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釗
(江蘇開放大學)
地方高校作為地方人才培養、科研研究的重要基地,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承擔著為地方經濟發展進行服務的重要使命,也是其內涵式發展的趨勢與必然使命。江蘇開放大學堅持根植江蘇,秉承著創新、開放、融合、共享的辦學理念,為地方的各行各業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但還存在著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校企合作開展不深入,專業設置與地方支柱產業發展不匹配等諸多問題。因此,高校自身應當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高科研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能力。
在2015年,由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下發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指出要將辦學思路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上、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1]。意見明確了高校轉型發展的主要任務,其中就有要加快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經濟開發區、產業聚焦區創新發展對接,與行業企業的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需求對接,從而形成高校和區域經濟社會聯動發展的格局。
高校和地方經濟的經濟結構、產業發展和技術人才需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具有實現產教融合的天然優勢。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國家為高校的轉型發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為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對于高校的科技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與任務,從而充分發揮自身在科學研究及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通過科研成果轉化、與地方開展協同創新研究等系列措施引領地方經濟驅動發展,在服務創新驅動發展中發揮引擎作用[2]。
從高校的角度來說,一是現有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還未能根本性的改變,雖然在2021年國家有關部委下達有關破五唯的文件,但目前評價體系還是以課題立項、文章發表為側重點,偏重于科研成果的學術價值,而市場價值的評價考慮較小,客觀上削弱了科研人員對經濟發展需求做針對性研究的主動和積極性,從而造成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低[3]。二是部分高校由于受到自身辦學條件的制約,其整體的科研水平還急需提高,所產生的部分科技成果還僅僅停留在校內小試階段,未能成功被社會利用轉化。三是由于科研人員雖然具有做科研的意識與氛圍,但走進企業的主動性還有待加強,走出校園參加同行間的學術交流不多,獲得科研資源的渠道不廣,未能從預期研究成果的市場應用及轉化角度進行考慮,所研究的選題立項大多還不是來源于企業的實際生產。
高校教師作為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具體實施者,其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的教師隊伍在人員結構、數量、實踐水平等方面與服務地方經濟人才的需求方面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首先是人員結構上及數量上,部分高校在轉型發展中大量引進了碩士、博士等擁有高學歷的年輕人才,數量上有了快速的提升,但與學校教學科研發展的要求相對比還存在著不足,另外雖然這些人才掌握了扎實的理論知識也具備較強的專業素質,但實踐的能力相對不足,在日常的教學及科研中無法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不能滿足雙師型教師的需求[4]。其次是實踐水平上,高校中的部分教師由于知識結構老舊等客觀原因,其現有的知識結構跟不上當前的技術發展,導致對專業領域的前沿技術及知識了解不足,在指導學生和培養學生時難以有地放矢。
目前,雖然高校引進了大量的年輕人才,但學校科研人員整體數量還相對不足,并且缺少對學科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水平人才。首先從高水平人才的數量來說,還遠遠不夠對學校整體的學科建設和科研水平及產生影響。其次,由于在前期只注重數量,從而導致引進的高水平人才的個體之間研究方向相對松散,研究方向不能凝聚,無法利用多方資源在校內形成科研團隊。再者對引進后的高水平人才,就如何完成高校的科研任務指標等方面可行的辦法還相對較少,缺乏有效的制度及相應的條件保障。
政產學研相對于原本所提出的產學研,增加了政府的主導作用,旨在通過利用政府的監督管理的職能和政策引導的作用,以行業市場需求為導向,整合政府單位、行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優質的資源,從而實現高校與社會經濟、技術等的深入合作[5]。然而目前在這一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在制度與保障方面,國家關于促進政產學研合作的相關法律還有待完善,已經出臺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科學技術進步法》等法律覆蓋面還不夠廣,相關職責的劃分還不夠清晰。二是高校與企業的合作目的還不夠一致,絕大多數企業在雙方合作時將回報率擺在第一位,追求短時期的高回報,缺乏對科學研究具有周期性和不確定性客觀規律的認識,從而導致雙方難以持續的合作[6]。
高等教育學科專業作為人才培養的基礎和載體,其合理的設置與教育教學資源的配置、人才培養的目標以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系。在新時代,部分高校對地方經濟的產業發展以及技術人才的需求把握不準,對原有的學科進行盲目的調整,導致不能匹配地方經濟發展的要求。其次部分高校一味的追求學科專業的數量,貪多貪大,將有限的辦學資源進行分散,沒能集中力量發展與地方支柱產業契合的優勢學科專業。再者學科專業的建設期間,忽視了實習實訓類課程的重要性,學生的技能訓練較弱,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實踐能力不強。
首先,高校要轉變現有的科研模式,從之前的“閉門造車”轉變為“需求導向”[7],制定相關的激勵政策,鼓勵教師們走進企業與企業的技術人員深入一線,共同參與聯合項目的申報、研發中心的建設,共同解決企業技術難題,為企業及地方經濟提供用得上、效果好、能解決的技術成果。二是高校各科研機構及科研團隊,要與當地的政府主管部門、企事業單位及科研院所建立聯系,經常深入調研,關注企業及政府急需解決的問題,從而達到明確研究方向,聚焦實際問題,發揮出科研機構和科研團隊的研究合力。
高校應重點加強對雙師型師資隊伍的能力培養,針對雙師型師資隊伍的梯隊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要不斷完善,實施雙師型素質教師校企共同培養制度。一方面從企業聘請生產一線的專業技術人員或者具有管理經驗的管理人員作為校內的產業教授,由他們來承擔校內外實訓相關課程,同時以一對一的形式對年輕教師進行輔導,使年輕教師逐步具備雙師能力和素質。其次,加大對青年教師培養力度,定期選派青年教師積極參加省級、國家級教師師資能力培訓。創造青年教師入企業學習實踐的機會,培養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校內大力推進入企掛職、科技副總等掛職鍛煉計劃,選派青年骨干教師進入企業或政府相關部門進行掛職鍛煉,通過為企業解決生產技術問題逐漸積累實踐經驗。
充分發揮引進的高水平人才的科研力量,定期組織科研工作經驗交流會、科研項目申報等專題輔導會議,對青年教師進行指導,不斷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其次發揮高水平人才的帶頭作用,在校內遴選出一批研究方向相近的科研人員,進行科研方向的凝練,打造出一批具有鮮明特色且符合學校發展定位的科研團隊,從而帶動整個學校科研實力的提升。
地方經濟創新驅動發展和高等教育的轉型發展,為高校、政府、企業的深度合作提供了平臺。一方面由于創新驅動發展的要求,政府和企業需要高校提供科研成果和科研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自身的發展不僅需要政府的支持還需要企業和社會獲取辦學資源。因此,高校要增強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意識,不斷探索完善政產學研合作模式。這就要求政府部門、高校、企業各自做好溝通協調,高校要聚焦企業發展的難點和痛點,切實為企業解決生產中的難題。政府部門要出臺相關政策,引導支持激勵校企之間的合作,又要為高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牽線搭橋、提供服務。
對于地方經濟的產業結構布局及資源條件,學校應當進行深入考察和調研,實時了解地方轉型支柱產業發展的需求,以是否有利于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有利于提升學校整體的辦學實力為宗旨,不斷調整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按照產業需求增加或刪減相關學科專業,將有限的教育資源向急需提升的學科專業相傾斜,打造與地方經濟發展相符合的學科特色。持續關注地方和行業變革的發展趨勢,在動態調整中不斷優化學科專業,引領地方產業發展,實現服務、支撐和引領相統一。
“三區聯動”是指園區、校區、社區的相互融合的創新網絡。大學校區作為創新人才和創新科技的策源地,為科技園區提供創新人才,為整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科技園區作為學校與社會聯動的橋梁、融合的起點,為大學師生和城區市民創新創業及就業提供場所;公共社區作為大學和科技園區發展的保障基礎,不僅為校區和園區提供公共服務,為創新人才創造一個適宜居住、休閑、交流的環境,更是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發揮才智的空間和服務社會的場所。江蘇開放大學的“三區聯動”,重點圍繞產學研合作,著眼于浦口區、南京市乃至江蘇省的中小微企業,尊重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緊密圍繞產業規劃,不斷健全產學研合作機制,逐漸顯現產教融合、協同發展的“規模效應”,努力實現園區、校區、社區深度融合發展。
在2018年,江蘇開放大學召開了第二次黨代會,提出了按照“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的戰略要求,高舉“開放本科”的大旗,打好新型大學十二項基礎工程攻堅戰,繼續推進高水平開放大學建設,為服務全民學習做出貢獻。并指出要圍繞“因地而設的發展定向、受地支持的資源導向、為地服務的價值取向”的目標要求,主動為地方經濟進行服務。在“人才強校”工程中,按照專任教師博士化、國際化、產業化和團隊化的方向和思路,堅定不移的加大青年博士的引進力度,在2020年及2022年,新引進的青年博士獲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科技興校”工程中,將補短板、建高原、攀高峰作為科研的工作方向,通過完善政策制度、搭建研究平臺、集聚科研隊伍等措施,以搭建平臺為路徑、成果轉化為目標的工作思路,狠抓科研工作任務落實,推動“三高一費”的快速提升,在2021年,學校的科研經費首次突破1000萬元。在“學科引領”工程中圍繞建設新型本科高校的這一中心任務,不斷強化學科建設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支撐作用,做好頂層設計、培育特色學科、優化專業布局、建設優質課程。
在“十三五”期間,江蘇開放大學與浦口經濟開發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主動對接國家新一輪科技創新體系布局,積極探索“學校建在開發區、專業建在產業鏈”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目前,我校成功獲批江蘇省教育廳工程研究中心、南京市無障礙環境建設協同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服務社會方面優勢特色逐漸形成,主動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對接,簽訂多項橫向服務合同,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得到業內好評和認可。
不斷深入與各企事業單位的交流合作,學校以學院系部為單位,提出一個系部至少與三個企業深入對接的工作思路,與華天科技、南京依維柯、知豆新能源汽車、大吉鐵塔、中科芯谷等知名企業進行合作,共同開展研究。梳理校內博士、教授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等情況,根據園區企業在轉型發展、工藝改造及研發等方面的需求,選聘博士、產業教授到企業擔任“科技副總”,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學校的科技成果向企業轉化。定期組織“科技副總”洽談活動,搭建學校與企業雙向對接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