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名譽理事長、教授 黃浩明
從近十年的實踐探索看,我國社會組織走出去的專業化程度在不斷提升,主要體現在社會組織走出去的意愿及價值觀、戰略頂層設計、海外公益項目、海外工作機構、專業人才隊伍和資金穩定供給等6 個方面。在此,以中國扶貧基金會、愛德基金會、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云南省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和北京市朝陽區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5 家規模不同、有著各自獨特優勢的社會組織的國際實踐為例進行簡單分析。他們的國際化運作和專業化程度是中國社會組織走出去的典型和榜樣。
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助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扶貧基金會是中國社會組織走出去的引領者,秉承“大愛無疆、民心相通”的理念,圍繞消除貧困、零饑餓、健康福祉、優質教育、清潔飲水和體面工作等六項聯合國2030 可持續發展目標,遵循尊重當地、需求導向和可持續等項目實施原則,2004 年至2021 年投入公益慈善資金3.07億元人民幣,在緬甸、尼泊爾和埃塞俄比亞等三國注冊成立辦公室,擁有全職人員35 名。目前,已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執行團隊,公益慈善項目惠及25 個國家和地區,受益人口165 萬人次。
圍繞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確保民心相通實踐到位。愛德基金會是中國社會組織走出去具有國際合作渠道的先行者,堅持“民心相通和國際人道主義精神”理念,先后在香港、埃塞俄比亞、瑞士、肯尼亞設立辦公室,2014 年獲得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特別咨商地位,2020 年加入國際志愿機構聯合會等國際組織,有多元化國際化員工隊伍30多人。圍繞聯合國2030 可持續發展目標,開展了志愿服務、災害救援、社區發展、新冠疫情防控等項目,2009 年至2012 年底,投入資金近億元人民幣,公益慈善項目遍及20 多個國家和地區,受益人口達上百萬人。
利用國際人道主義網絡,促進一帶一路建設落地。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充分利用紅十字會的國際網絡開展國際人道援助工作,先后參與海地地震、菲律賓海燕臺風、尼泊爾地震、新冠疫情等大型災害救援。2017 年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倡議,設立絲路博愛基金,已在亞洲、非洲等26 個國家開展援助項目。2017 年以來,中國紅十字援外醫療隊8 次前往阿富汗、蒙古國開展先心病患兒篩查救治工作,將309 名患兒轉運來華接受免費治療,并為310名蒙古國白內障患者提供免費治療。2006 年至2022 年4月底,累計投入援助資金近3 億元人民幣。
發揮邊疆社會組織優勢,推動民間外交走向基層。云南省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是中國地方社會組織走出去的前行者,該促進會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助力推動“民間外交”“民心相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項目遵循尊重當地、立足需求、依托當地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2017 年設立緬甸代表處,2014 年至2021 年投入公益慈善資金910 萬元人民幣,主要在緬甸、老撾、巴基斯坦等國家實施項目。
利用專業技術之優勢,推動環境民間交流與合作。北京市朝陽區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致力于利用市場機制和政策建議解決環境問題,2005 年至今在15 個國家開展47個項目。搭建了“東亞―東南亞社區保護網絡”和“非洲公民社會組織生物多樣性聯盟”兩個平臺,建立了與當地政府、研究機構和社會組織的溝通交流以及互信關系。在斯里蘭卡和老撾分別建立過辦公室,目前正在泰國籌措建立東南亞區域辦公室。現有正式員工20 名,2017 年至2022 年4 月,投入公益慈善資金約1.25 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