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淼
融合發展已成為當下出版業發展大趨勢。中共中央宣傳部剛剛印發的《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可謂順應時代潮流,回應行業心聲。作為中宣部首次專門就出版融合發展發布的政策文件,《實施意見》為新時代出版深度融合發展擘畫新方位,為出版單位探索融合發展錨定新坐標,更為新時代出版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動能,標志著出版融合發展進入了新階段。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已開啟,讓持續繁榮發展的出版業進入進一步提速的快車道,迎來發展的新機遇。與此同時,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出版業仍面臨一系列新挑戰。這其中,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既是壯大傳統出版業,做大做優新業態,推動出版工作提質增效、由大變強的重要舉措;又是出版業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實踐中亟需探索的重大課題。
錨定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作為文化產業核心組成部分的出版業應充分認識構建數字時代新型出版傳播體系的重大意義,以《實施意見》為指引,加強出版融合的戰略謀劃和實踐探索,努力做好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進一步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推動新時代出版業高質量發展。
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是黨中央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順應時代發展大勢,著眼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作為宣傳思想工作重要組成部分的出版業,占領主陣地、打贏主戰場,進而更好擔負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務的重要保證。
融合發展,事關黨和人民事業全局,是黨和國家的高度關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媒體融合。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時代發展大勢和媒體演變趨勢,從全局視野和戰略高度親自謀劃、部署、推動,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強調媒體融合發展關鍵在融為一體、合而為一,要盡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著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這為出版業如何推動融合發展、推動什么樣的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4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對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明確總體要求,強調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體制機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術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提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做強新型主流媒體”。6年時間,在“兩辦”層面對同一工作先后出臺兩個指導性意見,凸顯了此項工作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黨和國家的高度關注和強力推動,充分體現出融合發展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義。圍繞黨和國家大局、服務中心工作始終是出版業的重要職責,切實做好新時代的融合發展,必須要提高政治站位,把融合發展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做細做實,做出成效。
出版融合,事關知識傳播、文化傳承,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戰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融合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論述,近年來行業主管部門通過系列“組合拳”引導推動出版融合發展。2015年,為積極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2021年12月,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出版業“十四五”規劃》),對深入推進出版強國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提出“系統推進出版深度融合發展,壯大出版發展新引擎”。此次中宣部印發《實施意見》,更是加強頂層設計、高位推進出版融合發展的一項重要政策措施,將大大推動出版融合的實質性進展。
深度融合,事關行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是出版業自身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對出版單位自身發展而言,積極進行深度融合迫在眉睫。首先,深度融合豐富了出版形式,當下只有紙質出版物已經不能滿足讀者的閱讀需要,電子出版物、聽書等出版新業態正方興未艾,呈現越來越豐富多元的趨勢。其次,深度融合能夠擴大出版單位的市場占有率,提升出版內容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深度融合要把互聯網作為主戰場,讓主力軍進主戰場。據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3.0%,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間達28.5個小時,手機成為上網的重要工具,我國網民數量世界第一,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絡大國。網絡既是戰場,也是市場,出版業要通過深度融合主動占領市場,贏得戰場。再次,深度融合,能夠提高出版競爭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發展,許多傳統出版的優勢已經變成劣勢,作為融合最前沿的出版業,必須盡快實現轉型升級,搶占內容傳播制高點,提高出版業在市場特別是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最后,深度融合還能形成新的盈利能力,更好推動出版業在新的條件下做大做強。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有關部署和《出版業“十四五”規劃》有關安排,《實施意見》圍繞加快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構建數字時代新型出版傳播體系,從戰略謀劃、內容建設、技術支撐、重點項目、人才隊伍、保障體系等6個方面提出20項主要措施,以系統推進與示范引領相結合的總體思路,為出版業在“十四五”時期乃至未來更長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徑。認真學習把握《實施意見》內涵與要義,在具體的出版工作中積極探索、創新實踐,全面貫徹落實《實施意見》,是未來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能否取得實質性成效的關鍵。
著眼出版強國建設目標,《實施意見》為出版融合堅持正確發展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引。緊密銜接《出版業“十四五”規劃》安排部署,《實施意見》錨定出版強國建設目標,基于推進出版深度融合發展對做好新時代出版工作的戰略意義,在頂層設計上對出版融合發展做出統籌規劃和長遠布局。《實施意見》強調,出版深度融合發展要始終沿著正確方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黨對出版工作的全面領導,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這是對出版深度融合方向性的指引,方向明,就不怕山高路遠;方向明,才能全力推進高質量發展。
聚焦行業發展突出問題,《實施意見》為出版融合破解“堵點”“難點”“關鍵點”提出破解思路。《實施意見》靶向精準,明確到“十四五”時期末出版深度融合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的發展目標,關鍵是要實現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新型出版傳播體系更加完善。同時,《實施意見》重點圍繞制約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內容、技術、產品、人才等“堵點”“難點”和“關鍵點”問題,提出了強化內容建設、發揮技術支撐、打造重點工程、建強人才隊伍的破解思路和具體舉措。應該說,《實施意見》行業針對性強,在總結出版融合規律和經驗的基礎上,突出問題導向,給出政策“藥方”,對出版深度融合起到了“加速器”“催化劑”的作用。
立足出版單位發展實際需要,《實施意見》回答了“為何融、融什么、怎樣融”的問題。《實施意見》出臺后反響強烈,業界普遍認為意見內容全面、重點突出、指導性強,特別是立足當前出版業發展實際,面向出版單位這個主體,從內容建設、技術應用、人才培養等方面作出了戰略部署、規劃了實踐路徑,深刻回答了“為何融、融什么、怎樣融”的行業關切,既給出了路線圖、也提供了方法論,更有政策保障體系護航。融合好,融合也難,深度融合更難。難就難在要走一條新路,要摒棄出版單位搞傳統出版的路徑依賴,要知難而上,形成融合發展的創新路徑,從這個意義上講,《實施意見》的出臺,可謂正逢其時。
與出版融合發展工程相互支撐,《實施意見》進一步形成推動出版融合向縱深發展的政策合力。
國家新聞出版署自2021年起正式啟動出版融合發展工程,2022年為進一步發揮引領帶動作用,該工程從產品、平臺、機構、人才4個方面重點布局,力求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打造一批示范樣本。此次《實施意見》的出臺與出版融合發展工程構成推動出版融合發展的政策推動體系,既有政策指引,又有重點布局,進一步形成推動出版融合向縱深發展的合力,有助于推動出版單位在內容創新、技術創新、人才創新、機制創新上取得新突破,為推動出版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引擎,為加快出版強國建設提供新動能。
得益于頂層設計的規劃布局與引領推動,出版融合發展不斷走深走實。特別是近年來,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順應信息傳播形態和輿論格局變化、面對讀者閱讀習慣和信息需求的深刻變化,出版行業內生動力進一步得到激發,各出版單位積極投身融合發展實踐,以理念更新、機制創新、技術革新、人才出新,回應融合發展的時代命題。
理念更新:變“要我融”為“我要融”。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體學習時,深刻提出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四全媒體”的概念。當前,全媒體不斷發展,互聯網深度融入人民日常生活。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對社會運行的影響持續加劇,線上生活、線上教育、線上辦公、線上社交等成為常態。面對技術發展形成的沖擊,面對疫情大考帶來的變化,出版業迫切需要主動更新出版理念、掌握傳播新規律,回答和解決新問題。
值得肯定的是,近年來,各出版機構高度重視融合發展,在理念上實現從“要我融”到“我要融”、變“等靠要”為“加油干”的轉變。融合發展被越來越多地定義為“戰略工程”“一把手工程”,寫入出版機構責任體系和發展規劃之中,出版業融合發展進程在深度、廣度、力度上都有了明顯提升。認識到位,方有可為。在出版業深度融合的路上,從“要我融”到“我要融”正成為自覺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的共同理念。
機制創新:變“兩張皮”為“一盤棋”。深度推進出版融合發展,要辯證看待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的關系,要站在出版單位整體實力提升和長遠發展動能積蓄的高度,堅持網上網下一體推進。
多年的業界實踐證明,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并非此消彼長的關系,而是呈現出優勢互補、此長彼長、相融共生的趨勢。據《2020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及《2020—2021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有關數據,雖然疫情沖擊下的新聞出版產業整體規模有所下滑,但發展基本面保持穩定,且數字化業務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傳統書報刊數字化收入增幅上揚,數字教育、知識服務、有聲讀物等領域更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推動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融為一體、合而為一”,關鍵在于創新體制機制。出版單位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從內容生產、平臺建設、流程管理、渠道運營等方面探索常態融合、深度融合,全面推進機構、業務、資源要素全方位融合,力求變“兩張皮”“兩條線”“兩撥人”為“繪一張圖”“謀一盤棋”“擰一股繩”,在壯大傳統出版業的同時做強新興出版,實現一體化發展。
技術革新:從“看不懂”到“為我用”。歷史上每一次的技術革新和革命,都帶動了出版業的飛躍和發展,印刷術、造紙術都是最好的例證。互聯網傳播技術對出版業的改變和影響也不例外。
面對技術發展,我們既不能妄自菲薄、一概否定,更不能充當鴕鳥、視而不見。“看不見、看不懂”必然導致“趕不上、來不及”,只有從“看不懂”到“為我用”,才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近年來,充分認識到技術支撐在提升經營管理效率、再造生產流程、創新產品形態、服務用戶需求等方面的顯著成效,出版機構加大技術革新力度,積極將互聯網、大數據、AR/VR、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為我所用”,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探索立體式傳播,以新技術賦能傳統出版,開發新產品、拓展新渠道、探索新模式,進而鞏固新陣地、做大新業態、實現新增長。
人才出新:從“象牙塔”到“金字塔”。人才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是一個民族強盛的根基,更是一個行業活力的體現。人才強則事業強,抓融合就要抓住“人”這個關鍵要素,抓住了人才,也就抓住了融合發展的未來。
出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行業,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隊伍是出版業發展壯大的根本動力;出版是一個持續創新的行業,“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是出版業續航的核心引擎。在融合發展背景下,出版業一方面注重人才戰略之“守”,堅守好傳統、好作風;一方面也強調人才培養之“攻”,掌握新理念、新技能。在創新人才隊伍建設上,要走出行業傳統封閉的“象牙塔”,著力打造高層次人才領跑、多元化人才支撐的“金字塔”式梯隊。
得益于頂層設計高位推進,在黨和政府引領推動下,從“數字出版”“轉型升級”到“融合發展”再到“深度融合”,以深度融合推動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和路徑越來越清晰,出版人投身融合大潮的決心和信心也越來越強烈。
當前,我國出版融合發展總體勢頭良好,正進入全面提質增效的關鍵期。同時也要客觀認識到,出版融合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工程,還有很多老問題有待破解,很多新課題有待攻關。眼下,融合發展的關鍵“一役”是如何吸引年輕一代,要讓新技術賦能出版,打造年輕讀者喜聞樂見的好作品,要用創新產品引領閱讀,打造影響和引導青年讀者的新經典,讓主流價值成為時代最強音。
期待作為深度融合實踐主體的出版單位,在戰略謀劃上錨定一個目標——高質量發展;在構建新型出版傳播體系上突出三大重點——內容建設聚焦結構優化、形式多元、精品引領;技術支撐強化前沿應用、適合管用、健全體系;示范引領抓好重大工程、重點品牌、重要企業;在建強人才隊伍上著眼“一專多能”,大力培養全媒體人才,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充分釋放人才活力。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貫徹落實黨和國家融合發展重大戰略部署,在《實施意見》的具體指導下,勇擔時代重任,切實將傳統出版的優勢資源轉化為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有效行動,以深度融合賦能新時代出版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