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海波朱燁
本文通過對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九大方面闡述了新時代的基本特征,分析了新時代給中國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得出了新時代下新海關所面臨的新形式,科學認識了新時代下的新海關工作。
201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明確“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九大特征,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九大方面,全面闡述了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九大趨勢性變化。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必須采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后,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于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并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征。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余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癥下藥,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這些趨勢性變化說明,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1.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
有人擔心,中國經濟增速會不會進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過坎?風險確實有,但沒有那么可怕。中國經濟的強韌性是防范風險的最有力支撐。我們創新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目前確定的戰略和所擁有的政策儲備,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我們正在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這有利于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中國經濟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
2.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
2014年前三個季度,中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超過了投資。服務業增加值占比46.7%,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速分別為12.3%和11.1%,明顯高于工業平均增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6%。這些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質量更好、結構更優。
3.中國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
簡言之,就是要放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比如,我們改革了企業登記制度,前3個季度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920萬戶,新增企業數量較去年增長了60%以上。
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模式趨向“換擋”,結構調整優化面臨陣痛”,海關工作也必然隨之發生著歷史性的變化。我們必須深入研究新時代下對海關工作的新要求,增強做好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在認識新時代、適應新時代、引領新時代上贏得先機和主動。
1.政府職能轉變的新形勢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轉變職能、簡政放權、加快法治政府建設。其根本目標是政府管理不越位、不錯位、不缺位,挖掘市場潛力,激發社會活力,釋放制度紅利,增強經濟的內生動力。牽一發而動全身,海關職能轉變也面臨著新的考驗,工作重點轉變到如何創造良好外貿發展環境、為企業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和更好發揮海關行政監管作用上來。
2.貿易便利化的新形勢
貿易便利化是指國際貿易程序的簡化和協調,也就是國際貨物從賣方流動到買方并向另一方支付所需要的程序及相關信息流動的簡化和標準化。在我國的進出口貿易過程中,海關具有對進出口商品檢驗、進出口商品安全質量許可、食品衛生監督檢驗、動植物檢疫等職能。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國際貿易進一步發展,貿易方式日趨多樣,便利化程度不斷提高,出現了總部經濟、會展經濟、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多種形式。
3.質量安全的新形勢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三個轉變”;李克強總理在首屆中國質量(北京)大會上也明確指出,要大力實施質量強國戰略,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推向“質量時代”。質量已經成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目標和內生動力。當前,檢驗檢疫面臨的質量安全形式愈發嚴峻:一是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從2005年孔雀石綠事件開始,十年間,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蘇丹紅紅心鴨蛋、三聚氰胺奶粉……先后曝光,給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安全造成極大傷害,更使群眾對食品安全信心蒙上了一層陰影。二是產品質量期待越來越高,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產品質量特別是對日用消費品質量安全的期待變高。三是國門生物安全形勢不容樂觀,2014年全國口岸共計截獲各類有害生物4778種59.6萬批次,同比分別增長5.2%和24.1%。
4.信息化智能化快速發展的新形勢
檢驗檢疫信息化智能化的發展已使我們徹底擺脫了手工處理業務的方式,極大提高了監管能力和工作效率。但是,檢驗檢疫部門的信息化智能化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一是主干系統陳舊,檢驗檢疫部門目前使用的綜合業務系統(CIQ2000系統)是2000年左右研發成功并投入使用,是出入境商品檢驗、出入境動植物檢疫和出入境衛生檢疫“三檢合一”之后研發的第一個綜合信息系統,一個沿用了13年的信息系統,雖幾經優化升級,但并沒有實質性的改造,難以跟上瞬息萬變的對外貿易形勢的步伐。二是業務系統建設缺乏統一規劃,為了更好地適應進出口貿易形勢的變化和貫徹落實國家關于促進外貿發展的各項政策,檢驗檢疫部門不斷針對工作流程中的重點與難點研發相適應的業務系統,各業務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彌補了檢驗檢疫綜合業務系統(CIQ2000系統)的不足,但由于缺少統一的規劃和規范的指導,其在建設及應用的過程中也存在兼容、適用等問題。三是標準化建設無法形成合力,由于信息化建設缺乏明確的、統一的標準,各部門開展信息化建設時只要求系統滿足短期應用,極少考慮與其他系統的兼容和交互,使得系統架構五花八門,數據接口無法統一,信息難以共享。
5.外貿新業態不斷涌現的新形勢
基于市場需求涌現出了以跨境電子商務、全球維修和保稅展示展銷為代表的外貿新業態。所謂外貿新業態,是指基于互聯網和IT技術,通過市場化的現代供應鏈平臺和BPO(業務流程外包)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簡稱新業態平臺),將商品制造與流通服務分離,由新業態平臺集中處理流通服務過程。一是跨境電子商務。2014年,全國跨境電子商務服務試點進口共驗放包裹411萬件,金額已達10.1億元,在傳統進出口邁入“嚴冬”之際,跨境電子商務日漸成為國際貿易的新手段和新方式。跨境電子商務給中國消費者帶來了便利與實惠,也給檢驗檢疫工作帶來了挑戰。二是全球維修業。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變化發展以及我國頒布和實施的《循環經濟促進法》,全球維修產業正在逐步興起。對全球維修產品的監管機制在入境檢驗、產品再制造等環節還存在著許多空白領域或監管盲區,如何創新檢驗監管模式,便利跨國企業將維修業務落戶中國,如何完善檢驗檢疫措施,填補新興產業的監管盲區,需要檢驗檢疫部門深入思考三是保稅展示展銷。保稅商品展示展銷,不僅可以充分發揮保稅港區倉儲物流、分撥配送等功能優勢,有效拓展服務貿易,還可減少流通中間環節的消耗,通過匯總納稅減輕資金占用,擴大利潤空間。但是,各試點地方對保稅模式政策的解讀各不相同,檢驗檢疫部門如何對新興的貿易發展重點項目保稅展示展銷業務進行強有力的監管是橫亙在新常態下檢驗檢疫的一大挑戰。C
引用出處
[1]王慧敏,2021:《完善我國跨境電商海關監管的對策研究》,《商業經濟》2021年4期
[2]薛曉星,2011:《論海關工作方針的傳承與發展》,《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011年3期
[3]于廣洲,2012:《在新起點上努力開創海關工作新局面》,《中國食品》201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