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北區司法局
天津市河北區社區矯正委員會成立于2020年8月,由天津市河北區副區長、公安河北分局局長擔任主任,成員單位包括區委政法委、公安河北分局、區法院、區檢察院、區司法局、區衛健委、區民政局等單位。自成立以來,天津市河北區社區矯正委員會緊緊圍繞司法行政改革任務目標和社區矯正工作要求,凝心聚力、開拓創新,整合各方力量資源,全面推進刑罰執行一體化建設,創建全國“智慧矯正中心”,打造特色教育品牌,高標準、高質量開展監督管理和教育幫扶工作,為維護一方安全穩定貢獻力量。
1.成立街道社區矯正委員會,打通“最后一公里”。街道社區矯正委員會的設立實現了各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對社區矯正工作的領導,有力地打通了內外銜接堵點,暢通溝通渠道,凝聚工作合力,構建了“黨工委領導、辦事處負責、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社區矯正工作新格局,有效發揮街道、居委會優勢,打通社區矯正工作“最后一公里”,實現對社區矯正對象零距離、面對面的監管幫教,確保“社區矯正對象矯正期間無脫管、無漏管,社區矯正專管干部無違紀、無監管事故”4個為零工作目標的順利實現。
2.推進“公安派出所副所長兼任司法所副所長”制度。隨著社區矯正對象人數不斷攀升,一方面,監管難度增高,另一方面,司法所執法力量相對薄弱,專業化、職業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區矯正工作的規范高效運行。為此,區社區矯正委員會探索創建“公安派出所副所長兼任司法所副所長”制度,嘗試公安民警參與社區矯正工作全過程,打造出兩所聯動、信息互通、全程參與的社區矯正工作新局面。
3.推進人民警察參與社區矯正,增強專業性和威懾力。區社區矯正委員會充分發揮天津市雙口強制隔離戒毒所專業化場所和系統化教育優勢,發揮人民警察參與社區矯正的優勢作用,提升社區矯正執法質量和教育質量。通過建立警示教育基地、組織社區矯正對象實地參觀強制隔離戒毒所等形式,形成震撼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4.利用未成年人檢察部門教育經驗,推進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區社區矯正委員會協調區人民檢察院,創新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教育模式,利用未成年人檢察部門教育經驗,將未成年人教育覆蓋到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的入矯、日常、解矯全階段、全過程,打造檢察官個人工作品牌“陽光·冰凌”工作室,使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有了長足的發展。通過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真正做到了“一人一策、有效矯正、面向未來”。
5.聯合科研院校參與社區矯正,理論實踐交叉升級。區社區矯正委員會聯合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和社區矯正機構,建立社區矯正工作實踐基地和宣傳基地,發揮專業院校理論優勢,持續將先進的社區矯正工作理念帶入實踐。同時,將基層的社區矯正工作數據及面臨的問題帶回科研院校,通過理論研究和探索,促進社區矯正工作理論實踐的雙發展。
6.創立“愛益啟”志愿服務隊。2022年4月,“愛益啟”社區矯正志愿服務隊成立。作為全國率先成立的以社區矯正對象為主的志愿服務隊,通過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公益活動,旨在幫助社區矯正對象實現回報社會的目標,在服務中實現自我蛻變,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引導社區矯正對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效降低再犯罪率。
河北區社區矯正委員會以《社區矯正法》出臺為契機,以刑罰執行一體化建設為抓手,以常態化工作機制助推派駐警察參與社區矯正工作高質量推進。
1.建立集中使用機制。制定派駐警察參與社區矯正崗位職責,明確派駐警察全程參與社區矯正工作,特別在社會調查、報到接收、病情復查、日常監管、集體教育等諸多方面集中發揮身份優勢。
2.建立分組包片機制。加強派駐警察與社區矯正專職隊伍深度融合,將社區矯正機構人員和派駐警察整合,統籌分成日常監管組、重點執法組、綜合組3個組,確保職責清晰明確、職能發揮充分。
3.建立巡查反饋機制。派駐警察每日對司法所社區矯正各項工作進行檢查,不間斷、全覆蓋。社區矯正支隊根據每日巡查發現的問題下發整改告知書,壓實責任,以督促改,整改情況報支隊備案,極大地推動全區各司法所社區矯正工作規范落實。
4.建立因需選派機制。針對各司法所臨時用警需求,采取“點單式”派警,派駐警察根據需要下沉司法所,增強用警靈活性,有效提升了社區矯正工作能力,為推進河北區社會治理現代化筑牢安全防線。
1.依托實體社區矯正中心建設,實現場所硬件規范化。區社區矯正委員會嚴格依照部頒規范,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積極推進社區矯正中心建設,配備完善設施設備,更換標識標牌,做到功能齊全、設置合理、設施完備,功能作用發揮明顯。
2.依托社區矯正動態平臺,實現管理智能化。依托天津市社區矯正一體化平臺,切實做到基本信息網上錄入,業務工作和執法流程網上辦理,實現“人在網上走,事在網上辦,結果網上查”。建設社區矯正遠程視頻督察系統,實現了社區矯正中心、司法所視頻監控大聯網。
3.依托自助矯正終端,實現管理移動化。將社區矯正系統延伸到自助矯正終端和“矯務通”,對社區矯正對象實現報到、定位、教育精準管理。工作人員網上完成社區矯正信息錄入、待辦事項辦理等日常管理工作,實現“工作在掌上、管理在指尖”移動化管理,提高工作質效。
4.依托電子定位和監控,實現管控精準化。通過采用手機+電子定位技術,實時對重點社區矯正對象進行動態跟蹤、遠程控制和無縫監管,達到“行知去向、動知軌跡、違規警示”的效果。借助“天網工程”和“雪亮工程”,對重點社區矯正對象實現全天候、全方位、立體化的精準管控,有效預防社區矯正對象脫管和重新違法犯罪。
5.依托指揮中心遠程功能,實現指揮可視化。建設區社區矯正指揮中心,在10個司法所裝備自助矯正終端、“矯務通”等電子設備,對執法情況加強安全監管,實現社區矯正場所可視、執法情形可視、社區矯正對象軌跡可視。
6.依托社區矯正虛擬教育,實現教育多樣化。充分運用VR虛擬技術,利用人機交互技術實現虛擬操作,讓社區矯正對象實現“沉浸式”體驗,增強社區矯正對象的身份意識和守法意識,起到震撼警示教育作用。
7.依托“一網通辦”實施方案,實現社區矯正“無紙化”。區社區矯正委員會于2021年11月印發了《關于實行社區矯正“一網通辦”無紙化辦公實施方案》,日常執法工作已基本實現無紙化,通過工作全領域“無紙化”辦公、實現全方位管控、深層次教育、個性化幫扶信息化建設,有效提升工作效能。
1.積極開展線上教育。區社區矯正委員會邀請各部門業務專家,共同分析社區矯正對象犯罪原因,對癥下藥、精準施策,通過建設社區矯正云端教育平臺,對社區矯正對象進行法律意識教育、道德品質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行為方式教育等。平臺可自動記錄社區矯正對象學習時長及內容,并根據其犯罪類型和心理測評結果自動推送適合該社區矯正對象的學習內容。截至目前,已更新12921條學習內容,工作人員實時掌握社區矯正對象的學習情況,有效提升了教育工作的精準度和便捷度。
2.扎實開展警示教育。2021年10月,區社區矯正委員會協調區人民檢察院、區司法局和天津市交通管理總隊河北支隊,建立“失駕”社區矯正對象警示教育基地。“失駕”社區矯正對象到基地報到,并定期接受警示教育。工作人員結合《刑法》《社區矯正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為社區矯正對象講解交通事故真實案例,展示車禍現場模擬,著重分析“失駕”后無證駕駛的社會危害。與此同時,打造檢察官個人工作品牌“恫在線”的檢察監督,在進行警示教育的同時保護了社區矯正對象合法權益。截至目前,警示教育基地已累計開展65人次的入矯集中警示教育。
3.創新開展心理教育。區社區矯正委員會協調區衛健委等部門,建設智慧化心理干預系統,社區矯正對象可通過APP填寫心理調查問卷,通過綜合分析問卷、近期學習內容、活動軌跡等信息研判社區矯正對象心理狀態,自動生成心理測評報告,并將心理預警信息及時推送至心理咨詢師,心理咨詢師通過云端APP及時對社區矯正對象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多次有效化解了社區矯正對象在疫情期間的不良情緒。
4.探索打造教育講師團。區社區矯正委員會積極探索建立社區矯正教育講師團,協調成員各單位及其他部門建立社區矯正教育師資力量,充分發揮各部門各行業的優勢,對社區矯正對象進行精準教育,努力改變傳統的被動式、“填鴨式”教育方式,轉變為主動式、“點單式”教育模式。講師團探索吸引社會力量參與,聘請律師、心理咨詢師、人力資源發展管理師等對社區矯正對象進行授課,有效降低再犯罪率,提高社區矯正對象就業率,提升社區矯正教育質量。
5.不斷優化幫扶工作。區社區矯正委員會加強對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幫扶理念培訓,優化社區矯正APP,增加幫扶板塊,針對社區矯正對象提出的幫扶申請,建立各成員單位承包責任制。目前,河北區已解決社區矯正對象臨時幫扶問題17次,解答相關幫扶政策121次,定期走訪生活困難社區矯正對象60人次,形成了以“線上申請+部門同步受理+線下走訪反饋”的社區矯正幫扶工作新模式。
《社區矯正法》和《社區矯正法實施辦法》闡明了社區矯正委員會負責統籌協調和指導本區域內的社區矯正工作,但并未明確社區矯正委員會的建制和職責。從各地社區矯正委員會設立情況來看,委員會架構及組成各地不一,委員會主任由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黨委政法委書記、政府分管領導(公安局長)等不同領導擔任,委員會成員單位各不相同,導致委員會統籌協調力度和職能作用發揮各不相同。此外,目前絕大部分社區矯正委員會辦公室都設立在司法行政機關社區矯正部門,由于基層社區矯正部門的工作人員較少,在負責繁雜的日常工作基礎上,還需要組織協調委員會的相關工作,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委員會作用發揮。
目前,社區矯正委員會的工作模式還處于探索階段,各成員單位的重視程度和職責執行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在監督管理方面,《社區矯正法》和《社區矯正法實施辦法》已經明確的部門職責的履行,仍靠委員會協調,極大地耗費了人力物力,影響了法律的嚴肅性。在教育幫扶和開展公益活動等方面,各部門還未完全實現資源共享,實際工作效果不盡如人意,目前僅憑社區矯正委員會辦公室單方聯系組織成員單位,未能健全長效聯絡工作機制。
目前,各地還是采取日常委托司法所管理社區矯正對象的方式,并未建立獨立的社區矯正機構,司法所事多人少的現實已經無法滿足目前社區矯正工作的專業化發展趨勢。社區矯正委員會雖在推進社區矯正機構專業化、獨立化建設上努力協調各成員單位解決編制、場地、經費等問題,但各地成效不一,多數地區囿于組織、編制、財務部門政策壁壘和配合度,存在推進難度。
筆者認為,相關部門應當明確社區矯正委員會的構成,例如明確政法委書記兼任社區矯正委員會主任,明確社區矯正委員會辦公室編制問題,由專人負責社區矯正委員會工作,從而使社區矯正委員會具有長期性,不會因為成員單位負責人的調動而中止工作,而且有專人負責社區矯正委員會工作,可以有效地收集成員單位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并且協調解決,一舉打破現在的單聯制等問題。
為全面落實《社區矯正法》,筆者認為社區矯正委員會應當制定成員單位職責,并抄送相關紀委監委部門,從而使社區矯正委員會各成員單位真正做到履職盡責,有效破解目前存在的銜接難、教育難、幫扶難的現實狀況。
在社區矯正委員會的框架下,應當推動相關部門建立專業化的社區矯正機構和社區矯正工作隊伍。縣級社區矯正工作應當有獨立的機構,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實行獨立編制,并解決社區矯正中心人員力量不足問題,同時建設獨立于司法行政機關外的社區矯正機構執法場所,從而解決目前社區矯正工作存在的人員專業化程度不夠、場所建設不全、各地執法隊伍名稱不一等一系列問題。
天津市河北區社區矯正委員會的設立,為加快推進全區社區矯正工作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有利于統籌推進社區矯正工作規范發展,立足預防和減少犯罪,不斷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利于增強相關部門、單位參與社區矯正工作的積極性和執行力,促進執法各環節密切銜接,監督相關部門和人員公正文明廉潔執法,提升工作效能,為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提供了有力支持。河北區社區委員會將進一步健全完善工作運行機制,協調成員單位合力推進社區矯正機構隊伍建設、經費保障、執法銜接等工作,確保《社區矯正法》落實到位,開創社區矯正工作新局面,為維護社會安全穩定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