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艷
(包頭廣播電視臺,內蒙古 包頭 014030)
地方傳統媒體正處于存亡的關鍵時期,如果不能在變化中做出正確調整,那么其可能被其他媒體取代。在融媒體背景下,傳統的媒體創作理念與現代的媒體創作理念正在融合,新的創作技術與模式成為媒體行業發展的主要優勢。地方傳統媒體的缺陷在于用戶量少,所創作的內容十分有限,所以在吸引觀眾和留住觀眾方面劣勢較大,但是地方傳統媒體的優勢在于長時間積累了一定的用戶,發揮出這些用戶的優勢,也是其立足的重要切入點。
融媒體的發展改變了媒體發展格局,使得媒體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在媒體發展背景下,逐漸形成了固定的發展體系與發展特點,這些特點是引導媒體繼續變革的關鍵要素,對地方傳統媒體而言,把握好發展要點能夠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特別是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有助于其進行新的變革,進而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各種阻力,確保其發展深入。[1]
雖然當前媒體格局呈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但是隨著發展進程推進,媒體必然出現集中化發展格局,各種創作理念與創作方法將會形成特定的模式,因此媒體領域整體的變革也將會圍繞著集中化特點進行。例如,在視頻創作上以短、小、精的視頻為主,這是當前用戶群體最喜歡的媒體內容,所以很多媒體業也在致力于構建短視頻創作模式。地方傳統媒體也應該發揮出短視頻的優勢,集中發力、重點創作,以此來吸引用戶注意力,這樣能夠為其吸引更多用戶群體。此外,由于技術發展遇到了一些瓶頸,所以在打破技術瓶頸之前媒體行業的發展將會出現短暫的停滯,而此時是媒體間內容競爭的重要節點,地方傳統媒體要把握好這一時機。
在新的發展時期,網絡媒體中信息的真實性受到了質疑,越來越多的信息充斥在網絡空間內,使得人們對這些信息的認識變得更加復雜,所以地方傳統媒體要確保信息的真實性,絕不能跟風走、隨大溜,在獲取信息的第一時間內要驗證信息的準確度,在保障信息準確度的基礎上進行發布。由于媒體環境變得越來越復雜,信息的真實性受到影響,所以公眾對媒體的信任度也會降低,地方傳統媒體如果能夠長久保障信息來源的準確度,則可以收獲更多用戶群體的認可,這對自身發展會起到積極的作用。[2]
由于網絡技術不斷突破傳輸限制,所以網絡傳播的速度也在不斷提升,在這樣的環境下,媒體發展也更為快速。信息在網絡中的傳播不斷提速,人們獲得信息的時間越來越短,而保障網絡信息的時效性至關重要。地方傳統媒體要在發生新聞事件的第一時間內進行驗證與報道,確保公眾能夠在第一時間準確了解信息內容。信息傳播發生更多變化,時效性增強,必然帶來更多新的發展,這對地方傳統媒體既是一種調整也是一種促進,在這樣的背景下不斷尋求變革有其必要性,這也是地方傳統媒體在改革中需要及時做出調整的。
媒體領域的變化十分快速,在這種變化背景下,很多地方傳統媒體并未做好充足的準備,在倉促應對變化的背景下,地方傳統媒體明顯力不從心。從地方傳統媒體發展整體情況來看,媒體融合帶來的機遇要大于挑戰,對地方傳統媒體而言,改變發展理念、調整創作模式是其發展變革的重要切入點,想要確保自身在發展變革中穩步前行,需要穩扎穩打做好每一項改革工作。[3]
地方傳統媒體的任務是講好地方故事,將當地發生的奇聞軼事講給觀眾,讓地區觀眾對身邊的事情有更多的了解。地方傳統媒體主要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等形式傳遞信息,在以往的媒體環境下,這些方式也是觀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隨著網絡信息的鋪天蓋地和越來越多的移動用戶數量增加,人們對傳統媒體的依賴性越來越低。這種影響對地方傳統媒體而言無疑是致命的,因為無論是電視、廣播,還是報紙、雜志等都受到極大的限制,例如人們想要看電視,需要有電視機,想要看報紙需要到報亭買,從人們產生需求到獲得需求,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但是通過移動端設備能夠消除時間和精力損耗,用戶更愿意使用移動端設備。所以地方傳統媒體的用戶數量呈現斷崖式下跌,用戶數量越來越少。
地方傳統媒體在創作內容選材上受到的局限性非常大,地方傳統媒體在定位自身業務時對自身創作提出了明確要求,主要以講地方故事為主。但是在網絡時代,人們能夠走出生活空間限制,認識外面更為寬廣的世界。在網絡上可以瀏覽省外新聞,可以觀看國外節目,人們的生活、認知得到了拓展,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對身邊的故事不再像以往一樣著迷,而是越來越傾向于外面的世界。但是地方傳統媒體依然將地方故事作為創作的核心,將講地方故事作為主要的發展內容,這必然無法獲取更多用戶的青睞。此外,雖然一些地方傳統媒體在選材上做出了變革,但是變革的效果十分有限,一些地方傳統媒體僅僅是做嘗試性的變化,未能從根本上思考問題的發展,因此在改革創新上后續發力不足,導致其自身在轉型過程變得更加困難。
隨著融媒體發展,很多地方傳統媒體都在積極的轉型,在這期間涌現出了一大批優質的地方媒體,這些媒體憑借著別具一格的創作理念與創作形式收獲了大量觀眾和粉絲。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其他地方傳統媒體也開始效仿這些媒體,因此媒體創作抄襲現象也越來越嚴重,地方傳統媒體一時間出現了大同小異的發展局面。隨著媒體領域的不斷發展,這些抄襲的媒體后坐力也明顯不足,一旦觀眾對其節目內容產生厭倦感,而自身又無法再創作出新穎的高質量內容,那么很快會被市場所淘汰,一些實際案例也證明了這一觀點。如曾經在2015年被韓國媒體報道的中國東方衛視《極限挑戰》完全復制韓國MBC電視臺綜藝節目《無限挑戰》并圖文并茂列舉細節佐證;曾經抄襲遼寧衛視《周末王剛故事》的媒體如今自身發展又變成了什么樣子?從總體上看,媒體行業發展出現抄襲現象并不驚奇,為了吸引眼球、加大引流,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很多地方傳統媒體的改革創新實際上就是以抄襲他人作品開始的,但是缺乏創意的全盤復制,必將被業界所淘汰,所以創新是傳媒業發展的必然之路。[4]
從新媒體的創作形式來看,觀眾更喜歡短而精的視頻,這也是新媒體的創作優勢。傳統媒體的節目時長通常在20分鐘左右,新媒體視頻時長通常在20秒之內,由于人們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個人時間越來越少,對時間較長的節目喜愛程度逐步降低,于是更傾向短時長的節目,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媒體的優勢逐漸喪失。實際上,從節目創作理念和創作形式上,地方傳統媒體的缺陷早已凸顯出來,節目內容多年變化不大、中規中矩,節目形式過于老套,觀眾已經產生了視覺疲乏,所以對地方傳統媒體的認可度在不斷下降。很多地方傳統媒體并未意識到這種發展情況帶來的不良后果,所以自身發展變革的步子不大、創新不夠,有的地方甚至自我屏蔽,積極性不高,在多種影響因素共同作用下,地方傳統媒體的缺陷越加凸顯,發展動能著實不足。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帶給媒體領域的機遇遠遠高于挑戰,融媒體的出現打通了信息傳播的壁壘,使得全世界的人們都能夠通過網絡進行交流,這對文化融合起到了促進作用。對地方傳統媒體而言,融媒體也打通了地方媒體創作內容的限制,地方傳統媒體不必局限于地方故事,能夠將創作的空間拓展到無限遠的地方,為人們提供更多的精彩內容,這應該成為地方傳統媒體發展變革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地方傳統媒體發展應該從創作理念上尋求變革,新穎的創作理念是吸引觀眾的重要基礎,在融媒體環境下,創作理念的創新有助于其獲得更多流量。例如,地方傳統媒體可以建立以地方故事為中心,以其他故事為輻射的創作思路,在講好地方故事的同時將其他地方的風土人情介紹給觀眾,滿足觀眾的新奇感。在創作理念上要吸收新媒體的理念,盡量以內容豐富的、精致的故事為主,盡量避免出現長篇大論的枯燥內容,尤其將長篇故事事無巨細地講解,這樣不僅會降低觀眾的收看熱情,而且對自身發展和作品創新也起不到積極的作用。此外,地方傳統媒體要學習融媒體創作的新理念,特別是獲取流量的方式,在此基礎上完善創作形式,這樣才能夠推動自身創作理念的改革,進而實現創新發展。
創作形式的創新十分重要,傳統的創作形式效率低、效果差,所以地方傳統媒體要學習新的創作形式,以提升節目的質量。例如,在獲取節目資源時要利用好網絡工具,很多資源的出現與消失只在一剎那間,如果不能把握好這個周期,機會轉瞬即逝。在網絡上發現信息資源后第一時間到實地去考察和驗證,然后進行播報,或者在獲取優質的創作資源時在網絡上與受眾進行交流,通過觀眾的視角談論對問題的看法,無疑也能夠為創作者提供更多思路。在這樣的環境下,地方傳統媒體的發展必然更加高效,在激烈的競爭中也必然能夠逐步站穩腳跟。[5]
在融媒體環境下新技術的應用拓展了地方傳統媒體的創作形式,通過新技術實現創新也是地方傳統媒體發展的重點內容。新技術主要指網絡媒體技術,地方傳統媒體要積極構建自己的網絡平臺,通過網絡平臺能夠與觀眾進行緊密交流,了解觀眾對某一事件的看法或者需求,再通過觀眾的反饋及時準確的調整創作內容和方向。在融媒體環境下,觀眾更愿意與媒體進行互動,在互動中能夠提高觀眾對媒體的認可度。所以地方傳統媒體應積極將新的技術應用于自身內容創作中,借助于新技術的優勢提升在受眾中的認可度,進而獲得更多用戶群體。此外,地方傳統媒體也要積極與新媒體行業、企業合作,共同構建綜合性的發展勢態,將新媒體優勢與傳統媒體優勢共同發揮出來,進一步擴大自身在受眾中的影響力。
地方傳統媒體要與觀眾進行更多交流,創作更多貼近觀眾生活的作品,展現基層群眾的生活狀態,切實走進普通觀眾中,與基層群體形成密切聯系,這樣才能夠獲得觀眾更多認可。例如,時時關注當地百姓中的故事,在事件發生第一時間到實地了解情況,與當地群眾形成互動,了解觀眾對這一事件的看法,然后對事件進行報道,這樣可以無間隙的增強地方傳統媒體與觀眾之間的聯系。通過真實的基層群眾生活,引導、創作相應的節目,引發共鳴,觀眾則更愿意參與到節目中來。在這樣的參與中,地方傳統媒體與觀眾的交流更加密切,這對地方傳統媒體的整體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地方傳統媒體要積極建設自身的線上平臺,在播放節目時可以邀請嘉賓與觀眾互動,使節目播放方式具有貼近性、互動性、參與性。在以往的互動方式中,主要以電話連線的方式進行,很多觀眾無法參與其中,現在可以通過直播的方式進行,這樣所有觀眾都能夠參與到互動中。例如,在進行政務內容監督或新聞內容播報時,在介紹政府頒布的新政策或者詢問在政務辦理過程中有什么問題時,主播就可以邀請熱心觀眾與嘉賓進行互動交流,可以由線上觀眾進行提問,嘉賓為提問者解疑釋惑。如此“沉浸式”的互動,不僅能夠讓觀眾對政府的政策、服務等產生更深入的了解,還能夠增強百姓對地方傳統媒體的認可度。線上的互動形式是由直播轉變而來,但不同于直播的是地方傳統媒體能夠就觀眾所提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說明,這無疑會加強地方傳統媒體與民眾的緊密聯系。地方傳統媒體要積極構建線上平臺,通過線上平臺留言或者直播等方式來吸引更多用戶參與其中,推動自身發展。
單一的節目內容必然無法滿足觀眾需求,地方傳統媒體要積極創作多元化的節目內容,以豐富多彩的節目滿足觀眾的需求。例如,在創作節目上可以將新聞、娛樂、旅游和美食等內容包含在內,每一個類型的內容都對應著一個特定的版塊,觀眾可以結合自己的喜好選擇對應的版塊,這樣既增加了地方傳統媒體節目的新穎性,也提升了節目質量。在創作多元化的節目內容時,可以參考新媒體的形式,學習新媒體內容樣態,借鑒新媒體節目短小制作、高效播出的優點,進而獲得更多觀眾喜愛。此外,地方傳統媒體也要致力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節目吸引受眾,讓觀眾耳目一新,帶來流量變現,促進長遠發展。
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特色,將這種特色發揮出來是地方傳統媒體尋求轉型變革的關鍵。地方傳統媒體要致力培育與彰顯地方特色的地方性節目,打造符合地區特點的特色節目,實現改革創新。像少數民族地區就可以發揮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比如蒙古族地區可以依托豐富的音樂、文化、旅游等資源打造有優勢有地域特色的、獨特的文化節目,想必會使觀眾對地方傳統媒體節目產生濃厚興趣,進而推動地方傳統媒體可持續性發展。
總而言之,在融媒體背景下,地方傳統媒體迎來了發展的重要期,守正創新是媒體發展對其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地方傳統媒體要認清發展形勢,創新發展,結合新媒體環境不斷做出變革。學習新媒體的優點,發揮自身的優勢,構建多元化的節目創作體系,緊緊圍繞服務民眾的角度進行創作,為受眾提供更多的優質媒體內容,如此傳統媒體才能走出低谷,迎來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