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是不變的初心,更是堅定的行動。近日,一段記錄習近平總書記十年來躬身力行、深入群眾之中的短視頻讓人感動至深。頂風雪、冒酷暑,踏泥濘、翻山溝,從黃土高坡到青藏高原,從太行山區到烏蒙山區,從零下幾十攝氏度到海拔數千米,習近平總書記風雨兼程、訪貧問苦,堅持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人民至上的赤子情懷。
中國的發展,最實在的成果惠于人民,最偉大的力量源于人民。前段時間,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網絡征求意見活動開展,一個月時間累計收到854.2萬多條網民建言。來自四面八方的金點子,通過網絡直達中央,成為我們黨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的鮮活實踐。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回望這十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在頂層設計中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在社會治理中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在高質量發展的大潮中讓億萬人民創新創造的活力充分涌流,在時代進步的洪流中每個人都有夢想成真、人生出彩的機會……我們黨深深扎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把14億多中國人民凝聚成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摘自人民網)
在偉大建黨實踐和百年奮斗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形成并弘揚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鼓舞和激勵中國共產黨人拼搏奮斗、砥礪前行。“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我們要繼續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9600多萬名黨員、49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以精神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在各地區各領域發揮著先鋒模范作用和戰斗堡壘作用,匯聚起干事創業的強大合力。
“黨用偉大奮斗創造了百年偉業,也一定能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偉業。”偉大建黨精神,在時間坐標中不斷繼承、發揚,激勵著一個百年大黨團結帶領億萬人民堅定信心、同心同德,埋頭苦干、奮勇前進,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
(摘自《人民日報》)

過去5年和新時代以來的10年,在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極不尋常、極不平凡。這10年,有涉灘之險,有爬坡之艱,有闖關之難,黨面臨形勢環境的復雜性和嚴峻性、肩負任務的繁重性和艱巨性世所罕見、史所罕見。穩經濟、促發展,戰貧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災,應變局、化危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信心、迎難而上,采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攻克了一個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險阻,創造了一個個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在評價10年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時,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指出,“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奮斗贏得的歷史性勝利”。實踐充分證明,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是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明了黨和國家事業的前進方向,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新征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黨的百年奮斗歷史告訴我們,圍繞明確奮斗目標形成的團結是最牢固的團結,依靠緊密團結進行的奮斗是最有力的奮斗。
(摘自人民網)
“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在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
理論的先進,是最徹底的先進;思想的主動,是最大的主動。回望百年奮斗征程,從登上中國政治舞臺的那一刻起,我們黨就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始終不渝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從此,中國人民開始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中華民族開始艱難地但不可逆轉地走向偉大復興。不管形勢和任務如何變化,不管遇到什么樣的驚濤駭浪,我們黨都始終把握歷史主動、錨定奮斗目標,沿著正確方向堅定前行。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今天,中國人民的前進動力更加強大、奮斗精神更加昂揚、必勝信念更加堅定,煥發出更為強烈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正信心百倍推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踐充分證明,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使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
(摘自《人民日報》)
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黨和人民不可戰勝的強大精神力量。黨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通過斗爭取得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了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五個重大原則”,其中一個原則就是“堅持發揚斗爭精神”。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奮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必須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統籌發展和安全,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一部偉大斗爭史。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改革開放、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都是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的。從“紅軍不怕遠征難”的豪邁,到“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干勁,從“我是黨員我先上”的堅定,到“千難萬險不退縮”的勇毅,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發揚斗爭精神,始終敢于挺身而出、迎難而上,團結帶領億萬人民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在百年奮斗征程中,中國共產黨錘煉了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風骨和品質。這種風骨和品質,成為黨鮮明的特質和特點。
(摘自光明網)
“五個必由之路”這一至關緊要的規律性認識,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在長期奮斗實踐中得出的,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回顧新時代黨和人民的奮進歷程,正是始終堅持“五個必由之路”,黨和國家事業才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把握歷史主動、贏得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榮光,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五個必由之路”。要深刻認識到,只有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才能確保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確方向;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道不變、志不改,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才能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牢牢把握團結奮斗的時代要求,在黨的旗幟下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形成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只有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才能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更為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只有持之以恒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才能使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摘自光明網)
1933年初,毛澤東和臨時中央政府機關遷到江西后,深入調查,體察民情,尤其是毛澤東看到鄉親們吃水這么困難,很是痛心,決定要幫村民解決這個問題。一天清晨,毛澤東帶著幾位同志沿著沙洲河步行而上尋找水源。沙洲壩是一個前連丘陵、后依高山的村莊,前面村邊蜿蜒而過的沙洲河河床遍地沙石,滴水不存。他們費盡苦心,歷盡坎坷,終于在后山找到了一股山泉,暫時解決了村里的喝水問題,但仍然無法長期供水。于是,毛澤東和大伙商量挖井。但沙洲壩村民迷信風水,傳言說沙洲壩是旱龍爺的地盤,挖井會得罪旱龍爺,殃及四鄰,禍及子孫,都不敢挖,寧可喝臟塘水度日。毛澤東了解這一情況后,笑著對大家說:挖井是為了大伙兒有干凈的水喝,真要是有旱龍爺來找麻煩,就讓他找我毛澤東好了!聽到毛澤東的話,大伙兒都笑了起來。
在毛澤東的帶動下,村里的群眾、紅軍戰士、中央機關的工作人員一起,挖的挖,鏟的鏟,挑的挑。一個星期左右,一口五六米深的水井終于挖好了。1950年,經過修繕,當地群眾正式將該井取名為“紅井”,后又在井旁立起石碑,上書“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
(摘自中國軍網)
楊得志生活十分簡樸,習慣吃粗茶淡飯,穿布衣舊衫,外出時輕車簡從。不僅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對子女也從不特殊對待。楊得志的女兒楊秋華說,最初自己當兵時,父親楊得志從沒有給予任何特殊照顧,反而將她分配到了最艱苦的地方之一,位于東營黃河入海口附近的一個軍馬場。百十里無人煙的荒灘,割草喂馬,工作量很大,而且蚊蟲叮咬得厲害,渾身都是包。楊秋華想讓父親為自己換個工作,沒敢直接說,就向母親寫信時委婉表達了這個意思。后來母親在回信中直言不諱地轉達了父親的意見:不同意,讓她堅持,別人能吃的苦將軍的女兒也能吃。
1985年中至1987年底,時任總參謀長的楊得志主持全軍精簡整編工作。楊秋華所在單位也被列入集體轉業的范圍。楊秋華聽說裁軍后就要授銜提高待遇,很多戰友都在托關系求人,誰也不想被裁。
楊秋華先找了母親,告訴她自己不想脫軍裝,哪怕將來不能授銜,改個文職也行,并說有領導愿意幫她。當晚母親轉達父親楊得志的意見:有人愿意幫她是因為她父親是解放軍總參謀長,連自己女兒都走關系別人還怎么裁。也許是覺得這樣做對女兒來說太不近人情,過了幾天,楊得志將楊秋華叫到身邊,語重心長地對她說:作為總長,不帶這個頭哪能行呢?見楊秋華不語,楊得志加重了語氣:“想想戰爭年代,那些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我們現在作出這點犧牲算得了什么呢!”最后楊秋華還是脫下心愛的軍裝,轉業到了地方。
(摘自《學習時報》)
在《共產黨人》創刊之際,毛澤東為創刊號撰寫了著名的《〈共產黨人〉發刊詞》,并欣然題寫刊名“共產黨人”。毛澤東指出:“中央很早就計劃出版一個黨內刊物,現在終于實現了,這個刊物定名為《共產黨人》。在當前的時機中,出版這樣一個刊物十分必要。”
《共產黨人》版面嚴肅簡約。每期首頁目錄都整齊地列出所刊文章題目,除第16、17期外,每期刊物目錄還另設一至兩個專欄,主要有專載、轉載、通訊、通訊調查、支部工作通訊、干部教育通訊、邊區鄉村工作通訊、學習通訊等。刊物正文采取豎行、從右至左的閱讀版式,在一些文章的結尾處,若有1/3以上的版面剩余,則會引用經典作家相關論述或中共中央相關文件的部分內容,既保持版面的整體性、充實性,也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和黨中央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
在不到兩年的發行時間里,《共產黨人》以其獨特的定位、鮮明的特色、明確的主旨,用嚴肅簡約的版面、充實廣泛的內容、樸實莊重的語言,對統一全黨思想、明確政治方向、鞏固黨的組織、指導黨員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實踐價值和研究價值。
(摘自《人民政協報》)
公木,又名張松如,原名張永年、張松甫,1910年6月出生于直隸省束鹿縣(今河北省辛集市)。1937年抗日烽火傳遍全國后,公木毅然投筆從戎,參加敵后抗日游擊隊,1938年前往延安,開始他的革命詩人生涯。
在延安,公木結識了作曲家鄭律成。一次公木夜晚站崗執勤,有感而發,寫下了《子夜崗兵頌》。此詩被鄭律成無意間看到,他如獲至寶,立刻就給這首詩配了曲。之后鄭律成去找公木,知道公木曾做過游擊隊員,對前線深有體會,遂向公木提出合作,二人一個作曲,一個作詞,共同攜手為八路軍譜寫軍歌。
1939年,鄭律成向公木提議,要搞一個《八路軍大合唱》,二人以極高的熱情,投入到創作當中。公木連續創作了《八路軍進行曲》《八路軍軍歌》《快樂的八路軍》《騎兵歌》《炮兵歌》《子夜崗兵頌》《軍民一家》等8首歌詞,皆由鄭律成譜曲成歌。8首歌共同組成了《八路軍大合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八路軍進行曲》。這首歌歌詞雄渾大氣、氣勢磅礴,極大地鼓舞了抗日軍民的士氣。1965年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88年經中央軍委批準,將其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每次大型閱兵式,這首歌曲總是響徹云霄,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記憶。
(摘自《學習時報》)

1906年,賀昌出生在山西柳林的一個士紳家庭。他自幼聰明好學,喜讀歷史,立志“大丈夫不做岳飛死,也當做班超名震天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主力和蘇區中央局機關被迫實行戰略轉移。主力紅軍出發前,中央決定賀昌與項英、陳毅、鄧子恢等人留守中央蘇區,組建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辦事處,領導留下來的紅軍和游擊隊繼續與敵戰斗。根據中革軍委10月22日電令,賀昌立即著手組建中央軍區政治部,下設組織部、宣傳部、破壞部、地方游擊政治部和秘書處。面對越發嚴峻的形勢,賀昌領導政治部的同志加緊開辦游擊干部訓練班、編寫游擊戰學習教材,組織群眾性的對敵宣傳,做了大量艱苦而細致的工作。這些有力舉措也使得紅軍政治工作在游擊戰環境中發揮了重大作用。12月19日,中央分局召開瑞西、瑞金兩縣活動分子會議。賀昌出席會議,提出在被占領區建立秘密黨組織的任務。此時,中央分局及其領導機關已陷入敵人的重圍之中。1935年3月,賀昌在會昌戰斗中負傷,為了不被敵人俘虜,他把最后一顆子彈打進自己的胸膛,壯烈犧牲。
(摘自黨建網)
1914年11月15日,余秋里出生在江西省吉安縣坪里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9年,年僅15歲的余秋里毅然投身革命。1931年5月,轉為中共黨員。
1936年3月12日,長征中的余秋里奉命率紅二軍團六師十八團截擊國民黨萬耀煌部隊。在戰斗過程中,為消滅谷底敵人,團長成鈞站起來查看地形,余秋里突然發現對面山坡上有敵人槍口正指向這里,他大喊一聲“危險”,急忙伸出左臂把成鈞拽倒。槍響了,成鈞得救了,余秋里的左臂卻被敵人擊中,簡單包扎后,余秋里繼續投入戰斗。不幸的是,他的左臂再次被敵人擊中。雖左臂兩次負傷,余秋里仍堅持指揮戰斗,直至掩護全軍撤離。由于一直處于緊張的行軍、戰斗中,傷口未能得到及時治療。傷口發炎腐爛,為了止痛,他就把受傷的左臂伸到冷水里泡一泡。傷口怕太陽曬,行軍的時候他就盡量找有陰涼的地方走,沒有陰涼,就用涼水澆在傷口上,用濕毛巾敷在受傷的左臂上。就這樣,余秋里拖著一只斷臂度過了100多個日日夜夜,在敵人的圍追堵截中繼續北上長征。等到甘南戰役后,余秋里的左手已干燥、發黑,左臂紅腫,不得不進行截肢手術。新中國成立后成鈞多次說:“長征時,要不是秋里那條胳膊,我早就到馬克思那里報到去啦!”
(摘自黨建網)
本欄責任編輯/高嘉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