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桄
(中國華藝廣播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3)
人工智能技術作為當下較為先進的技術,隨著其完善以及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部分領域中可直接代替人工作業。在播音主持行業中,人工智能語音技術的利用,展現出明顯使用優勢,對傳統播音員主持人產生了沖擊,但這項技術也存在一些不足,影響了該項技術應用,也為播音主持人發展提供了契機。同時播音員主持人在工作中,為保證自身優勢地位,還應明確自身在發展中的不足與優勢,并重視人工智能技術,尋求新的發展路徑,從而推動播音主持行業時代新發展。
在人工智能技術中,采用人工智能語音技術代替傳統播音主持,由于技術自身局限性,使得在實際應用中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人工智能語音模式下,采用相應技術開展播音主持工作,會拓寬智能主持與觀眾或聽眾之間的距離,但與傳統播音主持相比,在情感和社會參與意識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影響人們情感體驗,難以肩負起傳播文明和正能量作用。另一方面,播音主持人普遍掌握專業藝術理論方面基礎知識,可對藝術作品進行正確賞析,實現共情,這也是傳統播音員主持人掌握的能力,但這種能力與相應情感是人工智能語音難以掌握和表達出來的。這就導致在使用人工智能語言技術進行播音時,難以與聽眾或觀眾實現共情,不會讓人產生感動。[1]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發展,人工智能語音技術在播音主持行業中得到應用,技術使用中展現出明顯優勢,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方面,AI等技術深度融合。隨著5G時代到來,傳統媒體鏈條各個環節發生了極大變化,為媒體發展帶來了更多創造性機遇,并且由于5G技術具有速率高、清晰度高等特點,打破了受眾與電視間距離,使得移動傳媒無處不在,時空概念發生了相應變化,觀眾獲得了更好的視覺體驗。運用人工智能多媒體技術,可直接觀看到虛擬現實傳播效果,且不會產生違和感。實現了新聞可視化效果,使得傳播媒介開始進入場景化時代。近年來,隨著5G發展實現快速全方位無死角場景觀看,使得可直接帶領群眾感受現場情況,通過手機VR可獲得沉浸式感受,相比于傳統媒介形式,5G時代的播音主持行業展現的場景更加真實化,且可為人們帶來更好的視覺效果和體驗。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語音傳播具有多樣性、及時性和準確性,傳統播音員主持人受自身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等影響,難以精準掌握多門外語,而在人工智能技術下,虛擬主播可利用網絡本身優勢實現多門語言傳播,如科大訊飛虛擬主播小晴在掌握業務能力同時,可通過語音識別、技術合成,隨意切換中文、日語、英語、韓語等語言,且發音準確。并且利用人工智能寫稿機器人可在簡短一段時間內完成新聞報道,及時發現新的信息,不僅可節省審稿編輯時間,而且可以準確傳播報道內容,提升了語音傳播效率。
傳統播音主持人在播音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多樣性缺乏。人工智能主播在播音中,可模仿不同播音員語言風格,而在現實中,播音員主持人通常只能維持相對固定風格,并且每個主持人都會形成個人特點,并且這種風格和特點一旦形成難以改變,進而導致個人風格方面缺乏多樣性。二是,傳統真人播音員主持人業務素養和專業能力要求較高,尤其是新聞專業,要求零失誤。但很多專業播音員主持人存在專業素養欠佳問題,在面對鏡頭時會出現多方面問題。另外,播音主持長時間工作中,會受個人情緒、疲勞等限制,影響播音效果,進而導致節目質量降低,影響收視率。與之相比,人工智能可不懼疲勞、不受感情影響,工作幾乎可完成零失誤,播音員可有效避免失誤,與之相比,真人播音員在執行能力方面相對較差。三是,為保證新聞播出效果,需要播音主持人需要做到采、編、播于一體。而由于節目完成度因人而異,難以保證效率,而利用人工智能主播,借助信息化技術可高效完成播出內容。
在播音主持領域中,即便人工智能語音已經展現出明顯使用優勢,但人類播音員主持人依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這些優勢不僅可以保證播音行業獲得更好發展,而且可以為人們帶來更好的情感體驗,具體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人類的情感優勢。現階段,人工智能主播對人類播報方式,僅限于模仿和學習階段,通常按字讀音,難以對深層次稿件內容進行分析和解讀。與之相比,人類播音主持可在進行稿件閱讀中進行情感處理,能夠保證觀眾接受效果,引發情感共鳴。第二,人類播音主持具有良好的新聞素養。電視新聞播音形式多種多樣,但為保證播音效果,需要增強與受眾的交流,促使其從心理上形成整體感、畫面感以及鏡頭感,實現語言、體態、內心感覺三位一體,播音主持人通常需要經過多年學習和磨練才能達到相應效果,而人工智能語音受限于其自身,難以展現出人類播音員主持人此類能力。第三,不同于人工智能語音播音主持人。在進行節目播報中,要求主持人對現場具有良好把控能力,并且不可完全按照播報稿播音,同時由于需要對播報內容進行即興點評,且需要把控現場和即興點評技巧,這些都是長期學習積累,并在情感迸發下完成,通過人工智能語言難以實現。[2]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播音主持領域廣泛應用,該技術幾乎涉及到整個播音主持全部工作環節,同時逐漸誕生出了各種新型播音主持應用形式,具體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人工智能技術在播音主持領域中具有語音識別和模擬功能,通過對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能力以及大數據技術充分利用,可對部分人群語音進行精準識別,能極大程度上提升播音主持工作開展準確性,可提升工作效率,并且人工智能技術對文字通過識別和語音模擬等處理,可讓用戶隨時通過手機等媒介進行聽取新聞。同時通過語音合成技術可將消失的經典聲音再現。如2020年1月22日,中央紀錄頻道播出紀錄片《創新中國》片段,通過人工智能模擬技術進行配音,再現了動畫原配音聲音。
借助人工智能語音,可建立語音解析、精準口型驅動、動作姿態驅動、多種風格模型繪制以及表情情緒反饋等形成虛擬動態人物,直接代替人類主播。虛擬主播在播音中,由編輯人員輸入相應文字,即可快速生產同步口型、模型動作以及面部表情,如2020年2月16日,廣西電視臺人工智能主播“小晴”,通過亮相官方微信、微博,對《戰疫進行時》節目進行特別播報,流利播報最新疫情,并進行疫情防控政策解讀,科普科學防控知識普及,不僅實現了虛擬主持人開口說話、在線實時,而且多樣化的風格、多種不同類型語言使得節目形式更加豐富。同時提升了虛擬主播活躍度和價值性,使得人工智能語音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隨著各種新媒體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播音主持行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并且開始由室內走向戶外,直播成為常見主持形式,尤其是在面對戰爭戰亂等惡劣、特殊環境中。利用人工智能與移動直播相融合,即可提供“直播+短視頻”快捷播報新聞,又可提升播音主持節目生動性、趣味性。同時利用人工智能進行直播,可提升操作方便快捷性,并利于直播主持個性化展示,可增加用戶互動,引發新型傳播新聞新思路,利于開創媒體移動直播新格局。[3]
播音主持的多種職業能力中,對職業素養具有較高要求,且其能力具有排他性,使得播音主持職業群體彰顯出獨特價值。但在人工智能時代,播音主持一些工作被人工智能語音取代,使得傳統播音員面臨極大挑戰,為保證自身作用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必須重視自身素質與魅力培養,積極塑造以及充分展現職業價值。
智能語音技術在使用中,難以憑借語言使用簡潔和多變性話語,準確表達內在情感。播音員主持人則按照稿件實現有聲表達轉向個性化表達。在此基礎上,可加強對人性情感的表達與把控,提升播報內容人文情懷。此外播音主持人還可在節目中融入更多情感,提升個性化和差異化,并建立自己獨有風格品牌,利于提升觀眾認可度與接受度。
播音主持技能單一化,其工作職能會快速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只有保證自身專業知識以及專業能力多樣化,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近年來,播音主持工作在新媒體平臺中曝光率不斷增加,使得其作品在短時間內獲得一定效益,但本身價值往往低,因此,播音員主持人必須提升自身專業素質能力。一方面要具有良好職業敏感性,并且可在深度評論等方面把充分發揮職業優勢,要求可對新聞事件進行客觀評價,并且具有反思和剖析社會現實精神,且要求能夠正確引導受眾。另一方面,應加強對跨專業領域混合能力培養,播音員主持人應加快建立專業壁壘,在領域內與其他業內人士及時進行深度溝通,充分發揮執業能力。
一方面,應變能力是播音員主持人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尤其是在與受眾互動或應對突發事件時,良好的應變能力,利于播音員主持人有效處理相關事宜,可保證節目質量。另一方面,播音員主持人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獨立思考能力,尤其是在新時期多元化媒體環境下。一般而言,相比于人工智能,有溫度、有思想、有趣味性的人類主持人,才能更好地滿足受眾需求,提升受眾對新聞節目接受度和喜愛度。新聞節目的靈魂是思想,播音員主持人思想理論素養,也是其工作能力的具體體現,播音主持人員為保證節目思想內涵,不可照本宣科進行閱讀,需要將自身融入節目中,并使自身與節目內容思想實現共鳴,讓觀眾感受到其展現出來的獨特魅力及價值,利于提升節目傳播效果。溫度是提升受眾關注度的重要因素。為此,需要加強人文關懷,在節目中讓時刻保持以人為本,保證言語溫暖,不可過于理性冷靜。幽默感在新聞播報中具有重要作用,這就要求在廣播電視及網絡節目中,播音員主持人應保證自身語言幽默性,從而幫助受眾轉變心境,使其在愉悅氛圍中接受整個內容內心,實現節目互動,從而保證播音效果。[4]
傳統新聞節目重點在于新聞及時性,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嚴謹規整、字正腔圓,這也是新聞節目固定表達方式。但不同時期新聞定位和受眾需求存在差異,采用千篇一律的播音方法會影響受眾需求,難以保證播出效果。為此,在新時期新環境下,傳統播音員主持人為提升節目收視率,應對主持風格進行適當創新,將自身對新聞內容理解融入到新聞內容中,促使傳播信息與受眾需求保持一致,并采用受眾喜聞樂見的表達形式進行播報,從而提升受眾接受程度,增加受眾黏性。在此過程中,還應及時掌握受眾需求和認可的語言方式,通過總結分析進行適當調整,以此提升播音效果。
在新聞媒體中,公信力作為一種無形財產,是在長期發展和日積月累中形成的,在媒體中具有權威性、信譽性、公眾影響力等。若新聞媒體缺乏公信力,會失去生命力。因此,播音主持應不斷提升自身公信力,第一,應禁止發表虛假不實消息;第二,報道中對存在矛盾之處禁止播報,防止出現前后報道相互矛盾,違背邏輯規律以及難以自圓其說現象。
首先,相關單位應組織播音員主持人定期進行語言基本功等方面培訓,針對性對主持人語言感染能力和傳播效果進行重點培養。其次,組織播音員主持人進行全科化綜合素質教育培訓活動,以此提升其對不同領域相關知識掌握程度。再次,加強對播音員主持人政治敏感性培養,使其掌握時事政治變化,始終端正良好的政治態度,掌握輿論導向,不斷向社會傳播正能量。最后,關注對主持人綜合素養及應急能力、心理素質培養,使其可從容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從而保證節目播出效果。[5]
播音員主持人在傳統工作模式中,為快速適應新時期媒體時代變化,應重視對新媒體平臺的運用。在保證自身播音主持專業能力的同時,根據觀眾需求以及電視節目定位,對主持方式進行適當改變,提升節目吸引力。在此過程中,各種網絡平臺和App專欄均可作為播音員主持人開展工作載體,播音員主持人應重視此類自媒體平臺運用,以此不斷拉近與群眾間的距離,從而更好地掌握群眾需求,轉變自身固化思維,并借助各種新興技術平臺,提升個人主持節目效果。
始終堅守工作底線,新聞播音員主持人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著社會輿論走向,也是黨的政策向群眾宣傳的重要途徑。因此,新聞播音員主持人應加強對自身工作認識,始終堅守新聞工作底線,把握好信息表達度,始終秉承堅持初心,堅持自我原則,保持自身社會責任感以及政治素養,將最為客觀公正信息傳遞給群眾。[6]
從哲學角度而言,人會本能地對現存事物進行否定,并以此基礎進行創新,從而推動社會、行業各個人發展變化。因此,在播音主持行業中,針對人工智能語音技術,應正視其在行業中應用價值,主動接受,同時還應重視對相關技術應用。而播音主持人為繼續保證自身在行業中地位,降低人工智能語音應用對患者影響,應明確主持人和人工智能語音使用中存在的不足與優勢,研究人工智能語音技術具體應用方式,并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大背景下,從自身優勢和人工智能語音不足方面進行考慮,探尋播音主持人發展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