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正峰
江蘇省蘇州市民政局堅持把蘇州百姓滿意度當作工作“風向標”,用心用情做好民生領域“四則運算”,聚力構建“六大民政”蘇州模式,持續織密服務網絡、增進民生福祉。
建設人本民政,讓“民政為民、民政愛民”更有溫度。一是完善“人人可享有”保障機制。構建完善覆蓋特困人員、低保對象、低保邊緣家庭、支出型困難家庭、急難對象等5個救助圈層、44類困難人員的弱有所扶大救助體系。建立因病致貧家庭生活救助長效機制和低收入人口登記制度,健全完善困難群眾“一戶一檔一策”機制,確保困難群眾應保盡保、應救盡救。二是打造“個個都滿意”實事工程。圍繞滿足百姓更高層次需求,謀劃推出民生實事工程。全市養老床位達82633張,建成日間照料中心1865家、助餐點1769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實現全覆蓋。積極為80周歲以上老年人提供普惠性居家養老上門服務,累計投入超11億元。在實現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動態全覆蓋的基礎上,有序推進普通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全面推進兒童福利機構轉型升級、優化提質、開門辦院,推動非區域性兒童福利機構逐步向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轉型合并。三是解決“最后一公里”民生難題。拓展低保邊緣、重病困難病種和專項救助待遇,推動向低收入人口延伸。完善高齡獨居、孤寡重病、人戶分離、異地生活等重點人群備案、報告和探訪制度,讓困難群眾活得有尊嚴。優化完善專項救助幫扶,堅決防止發生沖擊社會道德底線的事件。
建設質量民政,讓“對標對表、創新創優”更具活力。一是在“作示范”上精益求精。大力開展社區治理分類共建試點,積極推進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創新“時間銀行”積分兌換機制,探索區域志愿服務回饋制度。深化婚姻登記機關規范化建設試點,開展鎮(街道)行政區域界線勘定試點。協調配合市屬康養集團和國藥康養、國投健康等一批重點國有企業加快發展布局,指導縣級市(區)成立國資養老產業公司。二是在“創品牌”上孜孜以求。圍繞打造養老服務“蘇式頤養”品牌,大力實施普惠頤養、品質頤養、原居頤養、智慧頤養、安心頤養“五大提升行動”;創新布局200多家社區“蘇頤養1號店”,為周邊老年人提供“網訂店取”等線上線下服務;創新舉辦蘇州“九九重陽購物節”,煥發銀發市場新活力。三是在“立標準”上開拓創新。牽頭編制養老服務領域首部強制性國家標準《養老機構服務安全基本規范》,首創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家庭養老夜間照護”服務模式。高標準推進基層社工站建設與管理、公益創投、社區服務社會化、社區公益基金管理、困境兒童服務成效評估等標準研制。扎實推進《養老服務條例》《未成年人保護條例》《慈善事業發展條例》三項地方立法工作。
建設融合民政,讓“開放合作、協同發展”更加深入。一是融入發展大局發力。發揮蘇州工業門類齊全優勢,瞄準新材料研發、人工智能、互聯網平臺等企業,因地制宜做好產業規劃指導、合作平臺搭建、宣傳推介產品等工作。鼓勵支持各縣級市(區)采取自建自營、與國內外知名養老服務機構合作等方式,加快養老產業項目建設步伐,推動養老服務企業連鎖化、品牌化運營,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專業化養老服務。二是強化部門協同聚力。會同住建部門實施“社區+物業+養老”行動計劃,推動物業服務向社區、家庭延伸拓展。探索由急難發生地鎮(街道)或縣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實施臨時救助。三是整合社會力量借力。加強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政策扶持,提高養老機構床位、日間照料中心社會化運營率。支持新興產業、農村經濟類社會組織發展,扶持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和社工機構建設,推進基金會(慈善組織)發展。推廣政校合作、聯合辦學、“訂單式”培養模式,建立本土社區工作者自主培養體系。
建設法治民政,讓“依法行政、共治共享”更富內涵。一是提升審批監管制度化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做好“尊老金一件事” “兩個免于提交”改革工作,推動殘疾人“兩項補貼”行政審批權下放至鎮(街道)。圍繞養老服務、兒童福利、社區治理、社會救助、社會組織等領域,推動健全完善多層次、多領域民政法規制度體系,做好與《民法典》相配套、相關聯的民政領域規章制度“立改廢”工作。持續深化行業協會商會改革,強化脫鉤行業協會商會綜合監管,常態化開展“僵尸型”社會組織清理整治和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工作。二是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健全“五社聯動”項目化機制,以鎮(街道)為單位開展基層治理與服務創新示范試驗,加強村(居)民議事會、懇談會、協商共治小組等城鄉社區議事組織建設,全市鎮(街道)社工站、社區議事組織、社區慈善基金實現全覆蓋。深化院落樓棟居民自治、村民自治等“微自治”實踐,完善推廣“微實事”等項目化模式。推動“慈善實體”建設、“慈善空間”認定,為群眾參與慈善活動、體驗慈善文化搭建平臺。三是提升專項事務規范化水平。成立兩岸婚姻家庭協會,積極為兩岸婚姻家庭排憂解難。推動婚姻登記工作進公園,打造婚慶產業“一條龍”服務。持續推進綠色惠民殯葬和節地生態安葬,大力推行網絡祭掃,全市所有行政村和涉農社區全部建立紅白理事會,鄉鎮公益性骨灰安放設施實現全覆蓋,真正讓儀式文化、移風易俗貫穿婚姻登記、殯葬管理等工作。
建設數字民政,讓“技術支撐、信息賦能”更為高效。一是加快數字建設“暢運行”。堅持黨管數據,全力推進數據匯集、系統集成、平臺搭建、軟件開發等工作。深化社會組織、社會救助、低收入動態監測、志愿服務等平臺落地及推廣應用,以數字賦能為基層減負。二是提升數字素養“硬支撐”。建立全市民政系統首席數據官制度,加強信息化項目管理和數據治理,不斷提升民政隊伍數字素養和數字技能。加強民政領域信息化專家隊伍建設,完善專家決策咨詢機制。推進民政信用監管系統應用,實現信用評定、失信懲戒等全流程動態監管。三是關注特殊人群“消盲區”。整合全市涉老數據資源,建立以養老數據資源中心為主體,綜合監管、機構管理、老年人能力評估、家庭適老化改造等6大平臺為應用的養老服務信息化體系,加強適老化數字宣教、開發適老化數字產品、提供適老化數字服務,讓老年人適應數字社會、享受數字生活。推廣應用“蘇頤養”方程式小程序,智能推介養老方案、在線預約養老服務、實時申領養老福利,為老年人提供掌上“養老顧問”。
建設平安民政,讓“蹄疾步穩、行穩致遠”更可持續。一是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堅持“人、物、環境”同防,壓緊壓實民政服務機構疫情防控責任,嚴格落實人員管控、核酸檢測、查碼登記、環境消殺等常態化防控措施。加強疫情防控能力培訓和演練,推動工作人員更好掌握防控政策和措施要求,提升常態化疫情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二是提升本質安全水平。推動全市養老機構100%達到國家《養老機構服務安全基本規范》標準要求,服務對象和工作人員超過 100人(含)的民政服務機構均設立微型消防站、組建志愿消防隊。建立養老機構常態化督查督辦、智能化安全預警、全員化安全培訓三項機制,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每季度抽查10%的養老機構,動態監測隱患、跟蹤抓好整改。成立養老護理和救助領域安全生產專業委員會,推動安全風險辨識成果落地落實。三是防范化解風險隱患。扎實開展防范化解養老服務詐騙專項行動,做好行政區劃調整、社會組織登記注銷、殯葬服務管理等事項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及時妥善處理群眾來信來訪,完善重點信訪事項領導包案化解機制。嚴格落實意識形態、網絡安全工作責任制,加強網絡輿情監測,完善應急處置機制。健全廉政風險排查和廉政談話制度,著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