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靜野 楊艷平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的“三大變革”。黨的十九大適應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提出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的調整及增長動力的轉換等面臨諸多問題,新發展理念清晰地回答了關于高質量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創新引領發展動力的轉換;協調引領發展的平衡性整體性;綠色引領發展的方式形態;開放引領發展的內外聯動;共享引領發展走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創新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全面引領動力變革、效率變革、質量變革。高質量發展首先是動力的轉換,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同時依靠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等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推動效率變革;并以產品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等推動實現質量變革。
高質量發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全面、完整、準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本質是以人民為中心,是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所蘊含的人民性、系統性、協調性、生態性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完全一致。因此,聚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實現人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必須通過高質量發展,不斷推動經濟建設邁進高級形態,走向經濟體系現代化,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
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求更加全面地實現供需動態平衡、更加理性地解決發展空間布局,更加積極地爭取發展主動權,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的提出有力有效地回答解決了這些問題,進一步明確了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導向。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新發展階段、新歷史任務、新環境條件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主動選擇,是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構建需求牽引供給、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更有韌性的供需新格局。一是需求牽引供給。扭住擴大內需戰略基點,順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發揮好我國超大規模市場作用,構建完整的消費引領型內需體系,以需求拉動供給創新和調整,使消費成為引領國民經濟循環的主要驅動力。二是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把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多變、多樣、多層次的適配性,實現高水平的動態平衡。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方向,通過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推出新一代消費品,引發、創造、派生出一系列新消費需求,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推出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新供給。三是增強供需體系的韌性。既注重增強需求體系的韌性,也注重增強供給體系的韌性。國際需求旺盛時,盡可能多出口;國際需求減弱時,努力以國內需求填補出口放緩帶來的缺口。供給體系盡量能夠適應需求的快速變動,出口訂單增多時,供給體系能夠滿足出口需求;出口減緩時,能夠迅速轉向滿足國內需求。

構建消費引領、技術領先、業態創新、協同高效的市場新格局。一是居民消費引領,驅動國民經濟循環。聚焦消費升級和新型消費,以提升居民消費為重點,在更大范圍把生產消費聯系起來,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大循環,打通經濟微循環;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分工深化,提高生產效率,更好聯通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二是技術引領,推動傳統流通提質升級。統籌現代流通體系軟硬件建設,強化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及市場體系建設,推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流通領域普及應用,打通從前端設計、生產到最終消費各環節,破除區域間產品和要素流動藩籬,推動傳統流通領域要素變革,提升流通業數字化、平臺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三是業態創新,推動流通跨界融合發展。充分應用“互聯網+流通”衍生出的平臺經濟、電子商務、智能供應鏈、智慧物流、網絡貨運等新業態、新模式,推動流通從勞動密集型業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業態轉變。四是協同高效,促進流通降本增效。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和現代綜合運輸體系、現代商貿流通體系、社會信用體系,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主體,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現代大流通網絡,實現各體系互聯互通、靈活便捷、無縫銜接,推動物流企業向多式聯運經營人、物流全鏈條服務商轉型發展。
構建“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收入分配新格局。在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增長同步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分配制度這一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一是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二是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三是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
構建科技賦能、內涵式增長的創新格局。一是依靠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的產業體系,加速新技術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把新技術培育成為新產業,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形成新增長點、增長極,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二是依靠創新驅動實現內涵式增長。技術層面,由“復制模仿、合作研發”向以自主創新為主轉變;經濟層面,由依靠增加要素數量,向依靠技術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等轉變,由外延式增長轉向內涵式增長,實現高質量發展。
構建鏈條安全、以我為主、互利共贏的產業格局。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把提升全產業鏈水平作為主攻方向,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安全性和現代化水平,把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做實做優做強。一是發展垂直整合的產業鏈體系。挖掘國內資源、技術、人才等創新優勢,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縱向合作和相關產業鏈企業橫向互動,形成基于國內的產業配套體系,釋放產業集聚效應,提高產業集群競爭力。二是發展以我為主的供應鏈體系。打造加固我國在全球供應鏈網絡中的樞紐地位,形成內部自成體系、內外良性互動的產業供應鏈生態。三是發展互利共贏的價值鏈體系。秉持包容互惠原則,對外擴大開放合作,對內加快5G、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用智能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檔次和能級,推動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構建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的城鄉新格局。堅持城市和鄉村統籌謀劃、同步建設,推動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互惠一體、雙輪驅動。一是全面振興鄉村。實施一批“兩新一重”項目,加快補齊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實現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二是加快城鄉融合。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加快破除城鄉區域壁壘,加快要素雙向流動,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現城鄉要素循環、產業循環、市場循環,提升鄉村發展力和城市帶動力,讓城鄉居民共享現代化發展成果。
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對外開放新格局。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一是全方位開放合作。統籌國家重點區域戰略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積極融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國際區域合作,積極銜接全球高能級城市群、都市圈,吸引各個國家、地區和多種經濟體共同參與、共同發力,實現“1+1>2”疊加效應,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二是多層次開放合作。適應全球市場最新需要,打通“兩個市場”,鞏固和發揮國內完整產業鏈和生產體系優勢,在提升全產業鏈水平基礎上,有效嵌入全球價值鏈分工,形成開放、穩定、安全,內外互補的產業鏈、供應鏈,不斷強化融入國際分工體系,有效預防遏止“脫鉤”“斷鏈”。
構建系統修復、綠色發展的生態新格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系統保護,形成生命共同體,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是修復生態系統。聚焦生態系統保護與治理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在重點區域實施重大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盡快提升生態功能和質量。二是推動綠色發展。緊盯“雙碳”目標,持續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地位和作用無可替代。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全方位展開、系統性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系統完備、更加成熟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效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在市場主體改革、市場體系改革、宏觀經濟治理改革、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改革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納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既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長期探索的總結和肯定,更是對進一步建設高水平市場經濟的深刻認識。當前推進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卡點、瓶頸,需要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構建更加系統完備、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社會活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重要體制保障。
一是堅定不移推進市場化改革。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40多年改革實踐雄辯地證明,正是由于各領域市場化改革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初步建立到不斷完善、成熟,保障我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偉大奇跡,而且有效頂住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2020年全球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沖擊時成為能保持經濟正增長的唯一主要經濟體,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巨大優越性。
二是堅定不移深化國企改革。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支柱,是貫徹國家戰略和意志最主要的經濟力量,地位重要、作用關鍵、不可替代。深化國資國企改革,要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三是堅定不移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截至2022年8月底,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已從2012年底的1085.7萬戶增至4701.1萬戶,10年翻了兩番多,民營企業在企業總量中占比由79.4%提高到93.3%,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發展民營經濟要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
四是堅定不移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優化營商環境。
五是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優化稅制結構,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六是注重資本市場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加強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防范化解風險,保持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破除地方保護和行政性壟斷,依法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