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一件大事。這是實踐創新的時代,也是理論創新的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中國、中國人、中華民族自信自強的新時代。這樣的自信自強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全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是新時代十年吉林歷史性變化的見證者、參與者。我們用心做凝心聚力的事,三部理論著作榮獲“五個一工程獎”;《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翻譯成英文版發行;1.6萬余理論志愿者在“七講七進”活動中宣講超過20萬場,受眾近300萬人次。我們用心做智力支持的事,省社科院探索了服務吉林的四個模式,聯合成立研究機構開展專門服務、征集選題開展訂單服務、隨時命題開展專項服務、適度前瞻研究提供參謀服務。我省“十四五”規劃、“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重大舉措、重大政策,幾乎都有58家新型智庫的深度參與。全省高校學科設置與“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需求匹配度超過85%。我們用心做學術創新的事,《東北古代方國屬國史研究》叢書出版15部,填補我國地方史研究空白;《近代日本對華調查檔案叢刊》出版三輯210卷,作為全國歷史學界“年度重大成果”發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哲學社會科學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的時代。黨的二十大描繪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明確了前進方向,確立了行動指南。立于這樣一個時代潮頭,感受這樣一種歷史性變化,面對新任務新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工作也站到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我們應該也必須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洪流,心懷“國之大者”、省之大局、民之大計,通古今變化,發思想先聲,深入思考和研究“今天做什么才能贏得未來”。
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統一思想和行動,筑牢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更加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確保哲學社會科學的正確政治方向研究導向價值取向。牢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揮學術優勢、科研優勢,重點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深入開展研究闡釋,明析道理學理哲理,為續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提供學理支撐。努力把政治話語、學術話語轉化為百姓話語、網言網語,推進黨的創新理論“七進”,用以凝心鑄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堅持底線思維,持續壓緊壓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守好所屬意識形態陣地,鞏固壯大思想理論陣地。
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問題導向,用高質量研究成果服務吉林高質量發展。更加自覺把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深深扎根吉林大地,研究回答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引領和推動實踐發展。努力進行決策咨詢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主動對接,拓展、推廣四個“服務吉林模式”,解決政府部門不知“誰行”、不知“找誰”,科研機構不知研究“啥行”、不知“找啥”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決策咨詢水平。健全省社科基金、省智庫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選題征集制度,發揮項目引導作用和成果評獎、評價作用。探索智庫聯席會議機制,整合高校、黨校、科研機構、新型智庫的“國家隊”和“地方隊”力量,引導全省智庫開展分層次專業性特色化服務。
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守正創新,在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上有新擔當。我省是社科大省,有66所高等學校、370個人文社科研究機構,2.3萬余名社科理論工作者。擁有4個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2個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9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擁有一批大家、名家,推出了一批高質量研究成果,這是我們進行學術創新的基礎。要努力打造學術研究的新增長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新需求、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新期盼、甚至考古領域的新發現,都是學術研究的重點、支撐點、增長點。探索組建社科研究的“東北學術聯軍”,發揮社科聯“聯”的作用,構建“大社科”格局,實現“五路大軍”更為廣泛的學科合作、跨學科合作,實現哲學社會科學界與自然科學界交叉、融合、聯動。著力培養一批青年學者,發揮好社科研究資金傾斜、項目引導、科研團隊帶動作用,用好用足人才政策,在流動中留住人才,培養引進一批在“平視”世界年代成長起來的、通古今之變化的年輕學者,作為我們學術創新的新希望。
堅持系統觀念、堅持胸懷天下,在講中國之理講中國故事上有新作為。中國有著世界第二的經濟體量、超大數量的人口規模、5000年不間斷的自洽的文明體系、獨立自主的實踐道路。無論是“華盛頓共識”還是新自由主義學說,無論是儒家資本主義還是蘇聯社會主義學說,都無法解釋中國奇跡、中國模式、中國之治,不能完全解釋中國發生的故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面對這樣一個實踐樣本,必須堅持文化自覺、學術自覺、理論自覺,自覺研究中國問題、使用中國概念、利用中國文獻和材料,揭示中國、中華民族歷史性變革、歷史性成就的中國智慧、中國邏輯,講好“理論中的”“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