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衛
(中鐵十七局集團有限公司)
對于紀委來說,如何把握“三個區分開來”,以“三個區分開來”作為新常態下的紀檢監察判斷標準,為國家守住底線,為紀檢監察工作的改革保駕護航是當前必須要思考和踐行的。文章主要以紀委如何踐行“三個區分開來”為主要探討內容,首先分析了“三個區分開來”的不同背景與內容,隨后分析了踐行“三個區分開來”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困境,最后提出了踐行“三個區分開來”的思考和建議。
筆者認為,中央出臺“三個區分開來”的背景與內容主要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方面:保護正派、勇敢、向上的領導干部。習近平總書記在以往會議上多次強調“三個區分開來”,要把領導干部在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失誤錯誤和明知故犯、違法亂紀的行為進行區分;把上級沒有限制的探索錯誤和明令禁止后違紀犯法的行為進行區分;把無意過失和以權謀私的行為進行區分,這三個區分開來必須要做到嚴格、嚴肅、符合實際。第二方面:扭轉以往的“當官不作為”問題。在2016年黨的十八大五中全會上,談到當官不作為這一問題時,總書記提出了“三個區分開來”,希望能夠最大程度上去調動領導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工作責任心、工作主動性和工作創造性。當前,領導干部隊伍當中存在一些“不作為”“能力不足”“動力不足”“擔當”不足的突出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常態化的過程,需要通過不斷的培訓教育和實踐鍛煉。同時,解決“不想為”這一問題的根本,在于領導干部本身的思想意識轉變。總書記提出“三個區分開來”要求之后,從管理角度化解了以往出現的“洗碗效應”。
在新形勢背景下,紀檢監察工作就是衡量問題的一把尺子。在2016年,國家紀委創造性的提出了“三個區分開來”,并以此作為新時代紀檢監察定性的唯一標準,以印發文件的方式下發,這在我國是首次。“三個區分開來”的標準就是要適應經濟背景的新常態,踐行創新理念,所以是新時期紀檢監察工作定性處理過程中必須要衡量的標尺。把握“三個區分開來”紀委定性的標準,是做好一切紀檢監察工作的基礎與核心,不僅體現了進取的精神,還是新時期衡量紀檢監察工作的驗金石。2016年初,國家紀委提出,從當前的紀檢監察工作開展情況來看,還存在著三項影響改革進程的因素。第一項:有一些地區的行政法規與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仍然存在不能互相適應的地方。第二項:各行業的企業標準,可能都不能在短時間內適應新常態和新理念。第三項:以往的考核評價機制已經無法適應新常態背景。若是在新常態下,規則一直沒有做出改變,那么改革與創新措施就無法真正落地,經濟也很難實現良好發展。在未來,國家紀委會踐行新理念、新常態,在紀檢監察工作中做好“三個區分開來”。各地區的各級紀委監察機關,都要以是否能夠符合中央精神與重大改革方向作為紀委的判斷標準,理解中央對科技創新和科技強國的總體部署與措施,把握政策精神和意圖。同時,要客觀求實,尊重對科學研究和科學創造靈感的瞬間性和方式的隨意性,遵循“三個區分開來”的標準。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提出,樹立綠色、創新、共享、開放的理念,在這其中,創新應該在首要位置上。“三個區分開來”標準提出之后,展現了我國紀檢監察工作的新發展理念,這也是紀檢監察的一大創新。落實“三個區分開來”不僅體現了以中心服務為主的要求,還為紀委不斷提升服務質量,把握執法尺度,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提供了依據。筆者認為,“三個區分開來”的重要意義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第一:嚴格遵守法律法規,把握政策改革方向。第二:反映改革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政策不能實現良好的銜接和配套問題,需要促進改革創新過程中的完整性與協調性。第三:揭示一切不符合實際、限制發展、制約政策落地的制度和規定,推動政策與規定快速完善。第四:總結改革過程中的一些具備創新性和探索性的舉措,創新制度和規定。第五:利用微觀角度深入分析內在原因,提出解決措施,讓紀檢監察成果能夠發揮大范圍的作用。
在我國一些地區的基層紀檢監察機關單位中,新理念、新項目、新任務、新計劃、新知識層出不窮,很多紀檢監察干部應接不暇,再加上日常工作繁忙,對指導意見當中提出的創造性精神和觀點在學習、探索、討論后可能在短時間內就會忘記,再加上自身缺乏持續學習理念和動力,很難真正實現思想上的統一。同時,領導干部對符合指導意見的情形要反復琢磨、甄別,不僅會浪費領導人員的時間和精力,還會在得出紀檢監察結果之后打水漂,很多領導人員都心懷不甘,但是也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敷衍了事。然而非基層紀檢監察機關單位,例如省級、市級單位人才集聚,每名領導干部都不留余力的向前推進,一邊推廣成功案例,一邊出臺新的配套措施。
在“三個區分開來”理論的宣傳、推廣和應用中,“三個區分開來”在紀委內部可以說是人人知曉,各地區的紀檢監察機關單位都對“三個區分開來”進行了探究和摸索,但是在執行過程中依然會出現不能完全落實,理想和現實存在差距的現象。很多紀檢監察機關單位由于沒有大規模的組織區域部門、單位進行學習,在宣傳和推廣上也僅流于形式,怕給紀檢監察工作揭示新的問題或者自找麻煩,逐漸發展成了“內熱外冷”的情況。
一些干部人員認為,踐行“三個區分開來”對紀委提出了約束性和規范性,相比起以往,對紀委的要求更嚴格、標準更高,而且還原事實真相的難度也變得更大,必須要改變方式方法,在紀檢監察透徹方面下足功夫,很多干部在這其中存在畏懼情緒,再加上一些紀委的專業水平、工作態度、政策落地能力、綜合素質之間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所以在執行“三個區分開來”《指導意見》時經常會出現無法統一的局面。還有一些領導干部人員因為擔心在工作中出現判斷失誤,別人的過錯導致自身被問責,也會直接影響“三個區分開來”落地的主動性。
1.判斷改革過程中的創新舉措與應變措施
在紀檢監察過程當中,紀委要具備良好的敏銳度和靈活性,發現踐行當中改革的舉措,對紀檢監察中遇到的一些突破原有制度或者規定的,要準確做出判斷,判斷這些做法是否屬于發展中需要的應變措施和創新舉措。在實踐過程中,判斷某一做法是否符合標準,那么就要思考人民群眾是否期望或者擁護。判斷新事物、新問題是否需要創新舉措,要思考事物和問題是否符合改革方向和當地的實際情況,以及能否真正給大眾帶來利益。若是突破當前制度為舉措的改革方向,那么是有利于實現科學發展和改善民生的,還能提高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增強發展動力,那么紀委就要大力支持和鼓勵,引導相關部門盡快完善這些做法。在改革創新舉措的前提之下,引導相關人員妥善處理大局利益和局部利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眼前發展與未來長遠發展之間的關系。同時,要主動發現阻礙我國改革創新的政策法規和制度,同時盡快完善和修改。
2.對試錯和違法違紀行為做出清晰的區分
對試錯和違法違紀行為必須要做出區分,紀委要圍繞著決策目標,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實際后果,客觀、科學的進行調查取證。首先,查看決策是否真正貫徹落實了國家的政策發展方向。另外,分析決策在做出之前,是否對風險與損失進行了評估,對于一些難以把握的問題要咨詢上級或者專家,分析是否選擇了負面影響最小的方式方法。最后,調查發展方向是否和預期一致,或者出現了明顯的阻礙因素。調查成效、負面影響是否超出了預期和預估等等。在進行全面調查的基礎之上,根據紀檢監察工作的職業判斷區分試錯和知法犯法的違紀違法行為,做出區分處理。同時,需要揭示并反映相關的違法亂紀行為,但是對于試錯行為沒有必要做出反應,需要以試錯帶來的損失和影響進行區別對待。在紀檢監察過程中,要關注情況較好,成效和預期比較明亮,但是在細節上出現個別紕漏或者失誤的,并已經盡力彌補的情況。最后,需要提醒紀檢監察單位的攻錯人員,對預期效果并不理想,整體上出現了阻塞,同時也出現了一定的損失,所以要盡快評估,把損失降到最低。
是否出現容錯,容了什么樣的錯,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的思想觀念,因為出錯后會出現很多輿論,這些輿論會影響領導人員的決策,以及對改革創新人員的評價。首先,需要清楚,哪些錯誤可以容,在這里可以參考黨政干部容錯的十一種情況。隨后需要確定,在容錯當中,是認定容錯動機還是容錯結果。若是從容錯的動機為出發點,那么只要是出于公心,以社會發展和事業發展為中心,維護群眾利益,沒有出現以權謀私的失誤就都可以容。若是從結果作為出發點,沒有造成重大損失和無法彌補嚴重后果的也可以容。但是在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根據短期影響還是長期影響來容錯,如何區分常規決策和創新后的新決策,特別是把要把違背改革創新造成失誤的,和在法律決策下出現錯誤這二者進行區分。最后,要確定如何認定出現錯誤的程序、部門。一般來說,在明確創新改革后出現的錯誤到底應該由哪一組織來認定,上級單位、行業專家,還是群眾代表,認定錯誤程序一般會由哪一部門發起,需要對案例單獨提議還是制定標準。
1.建立改革創新當中對重大風險的評估制度
在各項決策的實施過程中,必須要加強決策效果,強化決策過程。決策實施之后,對決策做出一系列的評估、評價,以此來判斷決策實施中出現的偏差,才能科學的確定責任追究方式,明確組織責任、個人責任,或者根據實際情況免除責任的條款。在這其中,責任清單是非常重要的,如何界定領導干部“工作失職”是制度中的重難點。在具體實踐過程當中,清單制度對主體的規定是非常之多的,在追責情形、責任事項等方面并沒有統一和清晰的梳理。因此,要設置詳細的行政過錯標準。另外,需要建立事故前的行政行為監督制度,追究出現事故的一系列失職行為,讓行政問責發揮重要作用。必須要落實有錯必改的原則,若是已經發展決策環節出現了失誤,那么就要重新科學論證或者征求民意、法定程序等,把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最后,要細化政府權力的環節和程序,制定相關的執行標準。
2.促進容錯機制實施細則
需要按照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政府等決策,分別制定相關的容錯配套細則,在體系內進行分級評估和分層的決策。絕大多數的公共決策、單位和企業的容錯制度都應該以民生民意為核心,以提升企業單位的核心競爭力為重點,以效率與滿意程度為關鍵。在這其中,明確誰來容錯是至關重要的,在改革創新過程中,若是地方政府、黨委出現了錯誤,那么應該讓誰來容,最重要的兩大主體就是上級組織和群眾。這兩類主體對現實利益和長遠的未來利益在認知上可能會出現不同,對試錯的認知上也可能不會完全一致。若是改革過程中出現了損失,領導干部也會出現一些為難情緒,因此,要想讓容錯機制體現出效能,那么就要獲得社會的寬容、法制的支撐、決策的保障。最后,容錯和糾錯必須要有機結合,容錯機制才能發揮出良好的作用,與糾錯機制形成相輔相成的效果,對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失誤形成完整認知。雖然是容錯,但是也要盡量避免出現重大的損失和影響,容錯并不是簡單的一句“好心辦了壞事”,更不是輕易的就可以免責。糾錯制度可以說是容錯的控制開關,保證改革出現了負面影響,也不會出現無法彌補的后果。改革創新決策要配套建立決策糾偏制度,制定相應的實行標準、運行流程、監督制約機制等。在風險發生之后,及時有效地啟動相關機制和程序,科學評估產生風險的源頭、過程及后果,找出原因,確定性質,重新履行科學論證、征求民意等法定程序,及時予以糾正,把可能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筆者對如何踐行《三個區分開來》做出了以自身觀點為主的一些探討和分析,在如何踐行《三個區分開來》的思考建議當中,需要把握改革發展中遇到的情況和問題、干部容錯問題,并完善相關的糾錯機制,保護改革發展的重大成果,使國家政策能夠真正落地,得到有效的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