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霞 申梓燕 ?;莼?陳茗 車婉雨
(安徽大學)
基于主觀的與客觀的、歷史的與現實的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村的教育問題一直是阻礙我國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撤點并?!闭咴谌珖_展實施后,逐漸轉變鄉村教育資源過剩的局面。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研究顯示,十年間,中國農村小學減少了22.94萬所(52.1%),教學點減少了11.1萬個(約60%)。這意味著平均每天就有63所小學和30個教學點消失,平均每小時就有4所農村學校被撤并。伴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留不住教師、得不到有效教育資源的窘境使農村的孩子進城求學逐漸成為常態,教育生態和人才支撐問題成為鄉村振興的一大難題。
教育振興所產生的內生動力既能發展教育,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又能依靠教育實現鄉村經濟的飛躍,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離不開教育的發展,村鎮教育的發展是當前我國發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從根上徹底解決鄉村落后的問題,抓住教育這一發展階石,才能真正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在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這一前提下,農業農村現代化和人才鄉土化將為村鎮教育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以安徽省阜陽市村鎮地區為例,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地區就業機會少,村鎮只剩下文化水平不高的老年和孩童人口,留不住人才,找不來人才,導致村鎮的教育不僅落后,而且很難助力發展。因此,鄉村通過教育實現振興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是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引擎,是共圓國家夢和個人夢想的精神動力,是加快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保障。
義務教育規模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人數增多。就區域分布來看,全國東部地區外出務工人員較多。近幾年,在東部地區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比例超全國一半比例。在所有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中,以省內流動為主,2020年,省內其他縣遷入比例達57.8%。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人數的增加使得鄉村適學年齡人口分散且越來越少,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學生人數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學生人口十分不穩定。近兩年,全國農村地區招生人數降幅明顯。小學階段招生和初中招生都在下降,城市小學階段招生和初中招生均在上升,生源流失是鄉村教育振興的一大困境。
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城鄉差距大。近幾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規模雖在繼續擴大,包括義務教育階段教學儀器配置設施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義務教育階段信息化基礎條件的不斷改善等,各方面城鄉差距依然很大。就義務教育階段建立校園網學校比例來說,近幾年一直在提升,但總體來看城鄉差距并未有明顯縮減,農村小學、初中建網學校比例分別比城市學校低17%和12%左右。
在所調查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在2021年開展了“五駕并驅”實施義務教育保障機制民生工程:足額撥付公用經費保障學校正常運轉,大力改善辦學條件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認真落實生活補貼政策保證困難學生全部就學,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促進教師能力提升,落實中小學采暖保暖工程創造優質的學習環境。實際上,大多數鄉村學校做不到義務教育的這些保障,連圖書館都沒有,部分有圖書館的學校圖書館不能完全開放讓學生受益。隨著鄉村生源人數的不斷降低,農村學校數量也連續降低。
高校培養教師通常為一門學科,但鄉村師資的缺乏,老師與教學科目出現一對多的情況,一個老師教導多年級多門科目。這種情況下,教師主修課程外的課程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障。小科教師更是缺乏,美術、音樂、體育、外語等科目,出現語文數學老師代上的情況,教學質量很難得到保障,這是鄉村教育師資結構的問題。
農村地區本就經濟落后,教師薪資福利偏低,教育教研經費少,實驗課缺少實驗器材,即使國家有相關政策扶持,鄉村教師薪資福利依然偏低。相比城市教育,教師工作難度偏高,生活也不如城市便捷,導致青年教師紛紛涌向城市。
教育是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振興鄉村教育在鄉村振興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首先是政策幫扶。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陸續出臺了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三個重要文件。2019年7月,國務院召開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對基礎教育包括農村教育改革發展作出全面部署,我國農村教育邁入了全面提高育人質量新階段。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巨k學條件工程、生均公用經費撥款制度的建立健全都體現了國家在鄉村教育上的努力。第二,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教育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筑的前提和保障。鄉村振興最關鍵的就是發展經濟,農村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改善當地的辦學條件、教學設施,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增強鄉村教師的滿足感和獲得感。第三,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教育發展注入智力支持與人才保障。鄉村教育的根本振興,在于真正能匯聚優秀人才。一系列鄉村教育人才計劃的開展,越來越多的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吸引著更多的人才。
環境教育、自然教育正在成為國民教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涵。自然教育不是僅僅教育兒童尊重自然,而是培養學生對自然的領悟和感知。就環境教育而言,鄉村學校有天然的 “生態優勢”。他們抬頭看見滿天繁星,低頭聞到土壤花香,伸手摸到枝條樹干……大自然是上天給予鄉村教育最好的禮物,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珍惜上天的饋贈,把自然資源轉換為教育資源。
以調研地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韓莊小學為例,地處安徽省西北邊界。其所屬縣臨泉,是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畜牧養殖重地,農牧產品量大質優,“臨泉五寶”—虎頭姜、領頭羊、芥菜、譚筆、貢文王聞名遐邇。而且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和動植物資源。韓莊小學正是位于風景秀美的村莊中,在風景美麗的山區,群山跌宕,云霧繚繞。這種得天獨厚的天然課堂,可以充分發掘孩子對于自然科學知識、地理知識的興趣,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模式和實驗,老師帶學生識花認茶,找尋動物,寫詩作畫。孩子們以自然為師,在和自然的生命對話中,學習生命,認識自然,認識自我,學會和自然和諧相處。
小校小班是未來學校的發展方向,有利于“以人為本”教育的開展,也更有利于貫徹“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德國、英國、芬蘭等歐洲國家小學的學生定額就是150人左右,規模很小。根據《中國鄉村教育發展報告》,截至2016年,全國不足百人的小規模學校共計12.31萬所,其中,鄉村小規模學校有10.83萬所,占鄉村小學與教學點總數的56.06%。小規模學校里師生比高,教學空間大,小組討論、體驗式教學、戶外教育等多種教學形式便于展開。
從韓莊小學實際情況來看,學校設有一至五年級,目前生源偏少,各班人數較少,雖然客觀條件相對來說有些落后,但也更適合小班教學的展開。大班額的情況下,老師精力有限,不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而在小班中,老師可以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材施教,制定符合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教學計劃。同時,學生也可以充分發揮課堂上的主體作用,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激發個體潛力,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雖說教育問題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關鍵,但是經濟與教育是相互促進的關系,鄉村振興帶動經濟發展才能進一步推動教育的發展,為鄉村教育提供堅實的后盾。這背后不僅要有政府的重視和政策的幫扶,也要有更多返鄉人員的參與和人才的引進。而吸引返鄉人員的回歸和人才的引進,一是需要提高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推動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二是提高返鄉待遇和人才待遇。由于受到當地經濟條件的制約,許多農村地區學校整體發展較為落后。
1.硬件方面
鄉村地區由于缺少教育資金的扶持,校園基礎設施相對不完善,很多鄉村學校甚至沒有可以運動的操場,教學器材落后,多媒體設備欠缺。其次是在一些偏遠的山區,農村家庭的孩子上學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很多山區的孩子上學過程耗費時間長且存在安全隱患。
2.軟件方面
一是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失,青年人遠走他鄉,導致了鄉村社會空心化;鄉村文化的流失,精神家園的隕落,也導致鄉村學生越來越少,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缺乏關懷。教育資源失衡,城鄉發展不均,導致鄉村教育理念落后,資源落后,底層孩子實現向上流動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二是教育資源的有限性決定著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不能在城市升學,區域劃片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性,城市與農村文化的二元對立,以及在現代考試制度以城市文化為參照系的情況下,鄉村文化以及教育不得不更新知識體系和文化理念,很多鄉村學校無力承擔起教學的重任。
以安徽省阜陽市鄉村小學中的韓莊小學為例,多數孩子的家庭教育為隔代撫養,家庭教育功能弱化,教育重心更多地依靠學校方面。但現實情況是,鄉村學校教學樓面積狹小,設備陳舊,連基本的操場都沒有;教師隊伍年齡較大,多為民辦退休老教師,缺少青年教師力量;辦學水平只能達到小學四年級水平等等。在鄉村學校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學內容單一的現象,缺乏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和興趣愛好的引導與培養,致使很多農村孩子在未來走向城市時,其綜合能力與發展素質往往要略遜一籌。由于與城市孩子的起點存在差距,鄉村孩子的出路只能靠自身的努力和后天的追趕。
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推動著社會的轉型,城市與農村的經濟水平上的差異也對城鄉文化的二元對立產生了影響?,F行教育體制下,一是以城市文化的教育制度和高水平素質教育為標桿,二是鄉村教育受限于地方經濟,無法獲得與城市同等的教育資源與教育環境。這也進一步拉大了城鄉文化的距離,加之鄉村教育的“去農化”,使得鄉村文化與教育逐漸邊緣化。在鄉村的教育文化當中,城市文化的沖擊使得鄉村文明教育的發展面臨窘境,扎根鄉土的號召顯得與實際格格不入,很多農村孩子缺乏對于家鄉的認同感在這種社會環境下也無可厚非。給予更多農村孩子與城市同等的教育機會與資源,不僅要從經濟方面提供幫扶和便利,更要從精神文化方面發掘優秀的傳統文化,找回精神家園的認同感,樹立自信,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回歸故土,建設家鄉,從而吸引優秀教師人才,促進城鄉文化交流。
從以前的雙基教學理論到現在的“雙減”政策,可以看出教育制度改革的努力。對于農村孩子來說,考上大學也許是他們最重要的出路。教育制度的改革要切合實際,多關注農村地區的利益和教育的發展,減輕學業負擔的同時也要兼顧教學質量的提高,不斷調整方向,堅持落到實處。教育的內容與方式要同時立足于城市與農村。借助互聯網直播教學等新興的教學模式,推動教育資源的公平流動,縮小地域間教育資源的差距。
首先是學校數量和教學資源的解決問題。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和財政撥款大多不足以支撐足夠數量的鄉鎮小學。農業經濟發展周期長,教育財政支出的投入和農村教育發展的需要不匹配,導致了農村中小學的辦學資源不足。因此,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應該相互配合,統籌規劃,中央財政承擔起更大的責任,在全面預算、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對相關學校進行財政補貼,對經濟落后、貧困的地區更應該加大政府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在德智體美上,鄉村學校僅僅能保證基礎課程的教授,在體、美等方面較為匱乏。在這樣的情況下,鄉村教育可以主動適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爭取彎道超車,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通過“結對子”等方式,共享城市與鄉村的資源,充分發揮互聯網對鄉村教育發展、解決資源匱乏和縮小城鄉差距的支撐作用。浙江省截至2019年已經推進了省內1000所城鄉中小學結對幫扶,是值得借鑒經驗的模范之地。
鄉村教師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戰略因素,而培養人才的鄉村教師則承擔著重要的地位。以阜陽市為例,在2019年的數據中我們看到,阜陽全市通過各種方式如“特崗計劃”等共補充了中小學教師4151名,這些措施都極大地緩解了教師資源不足的問題。但是,即使穩定,教師也未嘗不存在跳槽、服務時間短和農村城市的教師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課外活動單一、職稱和晉升的希望小、沒有本地的歸屬感等原因都使得鄉村教師難以“下得去”“留得住”。因此,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阜陽市本地就擁有阜陽師范大學、阜陽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阜陽市高??梢约訌姾透咝5纳孓r教育,讓高校的學生走進農村、了解農民、貼近農業,了解鄉情民情,學習鄉土文化,進而不斷提升青年大學生學農、知農與愛農的核心素養,鼓勵當地大學生爭做強農、助農、興農的排頭兵,減少非當地大學生對農村的距離感,增強本地大學生回鄉奉獻的勇氣和教育意愿。同時,也要努力保證城鄉工資薪金等福利的盡量公平,落實鄉鎮工作的補貼,給鄉村教師晉升和自我發展提供透明完善的培訓機制和晉升機制,提高鄉村教師行業的吸引力,讓教師自愿“留得住”。
對于鄉村學生厭學、失學等問題,可以通過辦理寄宿制學校、開展基層群眾教育等途徑督促發展。婦聯、社區應該發揮自己的作用,聯合其他相關部門,通過開設公益課堂、提供咨詢服務,幫助各個家庭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在學校,尤其是寄宿制學校,校內應該建設一套運行良好的教育制度,聘請專業的生活老師,將學生情況實時反映給家長,進行良好的家?;?。政府和機關工作人員則要確保政策的落實,監督學生上學情況,至少在義務教育階段,保證100%的入學率。
當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以上種種措施,都需要大力發展經濟,經濟水平的提升決定了政策推進的速度和程度。因此,在全面發展經濟、振興鄉村的基礎上全方面推進配套政策,才是解決教育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