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璐 丁鵬 趙曉雨(合肥市產權交易中心,合肥230092)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強調,中國致力于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①這不僅是我國政府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莊嚴承諾,更是展示中國在構建全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偉大愿景中的使命擔當。2021年是我國向“雙碳”目標積極邁進的奠基之年,響應、落實國家“雙碳”部署已成為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必不可少的部分②。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1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著手研究制定低碳減排措施。碳排放權交易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手段,受到社會各界的日益重視。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逐步建立,使得企業將碳排放資源如同其他環境權益一樣納入生產要素范圍,從而促進企業節能減排、提質轉型,為早日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有力保障。

自2011年起,我國已積極謀劃籌建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碳市場”) ,并逐步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深圳和廣東七個地方開展碳交易試點工作。經過多年實踐,已基本建成以七個試點地區為載體,主體明確、規則清晰、監管到位的區域性碳市場。區域性碳市場建設對下一步建立全國性碳市場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2017年12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的出臺,意味著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建設正式啟動。2021年2月1日,《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的頒布,標志著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在此基礎上,碳排放權登記管理規則、交易管理規則、結算管理規則等相關配套文件也相繼出臺,進一步保障了全國碳市場的建立和推進。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上線交易正式啟動,七大試點省市分散交易格局從此改變。目前,湖北武漢、上海分別牽頭全國碳市場的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交易系統的建設、運行、維護。在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內,將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先行納入強制交易范圍,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與普通的標的物交易不同,碳排放權交易是政府強制性減排決策制度與市場化交易機制相融合的產物,需要政府和市場“兩只手”共同著力。
國家現行政策已明確表示將不再新設地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地方的碳市場要逐步地向全國碳市場過渡。鑒于這種情況,安徽省開展地方性碳排放權交易前景并不明朗,目前安徽省主要還是圍繞助力國家實現“雙碳”目標方面積極謀劃并實施相關行動,包括制定全省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編制出臺溫室氣體排放清單以及加強應對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等相關工作。從省內碳市場建設來看,目前安徽省經國家清理整頓后保留的兩家專業從事環境能源交易的交易機構,分別為安徽省環境能源交易所和安徽省排放權交易所,兩家交易機構隸屬不同部門,各自獨立運行。現階段安徽省未被國家列為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省市名單,上述兩家交易機構在全省范圍內尚未有實質性碳排放交易活動開展,省內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與其他試點城市相比,安徽省在交易制度建設、專業人員儲備、項目實操經驗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
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由碳排放權管理和交易兩大部分組成,體制建立及機制運行涉及發改委、生態環保、財政金融等多個職能部門,同時需要交易機構、第三方專業核查機構等全力配合,具有極強的政策依賴性,亟需法律法規等政策資源的支撐及政府的引導、培育。目前,安徽省碳交易工作仍處于起步階段,配套政策尚未出臺,分工安排尚不明確,通過參考試點城市經驗來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倘若僅僅依靠一個職能部門的努力遠遠不夠,需要在碳市場建設各方主體的共同參與配合下才能更好更快發展。

目前,安徽省內涉及減排企業多為煤炭、電力等傳統工業類企業,對減排企業而言,參與碳交易無非是因為其碳排放量超出了碳排放配額。減排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企業自行限產減排,直接結果是利潤減少;二是參與碳交易,從配額有結余的企業購買碳排放權;三是淘汰落后的生產技術與設備或使用清潔能源,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四是主動購買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省級碳普惠核證減碳量(PHCER)等碳抵消項目減排量,實現碳排放量與碳抵消量對沖,形成碳排放與碳抵消企業間的補償機制③。
從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立的本質上看,即以“交易市場+宏觀調控”手段促進企業提質轉型。短期內碳排放權交易活動將會給高能耗高排放企業額外增加生產經營成本,因此企業對碳排放權交易活動會產生抵觸情緒,直接導致其參與度不高。近幾年,安徽省依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型產業。在國內外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經濟的背景下,企業以質量效益為前提實現合理提速,有利于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和轉型升級,更有利于防范風險。企業提高碳排放權交易認知,一方面需要政府層面積極宣傳普及碳排放權交易相關內容,并對積極參與企業提供實際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需要企業積極主動參與,把握提質轉型節奏,增強自我革新能力,充分釋放發展潛力。通過內外部共同努力,進一步加快企業產業升級,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鑒于安徽省未被列入試點城市,制度、機制體制等尚未建立,也尚未開展相關交易活動,相關機構從業人員專業化水平不高且缺乏項目實操經驗。考慮到碳排放權交易具有專業性、復雜性較高的特點,因此政府監管、企業管理、交易機構、第三方核查等相關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和實操能力,這也是當前制約我省碳排放權交易發展的問題之一。
立足安徽省碳排放權交易實際,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規對交易合法性、有效性予以保障,為下一步全面開展省內碳交易夯實基礎。圍繞制度研究制定碳排放權交易具體實施方案,建立激勵機制,對積極開展提質轉型、節能減排,參與交易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資金、稅收、技術等多方面政策支持。同時參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城市經驗和作法,聯合生態環保、發改委、財政、統計、物價、工信、林業、司法、金融等多部門建立協調管理機制。
要進一步加快推進安徽省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建設。一要多方參與,形成合力。交易各方主體要緊跟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行進程,深入研究法律法規及試點地區出臺的政策規定,結合安徽省內企業情況,齊心協力、共同探討安徽省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業務操作流程,明確職責、各司其職,確保交易標準統一、執行有序。二要依托平臺,穩步推進。從國家、省市政策層面來看,將碳排放權交易系統納入全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管理已成大勢所趨。目前,就安徽省來說,“安徽模式”的公共資源交易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力,而安徽公共資源交易集團下屬全資子公司安徽省環境能源交易所也是安徽合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專業從事節能減排、環境保護與能源領域的權益交易等業務的交易機構。下一步,在省內碳市場建設中,要充分依托和發揮統一的交易平臺和現有交易機構的作用,在節約市場建設成本、提高建設效率的前提下又快又好推進市場建設。三是結合實際,統籌兼顧。省內碳交易市場建設要充分考慮企業實際情況。對于高能耗、高排放型企業來說,經營成本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業經營負擔,要因地制宜解決配套政策,讓企業轉變思路,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助力國家綠色低碳經濟發展。
要多層次、多角度開展政策宣傳培訓,積極引導交易各方主體自覺加入市場建設。就企業而言,作為碳市場交易主體,其在碳交易活動中處于重要地位。目前除強制性納入交易的企業外,多數企業大多持旁觀態度。政府要加強引導,鼓勵企業主動了解政策、參與市場建設。就第三方核查機構而言,各省的核查機構主要由各省級主管部門自行確定,其自身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存在核查標準不一致,核查數據準確性和可比性不高等問題,直接影響企業指標的確定。要統一開展業務培訓,確保核查數據的準確、可靠、可比。就交易機構而言,要以政策為導向,向試點城市學習取經,提高從業人員專業素質和機構綜合能力,為省內市場建設做好準備。就金融機構而言,目前碳金融產品屬于冷門業務,但隨著市場建設發展,此類業務將有巨大的市場潛力,要促進碳市場和金融市場的有機結合,融合發展。
現階段,“雙城模式”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形成,其他省市要等高對接、主動參與。安徽省要充分利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契機,積極構建“雙城模式”下的“安徽模式”碳市場建設,主動加強與上海、武漢的溝通交流,在企業碳排放配額分配、清繳履約與交易、專業人才培養、信息化系統建設、課題研究等多方面開展合作,參照兩市成功經驗,為安徽省進一步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浪潮夯實基礎。
在“雙碳”目標背景下,積極推動我國建立健全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彰顯了我國與世界各國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應對全球氣候問題的決心,也是我國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安徽省作為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碳排放權交易應在國家宏觀政策背景下以及全國市場建設基礎下,進一步厘清機制體制,優化資源配置,結合省內實際,不斷促進安徽省碳交易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我們相信,在政府、企業、交易機構等碳市場交易各方主體的共同努力下,安徽省碳排放權交易必將迎來嶄新的明天。
注釋:
①參見董延玲《石油企業合同管理法律風險防范與控制》,載于《中國經貿》。
②參見白曉光《碳達峰、碳中和如何影響中國?國家戰略蘊含巨大機遇》,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G5MS6B-5053741SP.html。
③參見高揚《多措并舉完善碳排放權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