病床。門診需配備輪椅、擔架車等,提供給行動不便患者使用,減少患者走動。根據天氣溫度合理調節門診溫度,尤其是注意保暖,可提供保暖毯給患者。每天定時對門診進行徹底清潔與消毒,保持門診地面衛生,同時在門診顯眼位置設置安靜標識,保證門診安靜,為患者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就醫環境。最后,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利用發熱科普手冊等向患者介紹發熱的常見病因、癥狀、治療方式以及家庭護理要點等,提高患者對發熱疾病的認識。門診需要懸掛電子屏幕,循環播放發熱相關醫學知識視頻,尤其是小兒發熱的預防和護理,加強百姓的自我預防、救治的意識和能力。了解患者不良情緒的嚴重程度,與患者進行交談,給予其信心及鼓勵,引導其認清自己的不良情緒,并加以調整。
對護理干預措施實施前后患者心理狀態,護理滿意率進行比較分析。其中心理狀態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與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評價,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明心理狀態越差。護理滿意率采用問卷調查形式,自制問卷,對護理人員態度、服務到位情況、護理內容、護理方式等進行客觀評價,滿分100分,得分85分以上為非常滿意,得分60~85分為一般滿意,得分低于60分為不滿意,非常滿意與滿意納入滿意率計算。
與護理前比較,2組患者SAS評分與SDS評分均出現明顯下降,組間評分比較觀察組得分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焦慮、抑郁情緒改善情況比較()(n=30)
表1 護理前后焦慮、抑郁情緒改善情況比較()(n=30)
注:與護理干預前相比,*P<0.05,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96.67%,對照組護理滿意率80.00%,組間數據比較存在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護理滿意率比較[n(%)]
發熱是比較常見的疾病與癥狀,發熱原因比較復雜,部分患者可能發生病情遷延不愈,經過治療后依然不退熱,再加上發熱可引起患者關節酸痛、惡心、頭暈、食欲減退等,生活影響大,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影響發熱的整體治療效果[4]。以往門診發熱患者的護理工作中,僅在輸液中對患者進行了相應的病情介紹和護理干預,對于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護理干預覆蓋面不夠,且護理力度不足,難以達到理想護理效果[5-6]。門診發熱患者數量多、病情嚴重程度不一,患者及家屬對發熱的理解與醫護人員工作配合程度也存在較大差異,常規護理的內容相對單一、方式固定,難以滿足不同患者的個體化護理服務需求,護理質量一般。人性化護理是常規護理的延伸,強調的是從患者自身實際情況出發,結合癥狀與病情給予有效護理,特別需要考慮高齡患者、兒童患者。首先,從護理人員自身工作態度、責任心和儀容儀表等方面入手,給患者帶去良好的視覺感受;其次,針對患者實際護理需求制定針對性護理對策,盡可能滿足患者合理化需求,提高門診護理專業性,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創造良好的就醫氛圍及環境,愉悅心情[7-8];最后對患者焦慮、抑郁情緒進行重點關注,通過言語鼓勵和醫學知識教育等綜合化方式,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可幫助其緩解不良情緒,同時認識到自己的心理問題,積極調整[9-10]。人性化護理秉承著“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在制定護理計劃時將患者的實際情況與個體需求考慮在內,對護理內容進行適當豐富,并且優化護理措施,盡可能滿足患者對門診護理的需求,從而減輕患者對自身病情的擔憂,疏解負性情緒,緩解焦慮、抑郁,同時對護理工作高度滿意,積極配合。
本次研究中,2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評分在護理前比較無明顯差異,護理后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評分均出現明顯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說明人性化護理干預對于改善門診發熱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作用很大。原因是人性化護理對患者各方面合理要求均可滿足,使得患者身體舒適度提高,并且獲得情感安撫、心理疏導。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患者對人性化護理更加認可。原因是人性化護理更加靈活,能夠滿足患者多方面護理需求,護理針對性強。
綜上所述,人性化護理在門診發熱患者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可改善患者因為發熱及其他患病因素引起的焦慮情緒,同時可獲得比較高的護理滿意度,整體護理效果確切,值得推廣與普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