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希丁
(婁底市萬寶新區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從業主角度探討EPC模式下裝配式建筑工程質量管理體系與策略,需明確EPC模式的具體含義以及業主在裝配式建筑工程質量管理中可發揮的力量,以此來構建對應的質量管理體系,并結合具體的案例來制定對應的質量管理策略,切實保障工程的整體質量。
EPC即Engineering(設計)、Procurement(采購)、Construction(建設),其指的是建筑公司受業主委托,按照合同約定對裝配式建筑工程的設計、采購、建設進行若干階段或者全過程的承包,并對承包工程的進度、費用、安全與質量負責。
以婁底市振翩小學新建工程項目為例,探究業主角度下EPC裝配式建筑工程質量管理體系與策略。工程占地面積 35450.28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19487.12平方米,裝配率約50%,建安費約7091.51萬元,并將工程設計、采購、施工等施工內容全部承包給湖南省沙坪建設有限公司。
該采集系統遵循EPC模式一體化管理特征,從簽訂總承包合同起,構筑夯實覆蓋整個項目各個環節的、全生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質量交互基礎。業主依靠該信息采集系統規劃設計質量控制目標預期整體框架,再將其細化、分解到各個組織架構、分包商、各個階段,再將質量管理基礎信息、量化結果、分解目標傳輸至工程質量管理平臺,為業主的各項質量管理的相關決策提供可靠的論證信息。比如在裝配式工程設計階段,業主可借助BIM模型剖切→漫游→測距→集合碰撞篩檢等功能,依托穿行碰撞檢測、三維建模來及時識別各種潛在的質量風險,為設計單位的設計圖紙與方案優化提供建設性意見,協助其敲定最終的設計方案,并推動與其他階段質量管理信息的交互、對接、存儲與鑒證,實現工程質量管理信息的實時共享、銜接,為裝配式建筑工程質量管理加一層保障。
(1)裝配式建筑工程全過程質量跟蹤管理可大致分為以下多個階段:工程設計、裝配式構件生產與檢查、出廠檢驗標識、轉運與堆放、進場報檢、卸車與堆放、現場吊裝、裝配連接、工程結構主體檢查與驗收,針對以上重點內容,需確定各個階段、各項內容的質量管理人,進行質量管理職能的劃分,如此業主可在發現相應問題時直接尋找對應的質量管理人予以解決。
(2)其一,要求承包人派駐本項目的項目總負責人對整體的工程質量負責,并在其的統籌管理下,利用信息化手段對以上職能進行調度整合、協調安排,以此來借助EPC模式來形成質量管理合力;其二,將各項質量管理目標數據、管理職能傳輸和質量管理平臺,在管理平臺BIM模型內自動形成各個職能單元的質量管理計劃與控制職責,后續在施工推進的過程中會有源源不斷的數據輸入,借助大數據技術對信息加以篩選,形成質量控制各職能分布式數據庫,結合數據庫信息,業主可對施工方的設計、采購、施工各個階段進行有效的監管,并對其質量管理中的瑕疵、問題等提出意見與建議,以此來提升工程質量,降低成本投入。
(1)信息孤島、信息不對稱、信息中梗阻等現象,是以往大型裝配式工程施工進程中常見的問題,建設覆蓋供應鏈信息集成系統的質量管理平臺,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因施工各部門、各參與方因信息中梗阻、不對稱而引發的質量信息交互阻礙問題。
(2)供應鏈信息集成系統包括實體層、感知層、區塊鏈層、交互層。實體層覆蓋了建筑工程供應鏈在各個階段的利益相關者,是信息流、資金流、物流三流合一的依托與源頭;感知層嵌入GPS/GIS、RFID、二維碼掃描、物聯網等多項技術,可隨時調取各構件、建筑材料、設備的基本資料與空間信息等,并導入上一層區塊鏈;區塊鏈層包括海量的交易區塊,各個區塊都是獨立的、已經進行過加密驗證的、可存儲有效信息的數據單元,并可確保收集到的各項質量信息真實可靠;交互層的作用是為業主提供關鍵信息共享、輸入輸出服務[1]。
設計是EPC模式下裝配式建筑工程的核心與主導,該階段確定的方案文件基本涵蓋了后續采購、建設等各個階段的關鍵信息,因此設計質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工程質量管理效果的好壞。從業主角度探討如何提升設計階段質量管理效果:
(1)要求業主根據施工質量管控目標,在設計階段提出各種設計要求,比如工程項目的功能需求、項目定義、建設條件、質量控制總體目標等,故而設計階段業主的質量管理需體現在對承包商界面管理與設計接口的監督、設計圖紙驗收上。從以下數點著手:其一,要求業主派出設計負責人與總承包商指派的設計人員協調好設計與監理間、設計與施工間、設計與供貨商之間的接口管理,強化設計方案有效性、可施工性,以此來避免施工后續出現較多的設計變更,壓縮施工周期,凸顯EPC模式優勢;其二,圖紙驗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①設計圖紙是否符合現行國家建筑設計技術規范、建筑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以及國家和地方有關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法規、規章和規定,滿足相關規劃等主管部門審批的相關審批要求;設計標識是否達到國家有關綠色建筑設計一星級或湖南省有關綠色建筑設計一星級要求,滿足行業主管部門有關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規定要求;②設計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否滿足總體方案標準要求,是否滿足業主提出的諸多要求;③設計方案是否符合預定的質量要求與標準;④驗收審查。重點檢查施工圖在設備、設施、管線等選擇方面,有無在構造、選材、布置、尺寸等出現差錯[2]。
(2)按照合同要求審查承包單位呈遞的設計文件,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質量問題,應通過監理人以書面形式通知承包人,并說明不符合合同質量控制要求的具體內容;此外,建議業主提供的各項勘察資料與文件信息等進行復核、補充和完善;建議業主參與建筑工程(含裝飾裝修工程及裝配式建筑)設計、電氣、消防、給排水、人防、空調與通風、變配電、智能化、綜合布線系統、照明系統、附屬工程、景觀綠化、亮化設計等及紅線范圍內部全部工程內容的設計工作,監督管理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的執行情況,嚴控設計質量。
采購階段的質量管理,主要表現在監督總承包商選擇最佳的設備材料供應商,并對供應商的各項設備材料進行進場驗收。
(1)需業主監督承包商編制詳細的、周全的供應商選擇方案,結合初步計劃來選擇出最佳的供應商,以此來實現采購與設計接口的銜接;要求檢查各個階段進購材料設備的名稱、規格、數量、價格、交貨方式、交貨地點等;材料和工程設備的規格、數量或質量不符合合同要求,或由于承包人原因發生交貨日期延誤及交貨地點變更等情況的,應要求承包人擔任此項責任;其二,進入施工場地的材料、工程設備,包括備品備件、安裝專用工器具與隨機資料,必須專用于合同約定范圍內的工程,未經監理人同意,承包人不得運出施工場地或挪作他用[3]。
(2)進場材料驗收。業主可選擇組織技術人員或者委派監理單位完成對材料的質量檢查,保證所有進入施工場地的材料全部合格并滿足相關標準要求;要求業主督促監理人員發揮其本身的監理作用,拒絕承包單位提供的不合格材料或工程設備,并要求承包人立即進行更換。監理人應在更換后再次進行檢查和檢驗,直到設備與質量核查檢驗合格。
(1)質量監理任務分配。合理分配項目經理、設計負責人、勘察負責人、施工負責人、采購負責人以及專職質量、安全生產管理人員、設計師、建筑師、土木工程師、設備工程師、建造師等技術人員在工程質量管理人員中的職責與義務,強化各個崗位負責人的質量管理意識,因EPC下裝配式建筑工程的質量管理輻射到各個部門、各個崗位,不單單是專職質量管理人員的責任,因此需業主對承包人安排的各個崗位進行有效的監督,確保其在質量管理目標下履行其本身的質量管理義務,配合質量管理人員做好各項質量管控工作。
(2)監督關鍵工序與隱蔽工程質量。要求業主細致檢查關鍵工序與隱蔽工程的整體情況,確認的工程隱蔽部位具備覆蓋條件后,通知監理人在約定的期限內檢查,并附帶自檢記錄和必要的檢查資料,監理人應按時到場檢查。經監理人檢查確認質量符合隱蔽要求,并在檢查記錄上簽字后,承包人才能進行覆蓋。監理人檢查確認質量不合格的,承包人應在監理人指示的時間內修整返工后,由監理人重新檢查[4]。
(3)需業主與承包商共同組建質量管控團隊,選擇負責任、能力強、有經驗的施工人員進行現場實操,并掌控好各個階段的施工期限,避免因施工人員過度操勞引發質量隱患;在進行技術控制保障時,需緊抓預制構件裝配各個核心節點,上溯下沉以帶動整體工程質量管理技術支撐周密穩妥、扎實牢靠;業主可指派代表展開施工巡查,正確實施工程質量管理監督審查權,通過平行檢測到位、旁站檢查、現場巡查等手段來確保工程質量;此外可派員駐廠監督預制構件生產車間的具體生產情況,通過以BIM技術為基礎的質量管理平臺,結合6SIGMA、4MIE、PDCA等質量管理理念,實現施工質量管理數據信息的集成與各個施工單位的智能化協同,確保施工質量管理可視可控可及時調整,以此來保證工程施工質量[5]。
業主有權要求承包單位按照合同要求進行施工人員、質量人員等進行系統的培訓工作,提升其質量管理方面的意識、知識與技能。從以下數點加以闡述:
(1)培訓管理需針對各個部門、各個崗位,但因各個部門、各個崗位的職責與工作內容有著較大的不同,因此在執行對應的培訓管理策略時亦應當保證有所針對,在此過程中,需業主協助承包單位厘清各個崗位的培訓內容與培訓計劃,例如質量管理人員,其培訓內容主要集中在質量管理知識、技能,并需結合工程推進的質量管理需求,及時的更新質量管理培訓內容,以此來確保質量管理人員本身的綜合水平滿足工程質量管理所需;而針對項目管理人員,主要培訓內容則集中在對各項管理措施落實的把控上,提升其對工程各項管理措施的宏觀指導作用,以此來發揮其本身的質量管理價值;而針對一線施工人員,則注重培養其質量意識,規范其施工行為、端正其施工態度,避免因其施工隨意性而造成質量問題。
(2)需對各個部門、各個崗位人員的培訓結果展開考核評價,總結其各個階段的培訓效果,對其進行客觀、公平的評價,評價結果直接關聯其個人薪酬、獎勵、升遷等,并對各個崗位工作人員提出的針對提升工程質量管理效果的行為給予必要的獎勵,以此來提升其對于培訓的重視程度,并能在培訓學習方面傾注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切實提升其本身的質量管理意識,深化各個部門間的配合度,協同完成各個階段的工程質量管控目標[6]。
綜上,文章從業主角度探討了EPC模式下裝配式建筑工程質量管理體系與策略,強調了其重要性與必要性,建議給予其足夠的重視,從工程實際出發,探索如何構建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維護業主利益,保障工程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