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佳傲
2021年以來,通榆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關于遏制陳規陋習、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依托,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以“積分”激活“德治”,以“德治”促進“自治”,以“自治”筑牢“法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大力推進鄉風文明建設,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鞏固拓展了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小積分”激活“大德治”體系建設以來,通過推廣“文明實踐積分制”,村規民約教育引導、約束管理作用充分發揮,在村民心中的分量越來越重,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日益濃厚,農村環境面貌、農民精神面貌持續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

“激”凈了村屯環境。“小積分”激活“大德治”體系建設最直接、最快速、最顯著的成效就是村屯環境面貌的改善。村屯環境看得見、摸得著,好操作、易考核。過去一些村屯垃圾亂倒、糞便亂堆、畜禽亂跑、柴草亂放、秸稈焚燒等問題較多,村內環境清掃比較困難,經常需要雇傭人工、鏟車進行清理。開展“小積分”激活“大德治”體系建設以來,各村將農戶室內外及屯內公共區域劃分給每家每戶作為“分擔區”,村民完成“分擔區”清掃即可得到積分獎勵,廣大村民自覺維護村屯環境衛生,村屯環境面貌發生明顯變化。通榆縣八面鄉八面村農民張士雙感嘆地說:“變化太大了!從前,路上到處是羊糞、污水坑,現在不僅道路干凈了,每家院子也都干凈了。現在村里打麻將的人都少了,大家有時間都去干活賺積分,這個‘積分制度’真好。”
“激”美了鄉風民風。通過“文明實踐積分制”建立正向激勵反向約束機制,村民文明素質得到了顯著提升,鄉風民俗日益良好。全縣農村群眾中出現了“八多八少”:熱愛集體、爭做貢獻的多了,損公肥私、自私自利的少了;關心他人、志愿服務的多了,損人利己、旁觀冷漠的少了;爭當先進、不甘落后的多了,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少了;誠實守信、守諾重信的多了,見利忘義、違約背信的少了;崇尚科學、健康生活的多了,不講衛生、封建迷信的少了;注重學習、遵紀守法的多了,聚眾打牌、違法亂紀的少了;孝老愛親、尊老愛幼的多了,不敬不孝、虐待老人的少了;勤勞致富、勤儉持家的多了,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少了。“自從開展‘小積分’激活‘大德治’體系建設工作后,村里厚葬薄養、高價彩禮、人情攀比等問題都得到明顯改善。”八面村黨支部書記代建軍說。
“激”高了生活水平。近年來,通榆縣農村經濟發展迅速,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級積累日益增加。通過“文明實踐積分”的形式,將村集體經濟不少于20%的年收入用于村民文明行為獎勵,在引導村民提升文明素養、調動村民參與村里事務的同時,也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條件。村民王占英說:“每周檢查一次,屋里物品擺放有序整潔,屋外沒有堆放垃圾雜物、干凈整潔,就能得到30個積分,自動存到我的積分卡里。”“我一個月至少能存下100個積分,日常花銷足夠了。”
“激”活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凝聚力。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依托開展的“小積分”激活“大德治”體系建設,以其向善的內容、便捷的形式、實惠的回報,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參與文明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吸引力、凝聚力、影響力,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重要載體,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成為了農民群眾的“暖心站”“加油站”。
“激”強了鄉村治理能力。“小積分”激活“大德治”體系建設,把紛繁復雜的村級事務管理規范化、具體化、數量化、價值化,解決了鄉村治理工作“沒依據、沒抓手、沒人聽”的問題,鄉村治理中的一些長期難以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得到破解;尊重群眾意愿,增強農民主人翁意識,激發了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了鄉村治理由“村里的事”變“家里事”,將“要我參與”變“我要參與”,提升了治理效能。
通榆縣“小積分”激活“大德治”體系建設,接地氣、聚人氣、揚正氣、冒熱氣,為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帶來思考和啟示。
“小積分”激活“大德治”使從“富口袋”發展到“富腦袋”,把物質利益和精神建設有機聯系起來,探索出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互轉化、相互促進的有效途徑。做好農村、農民工作,要抓住農民群眾的利益關切,著力與利益掛鉤,既要有精神鼓勵,也要有物質獎勵,相得益彰,切忌空喊口號、空洞說教。
“小積分”激活“大德治”使村規民約從“掛在墻上”到“落到地上”,充分調動群眾參與自治的主動性、積極性,探索出了自治、法治、德治有機融合的鄉村治理有效載體。做好鄉村治理、建設鄉風文明工作,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從調動群眾積極性、發揮農民主觀能動性入手,讓群眾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在群眾的廣泛參與、積極實踐中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切忌閉門造車、自彈自唱。
“小積分”激活“大德治”使“行小善”到“積大德”,把一個個具體的行為與社會道德評價密切相連,探索出了如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落小落細、落實落地的有效方式。做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要從行為規范的一言一行抓起,從生產生活的一點一滴改起,從農民群眾關注的具體問題入手,持之以恒、久久為功,一步一個腳印前行,堅持不懈引導農民摒棄陳規陋習,樹立健康文明觀念,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切忌貪大求全、欲速不達。
“小積分”激活“大德治”從內容到形式,充分體現了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鮮明的政治性、廣泛的群眾性、無限的創造性、豐富的綜合性特點和要求,探索出了新時代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條有效路徑。組織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關鍵是要不斷創新,精心設計創建活動載體。精神文明重在建設、貴在活動。“小積分”可以激活“大德治”。一個好的載體,可以帶來大變革、大功德。要從實際出發,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創新更多、更有效的活動載體,在開拓創新中不斷開創精神文明建設新境界,切忌墨守成規、固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