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經成,席 鵬,黃 超,陳澤銳,時村鑫
(中國建筑一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161)
建設工程向著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是未來趨勢。就水環境治理工程而言,其存在周期性長、范圍廣、變化性大等特點,紙質版資料整理方式易出現工作重復性高、效率低下等問題,對紙張的大量使用造成資源浪費,不符合國家提倡的綠色可持續發展要求。通過對工程資料信息化與水環境綜合整治的分析,探討二者如何相互適用,通過使用資料電子化歸檔平臺、智慧水務平臺等,加強工程資料管理,加快信息化進程。
水環境治理工程主要分為項目策劃、勘察設計、施工準備、進場施工、竣工驗收、交付使用等階段。工程資料的完整程度反映上述階段完成情況,對于后期改造或翻建均可作為重要參考依據。目前該類工程雖然在資料信息化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能夠完整運用信息化的項目較少,部分資料整理人員未經過專門培訓,資料信息化整理沒有統一標準,缺乏資料信息化相關經驗。從現場實際來看,項目建設過程中部分管理者對外業重視程度較高,對相關內業資料整理工作不夠重視,導致工程竣工后資料難以按時移交,加之項目后期人員調動頻率高,分包單位陸續撤出,增大了資料整理工作難度。為此,項目各部門應加強資料收集力度,確保竣工后資料按時保質完成。
2.1.1漳州市內河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概況
項目所在地區每年3—6月為雨季,雨季內河水流量較大,導致流入污水增多。城區內分布4條流域,周邊農村地區分布3條流域,未治理前水體黑臭程度較高,整體比例達60%,尤其在降雨之后,河道渾濁程度變高、異味嚴重。經排查發現,市內老舊小區雨污管網錯接現象嚴重,管網破損程度、淤堵程度較高,導致大量污水流入雨水管網,進而排入內河。為改善環境,該項目于2018年底開始施工,主要涉及截污工程、清淤工程、引水沖污工程、生態修復工程、農村污水收集與處理工程、暗涵改造工程、河道景觀提升工程以及智慧水務系統搭建等。
2.1.2漳州市內河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特點
該項目為PPP項目,涉及政府部門和社會資本方參與,具有建設周期長、變化大、體量大的特點,其中項目建設期5年,運營維護期25年。該項目點多面廣,幾千個施工點分布在城市不同位置。工程項目種類多,涵蓋新建雨污管道、管道非開挖修復、管道清淤、新建污水提升泵站和污水處理站、河道底泥清理、水質監測等,需要投入大量人員與設備。
1)水環境治理項目體量龐大,導致溯源資料、物資資料、試驗資料、檢驗批資料數量多,在資料整理方面除資料員外,施工員通常要參與其中。
2)目前項目在資料打印整理上耗費大量時間,項目周期長且資料多導致存儲難度大,庫內資料層層堆積審閱困難。
3)項目在方案審批和試驗資料方面進行線上報送,其他方面應用少。資料管理涉及多方責任主體,包括建設單位、監理、施工單位、行政主管部門、河道管理部門、環保部門等,各單位之間聯絡度不夠,大部分資料采用線下審批的方式,未實現線上審批,導致時效性低。
4)個別施工現場管理人員對于資料重視程度不夠,材料和設備進場量大,合格證、質保書、檢測報告數量多,對現場資料保管不夠重視,材料供應商未提供電子版單據和證明。
該項措施通過截污方式從污染源頭進行整改,對市區內老舊管網進行雨污分流改造,排查時發現被污染的雨水井內通常接入多根污水管,常見做法為把其中污水管改接至附近污水井,對于涉及改造的雨污水井需進行高程復核測量。若施工區域內無法重新布設管線,則可在雨水井內設置截流堰,把污水截流至附近污水井,但該方式存在弊端,雨天水量大時效果不佳。源頭整治涉及溯源工作,過程中產生的大量資料主要使用excel之類常用辦公軟件進行整理,由于內含大量影像資料,各部門對該項資料查閱時需使用硬盤拷貝,但隨著現場溯源完整度不斷提高,現場資料版本更新導致各部門手中資料版本不統一。溯源排查時發現大量堵塞和破損管網,對于該類雨污管網需進行管道CCTV閉路電視檢測以了解內部情況。第三方檢測單位對管網測量后出具大量檢測報告和測量返圖,需項目資料管理人員進行收集整理并進行相關工程量核算。上述資料具有數量多、時間點斷續等特點,在該類周期長的項目中易出現收集不完整和版本落后問題,若使用信息化處理方式上傳至線上系統實時更新,則各部門可有效掌握實際情況。
農村污水收集需布設納管并修建污水主管道,通常采取明挖法施工,對于不便開挖區域可使用拉管施工,若村莊附近有市政污水管道則應修建污水提升泵站,若沒有則需修建污水處理站。該市周邊地區村莊總數接近100個,其中較大村莊新建污水主管道可達上萬米,較小村莊可修建2 000m以上污水主管道,納管數量更多,整個工程需修建22座污水提升泵站以及102座污水處理站。工程涉及大量管材與其他設備資料、土工試驗資料、混凝土開盤鑒定等資料,項目特點導致施工位置離項目辦公地點較遠,現場資料大部分以紙質形式存在,現場繁忙時資料往往不能及時交到資料整理人員手中,造成資料遺失或破損。
由于河水流量會根據季節、降雨量而變化,該項工程通過修建3座補水泵站、3座水閘、1座溢流堰對旱季自身流動能力較差的流域進行生態補水,維持水體活性。漳州市需治理河道總長102km,其中明渠長度占90%,清淤工程超90萬m3,涉及大量信息采集和數據監測工作。目前存在污染監測、水量監測、汛期預警等系統分散建立的情形,需建立智慧水務平臺對河道整體狀況進行控制。該平臺涵蓋給排水、防汛防澇、水質監測、水環境保護等模塊,通過大數據分析對監測數據進行整合優化。
黑臭水體形成原因為其中氧氣含量極低,為增加氧含量,該項目采用曝氣復氧技術,通過微孔布氣管全天候向水體內充入可溶性氧氣,對其中硫化物進行氧化,同時改善生物的生存環境,該項措施具有低造價的優勢,對河道整體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顯著作用。在流域內對爆發的藻類植物及時進行清理,增加水體與氧氣接觸面積,從而改善環境。該項措施涉及的監測資料需同清淤和補水資料相互結合,進行綜合分析,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防。
加強資料信息化建設對于行業結構優化升級起關鍵作用,著重加強信息化人才培養,建立健全管理機制,相關部門和企業應鼓勵信息化發展,對該項進程起到推動作用。資料信息化過程是從以前的分散孤立逐步向著集中化、一體化、易管理的方向發展。工程資料作為體現質量的重要依據應加強管理,如何實現其整體流程控制和信息共享成為企業發展的重點。資料的遠程審批、資源檢索、智能輔助等功能需要信息化平臺把它們高效集中在一起,從而提高辦公效率,實現移動端隨時登錄辦公。
資料信息化的實現基于網絡,目前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在各行業中得到應用,建筑行業運用上述技術來達到信息化發展的目標是未來趨勢。云計算可以對資料管理、資料存儲、資源獲取及應用方面進行整合,用戶只需要通過移動客戶端就可以對資料進行整理,海量資源儲存在云端可減小客戶端體積,通過搜索可以找到最新的行業規范和表格模板。整理完成的資料可以線上提交審核,利用該技術對資料內數據進行初步判別,在各節點上對資料進行把控。水環境工程涉及的危大工程,例如深基坑施工、頂管施工、密閉和有限空間作業等施工方案均可通過平臺報送公司審批。
大數據分析技術是指常規技術無法處理,需搭配云計算技術對海量行業相關的資源進行篩選和優化的一種技術,在水環境整治工程中可對海量監測數據進行整合處理,可起到水情預警與合理分配資源的作用。
在平臺運用方面可使用OA(office automation)平臺對項目各部門資料進行協同處理。OA平臺結合MVC架構和SOA架構,其中MVC具有對數據進行可視化操作,各部分有聯系卻又相互獨立的特點,而SOA可對數據靈活處理,在系統內單獨改變某個數據不會導致連鎖反應。該平臺可設置與商務系統和財務系統的接入口,數據在全面性和拓展性方面均得到加強。
OA平臺具有集成化、智能化、數字化特點,可有效解決傳統紙質資料的缺陷問題,不光對質量、安全、技術等資料實現電子化,對于簽字、蓋章等審批過程也可實現電子化,可提高整個流程的運行效率。平臺內集成多種功能,如資源儲備功能、會議紀要整理、項目管理和流程管理等,對于同時施工點位可達上百個的水環境治理項目而言,其對應的資料工作復雜繁重,因此合理使用OA平臺,在施工過程中對資料按進度收集整理,可使資料管理更具規范性,而良好的資料管理可對現場管理起到監督作用。
資料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在于運用新的管理模式對項目資料管理體系進行重組,目前存在信息化意識薄弱、風險意識低等問題。發展信息化不單純指購買相關軟件或系統,需培養對技術和資料都精通的人才,在技術上、管理體制上和發展戰略上形成整體。信息化建設應切合實際,需貼近自身特點以及管理模式。信息化進程中應對以下情況重點關注:①買來系統卻無法應用到項目中;②投入大量資金和后續維護成本,管理效果卻未達到預期要求;③項目缺乏對信息化建設具有工作經驗的人才。此外,信息化建設需要加強項目與各責任主體之間的信息交互能力,形成規范化的審核流程。
在漳州市內河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中,充分利用網絡和信息化可使分散的施工點位集中管理,可節約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對于內業資料來說,信息化可以節省資源,提高辦公效率,可使資料在施工過程中逐步整理,避免竣工后資料移交緩慢。我國信息化正在高速發展的路上,信息化在各大領域廣泛應用,在為企業發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時也會使企業在未來更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