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巖

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歷史性盛會,省科技廳黨組第一時間組織黨員干部集中觀看大會盛況,第一時間傳達學習大會精神,第一時間研究貫徹落實大會精神舉措,深刻理解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重要論述,緊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目標,緊緊圍繞“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戰略部署,一步一個腳印地把黨的二十大關于科技創新的決策部署付之于實際行動。省科技廳黨組將持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緊圍繞“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創新型省份建設為旗幟性抓手,啟動實施科技創新“十大躍升行動”,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吉林提供強勁科技動力。
實施區域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躍升行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形成國家實驗室體系,統籌推進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部署要求,強化統籌謀劃總體布局,加速聚集創新要素,建設高水平創新載體和創新平臺。加快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以“五化”閉環工作法落細落實180項目標任務。高標準建設長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發揮長吉圖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和五個國家高新區的示范引領作用,支持遼源、梅河口高新區創建國家高新區,持續推進長春市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創建工作,抓好長春、吉林兩個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培育創新型縣(市),輻射帶動周邊區域創新發展。圍繞省委、省政府“11+3+2”部署,統籌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籌建,系統布局省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省級科技創新中心等平臺建設,為科研攻關和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加快籌建省氫能產業綜合研究院,突破危及雙鏈安全的“卡脖子”技術和規模化安全生產技術。
實施優良科技創新生態躍升行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的部署要求,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形成全面支持創新的基礎制度。制定出臺《吉林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21-2035)》,全面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行動。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建立以創新為導向的科技評價體系。探索構建以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繼續為科技人員“松綁減負”,保障科技人員心無旁騖創新創造。全面實施科技創新生態優化工程,盡快總結試點經驗并在全省推廣,大力培育優良創新文化。加強科研誠信建設,推進科技倫理治理工作,加速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
實施原始創新能力躍升行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的部署要求,對接國家基礎研究十年規劃,科學布局我省基礎研究工作。圍繞我省優勢學科領域,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深度合作開展原創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完善基礎研究管理服務體系,發揮省地合作基金、省企聯合基金引導作用,鼓勵多層次項目支持、多元化聯合投入,支持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基礎研究項目,健全基礎科研架構,爭取更多“從0到1”原創性突破。依托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吸引和集聚全國優勢科研力量,布局前沿性、前瞻性基礎研究項目。積極推動學科交叉聯合創新,努力以基礎研究帶動應用技術突破。強化對優勢學科的長期穩定支持,鼓勵自由探索,為青年人才脫穎而出搭建平臺。
實施原創性引領性技術躍升行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的部署要求,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持續布局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項目。啟動實施“陸上風光三峽”高質量發展等重大科技專項和一汽自主創新重大科技專項第二批項目,繼續聚焦光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醫藥、農業等優勢領域,深度謀劃新的重大科技專項。加大“揭榜掛帥”“軍令狀”科技項目實施力度,匯聚全社會科技力量攻克制約我省產業發展的“卡脖子”關鍵技術難題。瞄準汽車、軌道客車等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啟動一批產業核心科技攻關項目。
實施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躍升行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部署要求,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培育孵化更多創新主體,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持續實施企業R&D投入引導計劃,鼓勵企業參與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引導企業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啟動實施科技人才助力企業創新躍升三年行動,鼓勵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到科技企業兼職,促進企業提高創新發展意識、提升創新發展能力。啟動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破繭成蝶”專項行動,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展壯大。發揮吉林省重點產業科技創新聯盟和創新聯合體作用,驅動沿鏈企業升級換代和技術創新。加大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力度,規范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提升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質量。拓寬科技企業融資渠道,推動“政產學孵金介用”深度融合,加強金融資本市場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支持。依托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等構建創業服務體系,積極探索適合省情的“飛地孵化器”建設模式。
實施科技成果本地轉化躍升行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的部署要求,加快建設技術轉移體系,探索成果轉移轉化模式,提升企業承接、轉化科技成果能力,將人文科教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統籌省內“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資源,持續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雙千工程”,建立“雙千工程”賽馬機制,激發全社會參與“雙千工程”積極性,加快推進科技成果本地轉化與產業化。高標準建設省科技創新研究院,積極打造全省重大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策源地。常態化開展科技成果對接活動,組織“高校院所進企業”“企業進高校”“科學家與企業家握手”系列活動,實現科技成果與企業發展需求精準對接、快速轉化。持續加強國家技術轉移東北中心(吉林省科技大市場)及分中心建設,加強市場化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培育和專業化技術經紀人培養,為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全方位服務。
實施德才兼備高素質科技人才培育躍升行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的部署要求,持續培育德才兼備高素質科技人才,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創新型省份建設上來。深入貫徹落實人才政策3.0版,加快各類科技人才培養,深度服務人才強省戰略。實施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和省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繼續選拔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和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積極打造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探索建立領軍人才發現機制和項目團隊遴選機制,依托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重大科學問題發掘遴選人才,努力培養一批國內外領先的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團隊。優化引才育才環境、完善人才服務保障體系、強化人才激勵獎勵措施,吸引更多國內、國外頂尖人才來吉創新創業。
實施科技合作能力水平躍升行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部署要求,持續加強多層次科技交流,不斷提升科技合作能力和水平。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周邊國家交流合作,充分挖掘國際創新資源,在優勢互補領域加強科研合作、人員交流及平臺建設,拓寬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渠道。積極與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等重要區域開展科技交流合作,深化與浙江、天津的全方位對口合作,為吉林高質量發展集聚更多支持力量。加強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交流合作,持續開展“院士進吉林”系列活動,推動中科院所屬院所與各市(州)、省內企業深度合作。依托中國工程院高端智庫,為吉林科技發展提供高端戰略咨詢和服務。
實施科技支撐引領民生發展躍升行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的部署要求,聚焦重大民生問題,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讓科技創新為人民幸福生活保駕護航。持續開展重點流行疫病應急攻關及檢測技術與設備研發,全力攻關新冠肺炎防治關鍵技術。啟動科技支撐碳達峰行動,圍繞光伏制儲氫、綠色低碳建材、節能環保化工等領域加強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攻關和應用示范,著力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加快推動全省經濟綠色低碳轉型。強化農業科技支撐,聚焦種源、農產品深加工、特產資源等開展科技攻關,助力農業生產和特色產業提質增效。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加強科技特派員隊伍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多科技支持。
實施醫藥強省建設躍升行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部署要求,加快推進“長遼梅通白延醫藥健康產業走廊”建設,深挖各地區資源、產品生產轉化、平臺、園區等發展優勢,構建各有側重、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生態圈。促進走廊地區與澳門中醫藥產業開展深度交流和合作。推進大品種大項目大企業大集聚區建設,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拳頭產品,提升產業集聚水平和能力。開展中藥配方顆粒工藝及質量控制等關鍵技術研究,探索建立生產流通使用全過程追溯體系,支持中藥配方顆粒產業發展壯大。舉辦醫藥健康產業發展論壇、成果對接與技術交流等活動,推動我省企業與國內外企業深度交流。繼續支持大品種開展技術升級及產能擴大,加快形成更多增量,不斷發展壯大醫藥健康產業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