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巖巖
隨著智能信息技術與現代金融業的深度融合,智慧金融應運而生。以最新科技支撐的智慧金融將在更大程度、更高層次上提升金融機構的運作和服務效率。同時顯著改進客戶金融體驗。有觀點認為,智慧金融將成為未來金融業創新和轉型的重要發展趨勢,也是提升金融業整體效率的必由之路。本文首先對智慧金融予以概述,其次分析了智慧金融的產業鏈、工作流程以及重要性,最后針對當前智慧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建議。
1.智慧金融的概念
智慧金融是“智慧+”的重要組成部分,智慧金融并不是智慧與金融二者簡單的疊加,而是在互聯網時代,金融業發展到一個更加高級的階段,智慧金融使金融體系和商業模式的運行發生重大變革。我們將智慧金融定義為人工智能技術與金融服務和產品的動態融合,即通過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改善客戶體驗、提高服務效率的一種更強大的新型金融業態。智慧金融的參與者不僅包括為金融機構提供人工智能技術服務的公司,也包括傳統金融機構、新興金融業態以及金融業不可或缺的監管機構等,這些參與者將致力于共同構建智慧金融生態圈。
2.智慧金融與金融科技的關系
金融發展與科技是密切相關的,總體來看,科技驅動金融經歷了四個階段,金融信息化→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智慧金融。從技術角度,金融科技為智慧金融提供技術支撐,一是基礎計算與存儲的能力,二是邏輯的算法,三是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一些應用,最后就是通過大數據技術整合處理和利用數據,這也是現今應用非常廣的一個概念。從業務層面,金融科技的應用滲透到金融業務的每個角落,分為產品類和服務類。產品類如工商銀行的融智e信、智慧銀行生態系統ECOS、小微e貸、融e行、融e聯等;農業銀行的農銀e貸、智能化風控平臺、案防監測預警平臺、智能反欺詐平臺、智能反洗錢平臺、零售智慧營銷平臺等;服務類主要是智能營銷、智能風控、智能投顧、智能理賠和智能監管等,科技是改變金融的一個很重要的變量,科技公司與傳統金融機構的合作,才是未來制勝的關鍵。
我國智慧金融產業鏈主要包括三個層次:基礎服務層、通用技術層以及場景應用層。智慧金融產業鏈的基礎服務層主要是AI芯片服務和基礎云服務。智慧金融產業鏈的通用技術層主要是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NLP技術和網絡技術。智慧金融產業鏈的場景應用層主要包括智慧銀行、智能網點、智能審批、智能投顧、智能客服、智能風控、智能支付、智能理財、智能保險、智能巡檢、智能監控和智能監管。
不難發現智慧金融的工作流程和人體的工作原理很相似。如果把智慧金融體系類比做人體,那么它也有大腦、神經系統和各種器官。它可以感覺到用戶和環境的任何變化,并反饋給神經系統;它也有大腦,可以存儲和記憶海量數據,并通過計算進行分析,提出精準的決策,指揮其他器官的協調動作;它也有手腳,可以按照指令為用戶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1.極大地提高了金融機構的效率,降低了金融服務成本
智慧金融的發展徹底改變了傳統金融的服務主體、內容、方式和組織形式,極大地提高了金融機構的效率,降低了金融服務成本,讓消費者成為中心,有效推進普惠金融的發展,為普惠金融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例如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正在逐步替代各行各業的一些工種,我們以銀行業為例,近年來,國內多家銀行紛紛試水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應用已貫穿于龐大的銀行業業務體系中,覆蓋公司業務與零售業務,從產品開發、營銷與銷售、風險管控與審核、到客戶管理與服務的完整流程。用科技替代或是協助人力去完成工作,毫無疑問讓金融機構的運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此外,人工智能的使用也使得銀行開始逐步裁員,節約了金融機構的運行與管理成本。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BCG)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聯合發布的《取代還是解放:人工智能對金融業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稱,到2027年中國銀行業約22%的工作崗位將受到人工智能帶來的顛覆性影響。
2.助力宏觀經濟,促進金融體制改革
智慧金融的運用使得我們擁有最真實、最全面的數據庫,這些數據既包括宏觀層面也涵蓋微觀層面,篩選出我們需要的數據,對全國351個城市的金融發展水平進行研究,直觀展現出中國智慧金融地域發展情況,華東地區的智慧金融發展水平是最高的,其次是華南、華北,而華中和西南等內陸則要遜之.我們再對數據進行回歸模型的測算,可以觀測到北上廣深構成智慧金融一線城市,成都、東莞等16市形成第二梯隊,溫州和南昌分別帶領18市和68市構成智慧金融三線和四線城市。這些研究結論可以有效的幫助政府摸清區域內智慧金融的發展程度,為各省市的發展規劃提供建議。也方便國家健全監管和預警體系,推出更靈活科學的調控措施,使得金融政策的有效性越強,傳導的效率更高。
3.智慧金融為生活注入新動能
以科技的力量造福大眾,以金融的智慧回饋社會,不斷推動智慧金融在民生服務、智慧政務、公共事業、醫療教育、文化娛樂、衣食住行等場景中的應用,為百姓生活帶來全新的體驗和感受。
“智慧校園”使得師生可刷臉支付就餐,助力校方人員管理和資金清算。“智慧醫療”的應用完成了“線下+線上”就醫全流程的有機統一,滿足各級醫療機構建設移動智慧醫院的現實需求,為患者提供在線建檔、預約掛號、診間支付、候診提醒、報告查詢等服務,可有效解決患者就醫難問題,提升患者就醫效率和服務體驗,助力解決百姓看病難問題。“智能審批”使銀行等金融機構創新運用大數據、云計算、AI等數字普惠金融技術服務小微企業,將部分業務陣地轉移到線上,突破了傳統線下抵押貸款審批周期長、效率低等問題,更好地契合了小微企業融資需求。“智慧黨建”推出的電子繳費平臺使得交黨費收黨費輕松了許多,能有效促進黨組織機構信息化建設,提升黨組織的機構管理效率,通過分層設置操作員,實現分層級核對繳費明細,高效、方便、快捷地對本級和下級機構繳費情況進行管理。“智慧出行”運用現代互聯網科技,搭建無感出行智慧服務平臺,推動智慧城市市場景建設,讓廣大車主在日常停車、通行等高頻應用場景中得到更便捷的服務。“智慧社區”通過互聯網平臺,力求搭建起社區物管、業主及周邊商戶一體化的金融生態圈,以促進物業公司、業主、商戶、銀行的多邊互動和關系往來,使得社區管理和綜合治理有很大的提升,社區居民反響也很好。
1.智慧金融建設經驗不足,各主體建設統一難度高
智慧金融的概念雖然在我國由來已久,但縱觀我國的金融行業,我國大多是銀行、保險等金融企業與科技公司合作布局智慧金融業務,尚未有具有標桿性智慧金融機構可以借鑒,智慧金融參與企業也多處在市場探索和試驗階段,總體來看商業銀行缺乏向智慧金融轉型的歷史經驗。此外,我國智慧金融發展的各主體在分析平臺架構、數據標準統一及方法模型通用的構建上,存在不統一的問題,不利于形成整個金融領域全方面、全場景的智慧化發展。
2.智慧金融建設人才匱乏
智慧金融建設時期,企業更需要復合型人才,既要熟悉前沿信息技術又要掌握經濟金融知識,雖然我們國家對智慧金融的發展十分重視,但由于目前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性不強,新型人才培養周期也較長,結果就是難以滿足當前智慧金融快速發展所需的人才規模。
3.數據維度多元及質量難以把控問題
智慧金融發展的重要基礎元素是數據,智慧金融的應用拓展了用戶的交易渠道,使用戶的交易數據分布在多個應用場景,這一發展在給客戶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增加了數據的收集成本。如果不能夠全面的收集金融用戶的交易數據信息,就不能形成對用戶的完整畫像,最終會導致金融機構無法精準地對客戶進行評估并推薦其心儀的產品,進而影響客戶體驗。
1.營造良好智慧金融發展環境
智慧金融的本質仍然是金融,且其爆發的風險更具隱蔽性,因此要完善智慧金融的政策監管,進一步做好金融發展規劃,改善金融生態,為智慧金融提供良好的發展機遇,也為金融機構在發展中樹立標尺,其次要出臺相關政策予以扶持,促進金融機構技術與業務的充分融合,加快金融產業智能化升級。
2.積極開展合作研發與人才儲備
高校是培養金融信息人才的主渠道,人才的培養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根據智慧金融對人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改革完善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方法。積極探索自主學習+教師輔導、項目驅動、導師制、研究型課程、金融行業新技術講座、校企合作培養等教學方法和模式。還可以建設金融信息服務外包實驗室,模仿智慧金融運行環境,設置特色主題試驗,提供金融市場交易系統、風險管理系統和清算結算系統管理實訓環境,最終讓他們既掌握現代金融知識和管理方法,也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和系統科學知識。
3.多主體參與并提升數據質量
對金融機構來說,擁有豐富的客戶數據、交易數據以及外部數據就是擁有重要的資產和核心競爭力。面對銀行業等金融機構數據準確性和完整性欠缺,時效性和適應性不足等數據質量問題,應結合科技技術手段,建立數據質量管理系統,對數據質量進行評價,從數據一致性、唯一性、完整性等幾個角度對數據進行分析。要重視對數據質量的監管,既要機構自身自查自評,又要外部監管檢查,內外雙向驅動,促進銀行等金融機構不斷提升監管數據質量,增強數據的可用度。
毫無疑問智慧金融將產生巨大的惠民效應、產業效應、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并給社會治理和人民生活帶來巨大改變。可以說智慧金融是現代產業的基石和社會發展的核心,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和社會治理的傳導力,智能社會必須具備智慧金融。金融機構等市場主體應順應形勢,主動擁抱技術革命,積極對傳統金融業務進行智能化改造,以實現金融產品、風控、獲客、服務的智慧化。最終構建出開放、合作、共贏的智慧金融生態圈。C
引用出處
[1]疫情下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企業的融合大勢[J].馬近朱.中國信用卡.2020(07)
[2]物聯網技術下的智慧金融創新研究[J].芮琳琳.時代金融.2021(08)
[3]淺析金融科技賦予金融業未來發展的機遇與前景[J].田根源.山西農經.2019(09)
[4]金融智能化發展:動因、挑戰與對策[J].喬海曙,王鵬,謝姍珊.南方金融.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