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 驊
(寧波廣播電視集團,浙江 寧波 315010)
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各類網絡廣播電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而出,這種畫面與聲音同步的新型直播模式很受公眾歡迎,它打破了傳統廣播以聲音為主的傳播形式,內容及形式更加生動,這勢必對傳統廣播造成不小的沖擊。而怎樣在融媒體環境下適度地進行可視化直播,使傳統廣播節目打破單一的傳播形式,獲得更好的發展,是傳統廣播行業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第一,傳統廣播的主持人、新聞記者及編輯團隊都是專業人士并且訓練有素,加之廣播節目審核嚴格,制作嚴謹、規范,內容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使得廣播節目更具可聽性和權威性。第二,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收聽廣播節目不受時間及地點限制,比收看電視節目更加方便,尤其是現階段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廣播節目的這種優勢使得受眾無論是在途中、運動中,還是在家務勞動中,都可以隨時隨地收聽節目,接收當前最新資訊。第三,相較于電視信號的復雜傳輸過程,廣播節目的編輯、制作及傳輸過程相對簡單,制作成本更低,并且時效性更強,可以使受眾在第一時間知曉天下事,正因為具有這一優勢,多數廣播電臺設置了應急廣播,可以及時傳播最新新聞。
第一,在廣播模式下,受眾只能聽到主播的聲音,表達形式相對單調,而在可視化直播過程中,受眾可以直觀地看到主持人的表情、動作以及工作場景等,節目形式更加生動。例如,在比賽或車展節目中,受眾通過主持人的講解,再結合精彩畫面,能更立體、直觀地接收現場信息,獲得視覺、聽覺的雙重享受。因此,相較于單一語言描述,可視化直播的傳播效果更好。第二,在傳統廣播節目中,受眾只能被動地收聽節目信息,而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廣播節目不斷和直播節目融合、滲透,在可視化直播中,受眾可以一邊收聽節目,一邊通過直播節目打造的平臺與節目組留言互動。針對受眾提出的問題,欄目組可以及時解答并了解受眾所想,還可以有針對性地調整節目內容,這樣不僅能提高節目的參與度,而且能使節目元素更加多樣化,收聽率更高。第三,可視化直播節目能快速統計收視數據,利用大數據技術了解受眾的喜好,知道哪個時間段收聽率高,哪個時間段收聽率低,使節目組能及時調整廣播節目播出的時間、內容及形式。第四,受技術條件的限制,傳統廣播節目的收聽范圍多集中在本地,而網絡不受該限制,覆蓋面更廣,只要有網絡的地方就可收看可視化直播節目??傊?,可視化直播節目融合了傳統廣播與直播節目的優勢,打破了傳統廣播的神秘感,是迎合受眾需求與時代發展的產物。
第一,視頻信號不穩定。在信息時代,借助網絡技術的創新,傳統廣播節目的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但受移動終端設備及數據傳輸帶寬等因素的限制,在一些遠離市區的地域,如城鄉結合部,網絡信號尚未實現全覆蓋,由此引發視頻直播不流暢、畫質不清晰等問題,受眾在收看直播節目時會出現視頻時斷時續的情況,嚴重影響受眾體驗。因此,在面臨更多的選擇時,部分受眾會放棄廣播節目而選擇其他節目形式,進而影響廣播節目的收聽率。第二,直播光照技術差。傳統的廣播直播間只需適度的亮度即可,而直播節目對直播間的要求較高,需要考慮光照對直播畫面的影響,但廣播節目轉型畢竟處在嘗試階段,直播技術有待提高,直播設備還不完善,加之欄目組成員的專業素養較低,不能熟練地使用直播設備與網絡技術,導致直接效果差強人意。[1]例如,部分廣播電臺對光影對比度、拍攝角度等掌控不好,致使直播出現主持人額頭發亮、陰陽臉或衣服質感不好等問題,不僅影響節目整體質量,而且破壞了主持人的形象。第三,主持人自身問題。隔行如隔山,傳統的廣播節目主持人在直播節目中缺少鏡頭感,還像在原來的節目中那樣念臺詞,動作較為隨意;或長時間不抬頭,與受眾缺乏互動交流;或面部表情不佳,影響受眾的觀看體驗,導致受眾對主持人的印象減分,甚至放棄節目,影響收視率。第四,節目版權被侵害。與傳統的廣播傳播方式相比,新媒體的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也更加廣泛,這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傳統廣播節目的發展,但也使得一些收聽率較高、在受眾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直播節目頻頻被其他電臺盜用或模仿,對節目版權構成了侵權,影響了廣播節目的收聽率。
正如加拿大傳播學家馬歇爾·麥克盧漢所說:“沒有一種媒介具有孤立的意義與存在,任何一種媒介只有在與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實現自己的意義與價值。”所以在融媒體環境中,面對新媒體技術的沖擊,傳統廣播節目在改革中必須因地制宜,遵循傳播規律與節目制作要求,在直播可視化探索中堅持適度原則,而不能全盤采用直播節目的制作模式。
對受眾來說,雜志、報紙等平面媒體更側重于利用文字表達思想情感,電視節目尤其是連續劇更側重于直觀呈現人物的喜怒哀樂,而廣播是利用傳統媒介的形式把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它的最大優勢就是能給受眾以想象的空間。相較于電視節目的聲畫兼具,傳統的廣播節目是把情緒、思想等信息以聲音形式傳遞給受眾,受眾根據主播的聲音對播放內容進行自我聯想,并在收聽廣播的過程中想象現場畫面??梢哉f,帶給受眾無限的想象力正是廣播的獨特魅力,這一點在故事類欄目中表現得尤為突出。[2]例如,成都交通廣播的午夜末班車欄目,在零點檔播出各種懸疑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吸引的哥、學生或失眠的受眾收聽,通過主播聲情并茂的演播,受眾就會在頭腦中自我構建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這也正是廣播節目的魅力之所在,若用電視節目的形式演繹懸疑故事,就會是另一種場景了。所以,在融媒體環境中,傳統廣播可以適當嘗試直播這種新型傳播形式,但不是所有節目都可以直播,而應有選擇性,如對聯歡會、展覽會等類型的節目內容就可以開通可視化直播。
相較于電視等視聽兼具的媒介形式,傳統廣播節目更有深度,能通過“話中有話”的方式呈現故事背后所蘊含的深層次含義,達到引人深思的效果,電視、新媒體等媒介形式則不具備這種功能。由于傳統廣播只采取聲音這種單一的傳播方式,更有利于受眾把注意力集中在對信息的收聽與理解上,所以人們對新聞事件的看法、態度以及看問題的角度等信息更適宜在廣播中體現出來。而在融媒體環境中,受眾一般是被動接受視頻信息,往往來不及思考鏡頭就切換到了另一個畫面,長期接受這種信息,甚至會出現理解能力下降的問題。廣播可以看作有聲讀物,可以利用自身優勢,打造受眾喜聞樂見的欄目,制作出受眾喜歡的節目,基于輿論關注點,傳播正能量,弘揚時代主旋律,并適當運用直播形式,做新時期的智慧傳播平臺。
傳統的廣播節目融合了欄目組的集體智慧,是欄目組全體成員群策群力的結果,尤其是新聞欄目是三審制度的產物,更具輿論導向性、權威性和針對性。但在融媒體環境下,各種直播App大量涌現,這些App門檻較低,一部手機加一個直播賬號即可開播,缺乏行業規則的約束,或不重視行業規則,容易打擦邊球,導致視頻直播涉黃賭毒的事件時有發生,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同樣的道理,若傳統的廣播節目不遵守行業規范,不構建完善的欄目制作及直播播出制度,也會在工作中陷入被動局面。[3]例如,在法治節目的案情回放環節,一般會對兇殺現場畫面做馬賽克處理,既要在視覺上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又要淡化兇殺現場的恐怖氣氛。在這一點上,成都廣播電視臺的《998法治大講堂》欄目就做得很好,它以簡筆畫的形式進行案情回放,受眾觀看體驗更好。另外,大多數廣播節目是提前錄播的,若每天24小時都有攝像機對著直播臺,必然出現大量的空鏡頭,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也就是說,廣播節目開通直播,要選擇適宜直播的欄目。例如,對于脫口秀、教育、旅游、法治及房產等互動性強的民生類欄目可以以直播的形式播出,而時政新聞、文學鑒賞等容易引起受眾深思的欄目更適宜用傳統廣播的形式呈現,以提高受眾收聽的專注度。
在融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傳播形式更加豐富,人們面臨著更多的選擇,所以廣播節目嘗試直播可視化是時代的必然選擇。相較于傳統的廣播形式,直播形式使人的眼耳同時動起來,不僅擴充了節目內容,也使受眾得以看到生動形象的圖像,還可以與主播在留言區交流互動,大大增強節目的娛樂性,進而更好地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取得良好的視聽效果。[4]因此,廣播電臺要精心選擇和設計節目內容,盡可能突出欄目的個性化??梢愿鶕煌挲g段受眾的特點,從受眾關心的話題入手,打造生動形象的節目內容,拉近和受眾之間的距離。例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2016年兩會期間推出了特別節目《直通北上廣》,節目圍繞北京、上海及廣州這三個全國最有影響力的一線城市的熱點民生話題,聚焦公眾關心的民生問題,尋求破解之道,在年輕受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同時,中國之聲欄目組首次嘗試在會場設置360度旋轉式攝像頭,這種可視化的直播形式使受眾宛如置身會場,比傳統電視直播更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一下就拉近了與受眾之間的距離,這也為各地廣播電臺嘗試直播可視化提供了操作模板。再如,成都廣播電臺于2017年制作的《蓉城金秋》欄目,主要面向老干部、老工人等退休人員,其利用微信公眾號開通直播,并走進廣場舞比賽現場或老年大學,一展老年人風采,深受老年受眾的歡迎。應注意的是,在采用可視化直播形式時,要充分考慮老年受眾的特點,了解他們的訴求,使他們也能參與到新媒體傳播中來,為此,在精心選擇內容的同時,要充分考慮老年人的作息規律,合理設置直播時間與直播頻率。另外,廣播節目嘗試可視化直播形式,必須確保制作的節目內容真實,且傳播要及時,以突出節目的權威性與時效性。
信號傳播的穩定性直接影響著節目的直播質量,所以廣播電臺在嘗試可視化直播時,應首先改進視頻播放技術,并提高網速,以滿足直播需求。當前,隨著5G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的傳播速度不斷提升,但不同的網絡信號共處于同一空間,也會互相干擾,導致廣播視頻信號受到影響,造成信號不穩定,所以廣播電臺要與電信等部門積極溝通,增加網絡帶寬,提高網絡速度,并盡量爭取專線傳輸,以確保節目信號流暢。[5]同時,應改進直播間配置,如直播間大屏幕要選擇LED大屏,確保拍攝中不出現頻閃現象;為確保主持人上鏡效果,應為直播間加裝LED柔光燈,最好是選擇能調節照射角度、高度的便攜式燈具,以改善直播效果。另外,主持人要積極轉型,加強學習與培訓,并注意改進自身形象,選擇合適的妝容與服裝,培養自己的鏡頭感,將聲音優勢擴展到畫面,打造廣播品牌,爭做電臺的流量擔當。
第一,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新媒體行業的興起,公眾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廣泛,但也導致信息內容魚龍混雜,其中不可避免地充斥著一些暴力、色情等低俗內容,因此,為了給受眾提供健康的信息環境,應采取一定的技術措施屏蔽不良信息,以此凈化網絡空間,營造干凈、積極向上的信息傳播環境。第二,廣電等政府職能部門要盡快建立健全凈化熒屏聲頻的法制機制,從立法層面營造綠色的網絡環境。第三,針對版權侵權問題,要建立虛擬財產保護制度,加大對音視頻及文字版權的保護力度,對未經許可擅自傳播廣播節目的侵權者要堅決給予懲處。第四,廣播電臺要加強廣播環境管理,建立多級嚴控的管理體系,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并建立失職追責機制,加強網絡自查及清理機制建設。
在融媒體環境下,為了使廣播節目更好地發展下去,嘗試可視化直播是一條可行的途徑,要想真正發揮可視化直播的優勢,還應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要創新直播內容,確保直播內容豐富、生動、形象,這就對廣播電臺的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提高全體員工的專業素養,創作出受眾喜歡的節目,廣播電臺要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或講座活動,全面提高從業人員的業務素養,激發其創新思維,并根據受眾喜好,創新直播模式,樹立品牌優勢,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彌補傳統廣播節目的不足,實現傳播廣播與新媒體更好地融合。[6]第二,廣播電臺要建立評先樹優制度,定期不或不定期地評選優秀主持人、優秀欄目及優秀網絡直播等,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充分調動電臺主持人、編輯及記者等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激發其創作熱情。第三,改革直播形式,增加節目創意,為受眾提供優質節目內容,充分吸引受眾目光,塑造良好的直播品牌形象。例如,交通出行是公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為了更好地服務公眾出行,廣播電臺可以與交管局聯合,將道路交通的視頻監控信號實時傳輸到廣播直播間,由主播及時把道路擁堵畫面以視頻直播的形式播出。同時,廣播電臺還可以開設微信公眾號,并吸引公眾訂閱,公眾可以在公眾號上查詢交通出行信息,并根據情況合理規劃交通出行線路,從而有效提高受眾對電臺的忠誠度。
總之,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廣播節目向可視化直播方向發展是媒體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廣播節目在嘗試可視化直播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適度原則,通過兩者的融合,取長補短,并根據節目內容創新直播內容及形式,提高節目收聽率,根據自身優勢尋求合適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