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付梵
趕上大晴天,陽光總從雪面上躍起,直戳眼睛;太陽下山后,冷空氣又出來“接班”,一個勁兒地往衣服里鉆……北京冬奧會期間,這樣的場景對于在國家冬季兩項中心擔任志愿者的東北女孩張鴻博已是稀松平常。然而,這沒能阻擋她對冬奧的熱情,“志愿者的工作很有魅力,在幫助他人的同時,還能學到很多知識。”張鴻博說,“能參與冬奧,我覺得很榮幸。”
與張鴻博一樣,在北京冬奧會期間,18000多名志愿者堅守在體育競賽、場館管理、語言服務、新聞運行等41個業務領域,用青春和奉獻,用自信和笑臉,向世界展現出亮麗的中國名片。
近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機構指導支持下,各級民政部門積極履行志愿服務行政管理職責,著力完善制度、夯實平臺、豐富載體、強化引導,有效推動了志愿服務體系化、信息化、融合化和常態化。
“開展志愿服務,應當遵循自愿、無償、平等、誠信、合法的原則,不得違背社會公德、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不得危害國家安全。”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志愿服務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合理安排志愿服務所需資金,促進廣覆蓋、多層次、寬領域開展志愿服務。”
……
作為我國首部志愿服務行政法規,國務院《志愿服務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2017 年12月1日起正式實行。《條例》立足我國志愿服務發展實際,用6章44條對志愿服務的總體規定、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活動、促進措施、法律責任等內容作出了規定,解決了志愿服務工作中的根本性、全局性和長期性問題。
在民政部的指導和推動下,各地紛紛根據《條例》精神制修訂地方志愿服務法規。
優先推薦星級志愿者和獲得表彰的志愿者參評高級別的志愿服務評選表彰。鼓勵國家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根據實際情況為有良好記錄的志愿者提供免費、優惠、優先或專項服務……浙江省去年印發《浙江省志愿者激勵辦法(試行)》,明確星級志愿者和獲得表彰的志愿者將享受一系列禮遇優待。
北京市去年新修訂的《北京市志愿服務促進條例》突出首都志愿服務特色,在志愿服務管理體制、志愿者激勵與保障機制、志愿服務促進措施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制度明確。其中,志愿服務促進措施占比最大,明確全市鼓勵企業和其他組織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招用有良好志愿服務記錄的志愿者。
貴州省日前出臺的《貴州省志愿服務辦法》,要求保障志愿服務相關主體的權益。志愿者可獲得與志愿服務活動相關的知識信息、技能培訓,以及必要的物質條件、安全保障,并無償獲得本人的志愿服務記錄證明等等。
為了確保《條例》落地落實,民政部還研究制定了《條例》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先后印發了《志愿服務記錄與證明出具辦法(試行)》《關于開展志愿服務記錄與抽查工作的通知》等規章政策,編制了《志愿服務基本術語》《志愿服務組織基本規范》等標準規范。《志愿服務記錄與證明出具辦法(試行)》共27條,重點圍繞志愿服務記錄誰來記、記什么、如何記,志愿服務記錄證明誰來出、出什么、如何出,以及相應監管措施進行了規定。同時,各地將根據《關于開展志愿服務記錄與抽查工作的通知》要求,重點檢查志愿服務時間和內容等是否與志愿服務活動實際情況相一致;是否向志愿者發放了除必要補貼之外的報酬等等。
《志愿服務條例》《志愿服務記錄與證明出具辦法(試行)》等全國性政策法規與地方性法規相結合的志愿服務法規政策體系,有效推動了志愿服務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各族群眾要一起努力,志愿者要充分發揮作用,謝謝你們的努力和貢獻。”打開中國志愿服務網,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習近平總書記為社區志愿者點贊的新聞。
為進一步提高志愿服務信息化水平,2021年,民政部依托“金民工程”升級建設了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中國志愿服務網)2.0版(以下簡稱系統2.0版)。
早在2013年,民政部推出全國志愿者隊伍建設信息系統后,許多部門、組織和地方也相繼建設了自己的信息系統。為了解決系統之間彼此獨立、數據呈現明顯碎片化等問題,民政部升級建設了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供各地各部門免費使用,為公民參與志愿服務、記錄服務信息,志愿服務組織采集需求、發布項目,黨政部門掌握志愿服務情況、進行數據決策分析搭建了全流程、信息化的綜合管理服務平臺。2017年系統正式上線運行以來,各地利用系統開展志愿服務工作,提升信息化水平,并依托系統大力推進志愿服務數據的匯集,全國統一的志愿服務基礎數據庫初具規模。
此次升級后,社會公眾可以通過系統2.0版進行志愿者注冊,志愿者可以加入志愿服務隊伍、報名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查看志愿服務記錄、打印志愿服務記錄證明,志愿服務組織可以發布志愿服務項目、招募志愿者、開展志愿服務記錄與證明出具工作,民政部門等管理用戶可以隨時掌握本地志愿服務有關數據。
系統2.0版支持PC端(中國志愿服務網)和移動端(中國志愿APP)運行,進一步加強了與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社會組織法人庫的數據核驗與交換共享,簡化了志愿者和志愿服務隊伍注冊流程,優化了志愿服務記錄與證明出具的方式和內容,提升了志愿服務數據管理和安全保障能力,為志愿服務管理部門、廣大社會公眾、志愿者和志愿服務隊伍提供更優質的信息化服務。
為加大系統2.0版應用推廣,民政部先后舉辦兩次全國層面的示范培訓,支持各省份舉辦線上線下培訓14場,培訓人數超過10萬人次。在民政部的推動下,系統2.0版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僅2021年累計訪問量就達6592萬人次。截至2021年底,系統匯集注冊志愿者超過2億人,志愿服務隊伍123萬支,發布志愿服務項目894萬個,累計記錄志愿服務時間超過37億小時。
青海省西寧市按照有專人管理、有標識、有場所、有隊伍、有臺賬、有制度等“六有”要求,已在100多個社區建立志愿服務站(點)。依托志愿服務站(點),西寧市朝陽西路社區以“朝西·彩虹先鋒”黨建品牌為引領,成立了黨員、婦女、青少年等不同群體組成的7支志愿服務先鋒隊,常態化開展紅色服務、綠色環保、特色文化等7項富有針對性的雷鋒志愿服務專項行動。
四川省綿陽市不斷加強陣地建設,打造了150個社區志愿服務工作站,建成公共文化設施志愿服務站點36個、志愿服務文化廣場14個、志愿服務基地22個,實現了志愿者、服務內容、服務對象的有效對接,擴大了志愿服務在基層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內蒙古自治區印發了《內蒙古自治區城鄉社區志愿服務站(點)建設方案》,提出將在各地現有的城鄉社區志愿服務站(點)基礎上,2022年城鄉社區志愿服務站(點)數量占城鄉社區總數比例達到80%,2023年實現全覆蓋。
截至2021年底,全國各地城鄉綜合服務設施志愿服務站點覆蓋率整體已達到60%。按照《“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要求,2025年全國城鄉綜合服務設置志愿服務站(點)覆蓋率將超過80%。
民政部還積極鼓勵各地立足民政實際,實現志愿服務與基層社區治理、養老服務等工作有機融合,推動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
湖北省堅持以社區為平臺、以社會組織為載體、以社工人才為支撐,鏈接慈善資源,實施“五社聯動”項目,促進志愿服務有效融入社區治理。疫情發生以來,湖北120多萬名志愿者無私奉獻,投身抗疫一線,參與疫情防控,協助社區開展核酸檢測、人員排查、防疫知識宣傳等工作,為社區居民提供心理疏導、資源鏈接、關心關愛等志愿服務。
上海市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萬家公益基地創建工作,整合各類資源,為志愿服務搭建平臺、提供支持,積極營造“人人公益、處處可為”的城市公益慈善氛圍。自2016年項目啟動以來,全市已建成13500多家公益基地。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項目、崗位,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志愿者到基地對接公益需求與供給。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礦泉街社工服務站,培育低齡長者志愿者,創建“讓愛走動”長者志愿者結對探訪服務隊。服務隊按照“居住較近、便于照看、志愿結對”原則,關注身邊需要關懷的長者,為社區內高齡、失能、失智、行動不便等有服務需求的長者提供志愿服務,形成“一代幫一代”“初老服務老老”的互助養老結對關懷模式。目前,類似的以“初老”志愿服務“老老”的互助養老模式,已經在江蘇、浙江等多地試點。
“ 保持一米距離,戴好口罩,準備好蘇康碼……”2022年2月20日早晨7點多,在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東太湖生態園核酸檢測采樣點,志愿者王新正在維持現場秩序。
疫情發生后,蘇州市志愿者總會面向全市廣大志愿者及志愿服務組織發出倡議,引導全市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在做好自我防護的前提下,安全有序參與到衛生防疫、心理服務、救助救護等志愿服務工作中去,倡議書發布首日閱讀量突破3.8萬人次,5000余名社會志愿者完成報名。
2020年疫情發生以來,民政部先后單獨或會同相關部門印發了《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者參與疫情防控指引》等7個疫情防控志愿服務文件,引導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者在做好防護的基礎上依法有序參與疫情防控。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關于開展志愿服務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導各地中小企業服務機構引導34萬多名專業志愿者支持中小企業復工復產。主動協調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開展了“攜手同心助戰疫關愛保障行動”,為全國所有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志愿者、社區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和湖北省養老機構工作者提供關愛補助和專項保險。僅2020年,全國開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務項目超過46萬個,參與疫情防控的注冊志愿者超過1077萬人,記錄的志愿服務時間超過2.4億小時。
為貫徹落實中央有關脫貧攻堅決策部署,民政部連續3年組織召開了志愿服務組織參與脫貧攻堅座談會,總結交流開展脫貧攻堅志愿服務的做法、經驗、困難和問題。連續4年安排部署脫貧攻堅志愿服務宣傳展示活動,在民政部門戶網站開設“脫貧攻堅 志愿服務在行動”專欄,對各地各領域涌現出的脫貧攻堅志愿服務典型項目、案例、事跡等進行深度挖掘和宣傳展示,支持國務院扶貧辦建立扶貧志愿者數據庫,動員引導更多社會力量以志愿服務形式助力脫貧攻堅。
截至目前,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2.0版已注冊實名志愿者2.21億人,志愿隊伍總數123萬個,他們在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助醫助學等方面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迸發出強大力量,并涌現出“陽光工程”“圓夢工程”“春雨工程”“鄰里守望 姐妹相助”等大量優秀的志愿服務項目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