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夏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合肥 230031)
地質公園是以地質遺跡為主題的公園,通過地質公園的建設,能做好對地質遺跡的保護以及應用工作。很多地質遺跡都經過了漫長的演化過程,具有巨大的觀賞價值,但是人類活動可能會導致地質遺跡遭到破壞,因此,需要通過地質公園的建設對地質遺跡進行保護。
地質公園是一種自然保護方式,可以保護重要的地質遺跡免受人類活動的干擾。隨著人類工業化水平的提升,各種采礦業迅速發展,同時人類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深入各種偏遠自然環境中,改變了周圍自然環境的形態,甚至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十分嚴重的破壞[1]。而地質公園中的地質遺跡都是經過了許多年的演化才最終形成的,無論行跡還是形態等,都能反映地殼、地表的演化狀態,擁有獨特的信息記錄形式,可以反映當地地質特征。由于地質遺跡的不可再生性,一旦受到破壞就意味著永遠失去,將產生巨大損失。通過建立地質公園,成立相應的管理機構,能夠對地質遺跡進行統一管理,同時也能實現對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協調,有效保護周圍礦產資源和地質遺跡資源,還能通過規劃挖掘地質遺跡資源的旅游價值獲得對地質遺跡保護的最佳效益。
地質公園中的地質遺跡是對地球地質活動信息的記錄,因此,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通過做好地質遺跡的保護工作,科研人員可以利用地質公園中的遺跡資源深入研究地質環境的變遷過程,也能對周圍資源分布、地質演化進行透徹研究。其次,以地質遺跡為基礎進行地質變遷的講解,具有較好的科普效果,目前很多地質公園已成為重要的科普基地,吸引了廣大青少年進入地質公園進行探索,普及重要的地理知識,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2]??破展ぷ鞒丝梢悦嫦蚯嗌倌辏材苊嫦蛉鐣?,通過面向全社會進行地質科學的科普,有利于公眾正確認識和對待各種地質現象,不僅能提升全民科學意識,對做好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也十分重要。
過去人們在利用地質資源時以開采礦石為主,但是很多地質遺跡特征都非常奇特,觀賞和游覽價值非常高。因此,通過建設地質公園能夠將對地質資源的利用從過去的開采轉化為對旅游業的開發,能夠在不改變地質遺跡原貌的情況下實現對地質資源的永久利用。而旅游業能夠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全新的模式和機遇。為此,地方可以根據地質遺跡的特點營造特別的文化氛圍,利用旅游業提高就業率,同時也能滿足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地質公園的建設并非是在圈地之后放任不管,而是通過建設地質公園帶動全社會參與地質公園維護,通過動員社會力量,使地質資源在保護中開發,并且將地質開發和地質研究進行結合[3]。所以,通過建設地質公園,還有利于提高服務意識,推動社會經濟朝著新的模式發展。例如,可以以地質公園為基礎,轉變地質工作理念,加強服務市場建設,推動事業單位根據服務需要進行體制改革,提升服務水平。
地質遺跡是地球在演化過程中,在內外驅動力作用下形成的不可再生自然遺產,有很多特殊地質地貌,可能是具有特殊地質剖面和構造的形跡,也可能是特殊礦物、人類遺跡等景觀。地質公園擁有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是經過規劃后的地質景觀主體,是和其他人文景觀融合后形成的比較獨特的區域。
地質遺跡資源的所有者只能是國家或者政府,不能是其他非政府組織,所以,地質遺跡資源是重要的國有資產,具有明顯的國家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地質資源的產權關系是封閉的,其資產會通過經營投資產生,只有發生了經濟活動后才能成為一種資產。所以,地質遺跡資源的資產需要通過經濟活動擴大和升值,雖然在初始階段是依靠非經濟因素作用所導致的產物,但也具有經濟活動能力,由政府負責管理,為地區經濟發展服務。
國有資產都具有非完全的經濟性和目標多元性,因此,地質遺跡資源也具有目標多元性。地質遺跡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為國家政治利益服務,比如,通過地質資源進行國家形象建設等。另外,地質遺跡資源和國家經濟利益密切相關,對保證國民經濟發展有重要支撐作用。很多地質遺跡資源也和文化有關,有利于文化活動的開展。
地質遺跡資源資產具有自然景觀美的特點,所以,有一定的美學旅游價值,游人可以觀賞個體地質遺跡形態,也能欣賞大自然地質活動所產生的藝術美,還可以鑒賞巖石、礦物標本。山形和地勢造就了地質景觀的輪廓,在之后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地質作用對地質景觀進行了進一步雕琢,再加上植被的影響,使地質遺跡資源形成后具有很強的美學特性和豐富的美學內容。個體形態具有很強的形態美,遺跡具有非常強的收藏價值。比如,特殊化石、礦物晶體經過加工后特別適合欣賞,古生物化石的收藏價值極高。
通過使用地質遺跡資源能夠為國民經濟發展服務,保障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因此,進行地質公園建設時,應做好區域的劃分和產業的選擇,以保證地質公園建設可以滿足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有效對服務成本進行控制,在小成本下最大幅度地實現各種服務。
地質遺跡是重要的國家資產,但在缺少開發的情況下,一方面不利于其價值的挖掘,另一方面也會由于缺少維護而導致地質遺跡被損壞,從而造成一定的資源流失。通過地質公園的建設,可以實現地質遺跡資源的保值,加強維護工作,減少由于自然等因素導致的危害。而利用公園建設可以進一步推動資產升值,有利于提高其經濟價值、科研價值和社會價值。
相關部門有維護社會穩定、經濟穩定發展的責任,因此,必須充分控制資產和資源,發揮國有資產對宏觀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有效調控社會經濟生活服務。通過加強地質公園建設,能立足于自然資源調控國家宏觀經濟,并發揮地質遺跡的社會生活調控功能。
經濟穩定是政治穩定的前提,也是國家開展政治建設的重要保障。為保證經濟發展,國家不會將所有資產資源都國有化建設,但也必須維持大部分資源國有化建設,為經濟調控、政治建設創造基本條件。地質公園也具備政治建設作用,有利于提升團結政治局面和豐富政治生活,是推動經濟改革和發展的關鍵前提之一。
科研工作是地質公園的重要功能,有利于發揮地質公園的科學價值,并且有利于對地質公園的保護。因此,在地質公園建設過程中,應將之前的科研結果作為依據,做好維護和開發工作,確保地質遺跡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4]。例如,需要根據當地地質結構情況等因素來開展保護工作,避免對地質資源的開發僅停留在美學層面上,導致遺跡資源造成嚴重破壞。
為保證能夠充分調動地質遺跡保護力量,對相關人力進行有效安排,需要做好分級工作,明確保護重點和開發主次,避免地質遺跡資源損失,提升地質公園建設經濟效益。因此,對于一級保護區,在開發過程中要以保護為主;對于二級、三級保護區,可以根據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進行開發。但在開發過程中必須避免大興土木,保持公園內良好的自然狀態,而且要以自然環境為主題吸引游客。例如,安徽九華山世界地質公園利用形態各異的山峰、丘陵、盆地、花崗巖石峰來吸引游客,在開發過程中最大程度上保護了當地獨特的地貌形態。
對于地質公園的開發和建設,并不能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了對地方的保護工作。比如,安徽黃山世界地質公園就十分看重對生態多樣性的保護,包括從視覺景觀層面上的保護、網狀保護等,通過綜合性、多樣性的保護方法,確保地質公園能被永久利用。同時,還創建了輪休制度,對景區每3~5 a進行一次輪休和檢查,恢復受損的林木和植被,改善疲勞的景區環境。
很多礦脈都在比較特殊的地質環境中,這就使地質遺跡資源往往和礦產資源之間擁有一些交集,所以,可能會導致開發過程中產生矛盾。為此,地質公園建設工作中,應做好當地的科普工作,提高周邊居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避免因地質資源開發與礦產資源產生矛盾,減少因為礦石開采導致的地質環境破壞,避免地質遺跡資產流失,推動地質遺跡可持續發展。同時,也要做好對地質遺產的登錄和地質遺產保護意識的教育工作,先進行地質遺跡登錄,然后制定針對性的開發和保護措施,相關部門還需要做好調查,提升全民自然資源保護意識。
地質遺跡是地質公園的基礎,因此,在地質公園建設中應充分保護地質遺跡,防止地質遺跡完整性被破壞,尤其對高品質地質遺跡,在加強保護的同時也要做好對遺跡的宣傳工作。為此,地質遺跡不能出現異地保管的情況,不能因為地質遺跡受自然條件影響損壞而進行修補,地質遺跡所在區域不能人為增加景點,防止破壞地址以及原有風貌。
地質遺跡需要有豐富的生物系統作為支撐,必須建立多種生態系統的結合體,以保證地質遺跡的生態特征。因此,在地質公園建設中,應加強對地質遺跡的生態保護工作,減少公園內的生態問題,保護瀕危動植物,提升地質公園的生態豐富性。
地質公園的建設對國家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為此,在開發過程中,需要做好地質環境的保護工作。通過加強科研和科普工作,動員社會力量,解決開發過程中的矛盾,采用科學的方式開展開發工作,以滿足地質公園開發的長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