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紅
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有不同層面的質量要求,相應的實現路徑也有所區別。《辭海》定義“質量”為“事物、產品或工作的優劣程度”,是一種價值判斷。不同發展階段和背景下,做出“優劣”的價值判斷,其所需的參照物有所不同。目前,學界對質量概念的理解,不斷拓展和延伸,從符合性質量轉變到適用性質量和滿意性質量,判斷質量“好壞”的參照物從標準化程度向需求度、滿意度轉變。推動我國社會組織從注重數量增長、規模擴張向能力提升、作用發揮轉型,發揮其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的積極作用,意味著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從符合性質量轉變到適用性質量、滿意性質量。這種轉變,不僅是質量內容的變化,也是質量評價視角和主體的變化。從全國各地社會組織管理與發展的優秀實踐中可以發現,各地不斷通過模式創新、制度創新和行動支持,從不同層面回應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符合性質量是指社會組織的治理、管理與服務應符合一定的標準,包括政策、法律、規范及行業標準等,即社會組織的規范化程度。要求社會組織合法合規,實現規范運作和健康發展,是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是底線要求。社會組織要符合其作為非營利組織的非營利性特征,正需要通過建立黨建引領、統一登記、各司其職、協調配合、分級負責、依法監管的中國特色社會組織管理體制得以實現。
第一,完善社會組織相關政策和法律,為社會組織規范化運作提供依據和指導。首先,加強黨建引領,為社會組織健康發展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并推動社會組織發展戰略有效融入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要求載入社會組織章程,把“兩個覆蓋”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化。其次,完善并創新社會組織登記與退出制度,提高登記質量,實現動態管理。再次,通過年檢、評估、審計、日常監管、執法檢查、信用管理等手段,聯動各方實現對社會組織的綜合監管。各地要完善并加強社會組織等級評估工作,把社會組織管理相關政策和法規濃縮于評估指標中,以此為“培訓指南”,并通過專家評估,診斷和指導社會組織規范化建設。
第二,建立和完善社會組織相關標準、指引、指南、規范等,倡導行業的聯合行動,為其自治、自律提供指導和依據。如民政部主導出臺《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指南》(2018年)和《志愿服務組織基本規范》(2021年)。各地要重視社會組織之間的聯合與互動,如廣州探索跨行業社會組織之間相互監督檢查機制,并建立有效機制加強市、縣(區)、鎮(街)、村(居)四級社會組織聯動與協同;山東在打非工作中,發揮省社會組織總會義務監督委員會的作用,實行“政社聯手”合力推進。
適用性質量是指社會組織的治理、管理與服務滿足利益相關方的需求。從符合性質量轉變為適用性質量,其參照物已經從政策、法律、標準、規范等轉變為利益相關方的需求和期待,質量評價的視角發生了變化,質量評測主體和內容更加多元化。符合性質量要求是底線,適用性質量要求是更高目標:社會組織不僅要合法合規,還要符合其作為第三部門的非行政性、作為獨立法人的自治性、作為社會治理主體之一的志愿性特征,實現其對于不同利益相關方的功能和價值,這是建立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社會組織制度的邏輯起點和歸宿。宏觀上,要求在社會組織總量達到社會基本需求基礎上,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競爭有序、誠信自律、充滿活力的社會組織發展格局;微觀上,要求社會組織實現內部治理的規范化、科學化、民主化,內部管理的職業化、專業化,項目/活動和服務的專業化、精準化、有效性,這也是社會組織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內生激勵機制。
第一,在社會組織發展戰略方面,社會組織的活動和服務要融入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要聚焦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有效整合社會資源助力第三次收入分配,發揮社會智庫功能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行業和社會,提供多元化個性化的公共服務和準公共服務,以社會組織的高質量發展服務于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第二,在社會組織管理體制上,要以政社分開為基礎,擴大并鞏固脫鉤改革成果,優化政社關系、企社關系、事社關系,推動社會組織依章自治。這就需要重視登記機關、業務主管單位和掛靠/支撐單位等利益相關方的要求,進一步夯實社會組織的非行政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特征。如江蘇省民政廳聚焦脫鉤質量,持續深化脫鉤改革;中國礦業聯合會等社團,經歷了脫鉤后的陣痛,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實現了自立、自治與自律。
第三,在社會組織的內部治理、管理和服務上,不僅在形式和程序上要合法合規,還要切實回應發起人、捐贈方、理事、會員、志愿者、從業人員、受益人等利益相關方的訴求和期望。這就需要提高社會組織的治理能力,建立外部良性互動關系,整合各類社會資源,滿足捐贈方對社會的關切;增強理事、會員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回應理事、會員參與的訴求;高效匹配志愿服務供需崗位,激勵志愿者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和社會服務。同時,還需要提高內部管理和服務的專業化水平,創造條件實現從業人員對社會參與和職業價值的追求;科學調研精準服務受益對象的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促進受益人境遇的改善。
滿意性質量是指社會組織的治理、管理與服務獲得利益相關方的滿意度評價。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由利益相關方綜合考量自身需求及其強度、社會組織回應的程度和對社會組織的期望值,對社會組織治理、管理與服務所做的綜合性或專項性評價,是融合了符合性質量要求和適用性質量要求的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動態評價。
第一,在頂層設計上,要以社會組織質量變革為主體,以效率變革為主線,以動力變革為基礎,完善社會組織外部環境,優化對社會組織的政策供給、資源流向和人才儲備,創新社會組織的培育和支持體系,激發社會組織內生動力,高效配置社會資源,提高投入產出效率,提升社會組織數字化、專業化、科學化治理、管理和服務的能力,從而提高利益相關方滿意度。
第二,應建立多元參與的科學化動態化的社會組織評估體系。這既包括組織評估、項目評估、財務審計,也包括戰略評估、人才評估、風險評估、資產評估等。除了社會組織自我評估之外,還有政府主導型、社會主導型以及多元參與型的評估。通過評估發現需求、診斷問題,并持續改進,不斷提高各方滿意度。從各地社會組織等級評估的組織機制和評估指標維度、權重的優化,就可以看出對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的不同層面要求及其動態變化趨勢。
第三,通過打造社會組織品牌,為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提供示范和引導。如江蘇全面賦能、持續強化,發揮行業協會商會行業優勢和品牌效應;廣州出臺全國首個品牌社會組織評價地方標準;成都市郫都區委聚焦社會組織高品質塑造;山東打造一系列基層黨建創新品牌。這些舉措有利于復制和推廣社會組織的優秀實踐經驗,從而快速提升社會組織利益相關方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