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洪濤
(臺州廣播電影電視集團,浙江 臺州 318000)
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也帶來了其他行業的變革和發展,當下各個行業依托互聯網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行業之間的競爭也趨于白熱化。對廣大企業和行業而言,想要實現長期可持續的發展,就要善于運用新技術做好創新工作,在新聞傳播領域之中,要做好媒介產品的創新,實現信息傳播渠道的擴展,促進受眾參與度提升,帶來新聞行業的新生發展。當下的傳播環境、輿論格局以及受眾思維方式都在改變,想要實現新聞媒體的健康發展就需要進行新聞生產方式的變革。
當下國內外對媒體融合的相關研究向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其中美國學者對媒體融合也提出了較為系統的概念,“電子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媒體的全方位融合。”進行媒體融合的根本目的在于能更好地實現媒介公司的經濟效益的增加和經營時間的延續。[1]
在對媒體融合進行分析后發現,媒體融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循序漸進、不斷發展的過程,也是在新媒體出現以后,整個媒體行業發展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首先是Web1.0時代,將新技術運用到傳統媒體行業之中。然后是Web2.0時代,注重媒體與受眾兩者之間的互動,實現了媒體與互聯網的初步融合;最后是Web3.0時代,這一階段媒介在技術、內容以及經營都實現了與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全方位的融合,媒體的邊界不再明顯,媒介形式也向著一體化的方向發展。[2]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導致了新聞傳播渠道、組織結構、呈現方式和獲取方式的變換,對傳統新聞生產方式帶來了極大的沖擊,想要能更好地應對時代發展的趨勢,實現長遠發展,就要對當下存在問題進行正確面對,并找尋合適的解決方案。
傳統的新聞傳播渠道分為紙媒、廣播和電視三種方式。這三種新聞傳播渠道基本上都是媒體占據主導地位,也只是單向進行新聞信息的發布,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少之又少。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并且在傳媒領域之中不斷地融合,媒體融合是現代背景下大勢所趨的形態,也是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之下,導致紙媒、廣播、電視等傳統傳播渠道的唯一控制權消失了,在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新聞傳播渠道。當下依托互聯網的電腦端和手機端的新聞傳播方式占據主流地位,并且受到了大眾的認可。
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渠道非常簡單,只有報紙、電視和廣播三種方式,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進步,門戶網站的誕生和普及,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和發展等,使得大眾能隨時隨地了解新聞信息。當下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類App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大眾的閱讀習慣,而且不僅可以進行新聞消息的閱讀,每一個用戶還可以進行信息的發布,稱為“新聞源”。由此可以看出,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渠道最初的控制權被打破,從根本上實現了信息在網絡之上的多平臺、多渠道傳播,在這一基礎上也使得新聞傳播方式向著多樣化方向發展,為受眾帶來更多的便利,對傳統新聞傳播渠道帶來的沖擊也是巨大的。[3]
傳統媒體的組織架構相對而言是比較冗雜的,一篇新聞的發表需要經過諸多部門的審核,對新聞的時效性無法得到有效保障。但是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之下,改變了傳統媒體的組織架構,使得新媒體組織架構向著扁平化、規模化和全媒體化的方向發展,在根本上實現了新聞采集、編輯和傳播等一系列工作效率的提升。而且新媒體的組織架構向著集約化的方向發展,從而實現媒介成本的降低,也實現了媒體行業利潤空間的增大。
在傳統媒體的組織架構之中,發現無論是紙媒、廣播還是電視都有一套屬于自己的采編體系,也正是因為如此,多家媒體在采訪同一個新聞事件的時候每一個媒體都派出采編團隊,導致了采編資源的浪費;多個媒體采訪一個新聞事件所出的新聞內容也是大同小異,這就導致了新聞同質化問題嚴重。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新媒體的出現,媒體融合成為大勢所趨,也促使諸多媒體單位為了能實現成本降低和利潤空間的增大,在根本上進行組織架構的調整,將傳統的信息采集部門、信息編輯部門以及信息播出部門進行融合,進行全媒體記者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一次采寫、多次編輯、多渠道傳播的新格局,從而能為后續工作的開展帶來更多的便利,也能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增加,對媒體的發展也能帶來積極的促進作用。[4]
傳統媒體的新聞信息呈現方式相對而言是比較單一的。比如:紙媒進行新聞信息的呈現主要是靠文字,看到密密麻麻的文字,長時間的閱讀導致受眾的視覺疲勞,對其中的信息的獲取效率也會大幅度減小。廣播主要是通過聲音進行信息的傳遞,電視播送的節目也是稍縱即逝,想要保留下來是比較困難的。由上可知,傳統媒體新聞信息的呈現方式不僅單一,而且還是媒介單向性地進行信息的傳播和呈現,受眾只能進行收聽或者是收看,沒有更多的選擇余地,導致無法發揮受眾的主觀能動性。
但是,在互聯網技術的基礎之上,傳統媒體的新聞信息呈現方式也在逐步發生轉變。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兩者共同推進了媒體的融合步伐,也促進了新聞信息呈現方式向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比如: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實現信息的呈現方式能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讓媒體迸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而且多樣的信息呈現方式也可以促進受眾參與感的提升,從而能實現媒體與受眾兩者之間的互動,能更好地促進媒體將受眾喜歡的信息進行展現,也能讓受眾對媒體的滿意度不斷提高。
傳統媒體時代,受眾進行信息獲取的方式寥寥無幾,基本上都是通過報紙、廣播和電視來進行信息的獲取,獲取信息的方式也只有圖文、聲音和視頻三種方式。但是在數字技術的應用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之下,信息呈現方式多樣化,也帶來了受眾信息獲取方式的不斷增加。
當下,人民群眾信息獲取的方式更傾向于移動端,而且獲取的方式也向著“讀圖時代”進行轉變,與文字和長視頻相比,大眾更青睞于圖片和短視頻來進行關鍵信息的獲取,對傳統的信息獲取方式帶來了較大的沖擊,但是也更有利于受眾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相關信息的獲取,能更合理地利用時間。[5]
澎湃新聞能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之下實現快速發展并且贏得廣大受眾的認可,其根本在于其新聞內容向著專業化的方向發展。雖然當下媒介產品不斷豐富,但是澎湃新聞與其他媒體機構還是存在較大差別的,首先,它依靠的是上海報業集團,能提供更具有權威性和稀缺性的時政新聞,其次是澎湃新聞的編輯團隊與《東方早報》是一脈相承的,所以編輯團隊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為新聞的產出帶來更好的保障,比如:當下澎湃新聞還出品了諸多欄目和系列文章,對時政新聞進行更專業的多角度解讀,從而贏得大眾的信賴與支持,實現長遠發展。
澎湃新聞緊跟時代發展的趨勢,并認識到信息技術對新聞生產方式的重要性,所以進行技術人才的招聘工作,并且進行資金的投入,花費人力、物力和財力,做好新聞生產工作,并且還加強專業的全能技術的培訓,從而使得澎湃新聞的每一位記者都能實現“一專多能”,實現信息的數據化和可視化發展,能依托大數據進行相關新聞資料的挖掘和整理,從而將其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新聞故事,從而實現新聞向著生動的方向發展。
澎湃新聞在與《東方早報》融合管理過程中,改變了以往傳統媒體的媒介組織結構,運用了全新的生產機制,采用原來的采編團隊,開展新聞生產工作。澎湃新聞根據“中央廚房”機制,把集約化生產分發模式運用于自身的媒體融合中,在每個子欄目下設立新聞工作組,小組成員固定且獨立運營,保證了每個小組的工作獨立性與效率。以自身品牌為核心,還制定了核心成員可以購買內部股份,調動了成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個人激勵性,為其他媒介機構調整組織結構提供了學習樣式。[6]
作為專業的新聞媒介組織,澎湃新聞聘用了大量專業的新聞團隊成為新聞生產的核心成員。針對用戶的常用搜索內容和喜好,開創了多個模塊,并在每個板塊中設置不同的關鍵核心詞,讓用戶方便根據自己的喜好及時并準確地找到自己想要搜索的新聞。為此,澎湃新聞還力爭讓用戶成為“新聞的主人”,在其新聞主頁設置了追問、評論等功能,每個用戶都可以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還可以對其進行追問、評論,了解新聞更深處的內容,發表個人見解。用戶之間可以互相評論并追評,讓用戶之間溝通對話。這樣不僅保護了人民的言論自由,還讓新聞機構的管理者可以隨時了解用戶的興趣所在,更好地更新和生產新聞內容,為之后的新聞工作提供大數據支持。
媒體融合發展對傳統新聞生產方式產生了巨大沖擊,因此,各大媒體紛紛開始變革,使自己更好地適應市場環境和受眾需求。
新聞生產方式的變革最先要從轉變生產理念開始,只有在符合時代背景和社會發展的新聞生產理念的指導下新聞生產方式的變革才能順利進行。筆者認為,在新聞生產理想上,各大媒體機構要變封閉式為開放式。過去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模式單一,現在獲得新聞的渠道很多,要吸引群體關注就要開放理念。具體措施有以下幾方面:在新聞生產主體上,不能再以新聞生產機構為單一主體,要引導用戶參與其中,重視人民的力量;在新聞生產組織結構上實施“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提高新聞生產效率;在新聞傳播渠道上,要重視手機端、PC端新興傳播信息的渠道,拓寬新聞傳播渠道,不再單一依靠傳統媒介,將傳播最大化。
傳統新聞媒體采用的傳播渠道單一,單單依靠報紙、廣播和電視,受眾群體很小。而在當下新媒體時代,互聯網給新聞傳播提供了很好的多元化渠道。除了原有的傳播渠道,新增加的手機端和電腦等信息傳播渠道。在這些互聯網平臺中,社交媒體平臺是最重要的。其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受眾面積大,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力量。在維護原有傳播平臺的同時,了解社交平臺的傳播特點,合理利用互聯網平臺,如微博、微信、知乎等社交媒體平臺,實現傳播效率最大化,拓寬傳播渠道。增加新的平臺不代表放棄舊平臺,報紙、電視、廣播這些傳統的傳播渠道也要改革創新,例如春節,各大電視臺在電視上加上“微信掃紅包”的形式,增加了趣味性,也吸引了受眾的關注,使得傳統媒介也煥發新的活力。[7]
新聞生產方式的組織結構變革也是新聞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將過去扁平化的組織結構變為垂直化、集中管理的模式,來開展新的新聞生產工作。“中央廚房”一詞,源于餐飲業一種管理運作方式,用于統一品牌營銷、連鎖經營。好處是集中采購、集約生產、統一配送,提高工業化、標準化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把這一概念引入媒體融合,是把集約化生產分發模式運用于媒體領域,以媒體自身品牌建設為核心,建立全媒體信息處理平臺,形成“新舊融合、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渠道傳播”的新聞信息生產與傳播機制。[8]各大媒體機構的自身品牌特點不同,運用的管理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是“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渠道傳播”的核心思想是相同的。
傳統媒體時代,新聞生產內容僅僅通過文字、圖片、聲音、視頻這幾種方式呈現給受眾。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新舊媒體融合產生了一系列的新的呈現形式,如動圖、短視頻等多媒體多樣化的呈現形式。新聞也由此變得更加生動。新媒體時代,受眾可以接觸到的新聞媒介越來越多,直觀、簡潔、可互動的內容變為最吸引受眾的內容,更好更快地將這些內容呈現出來的形式就是受眾最容易接受的形式。現在正處在一個“碎片化”時代,很少有人像過去一樣,拿一張報紙,品一壺茶度過一個下午的時光,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受眾了解新聞內容的節奏也變得越來越快。直接的新聞標題、簡潔的新聞內容、生動的新聞形式,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進行閱讀。從受眾角度出發,在新聞生產中運用多元化的信息呈現形式,將新聞和游戲等方式結合起來,以具有畫面沖擊力的產品吸引受眾的目光,獲得最大化的傳播效果。這樣既能保證新聞的傳播效率,也大大的提高了受眾的參與感,從而提升對新聞媒體機構的好感度,獲得更加持久的關注。
傳統媒體時代受眾只是被動地接收新聞內容,在媒體融合過程中受眾的主動權越來越大,他們可以在更多的閑暇時間里中利用手機、網絡等隨時隨地向世界各地傳遞信息。當下新聞傳播的渠道也向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依靠移動互聯網在手機端就可以進行信息的發布,從而能使得新聞生產的成本在不斷地降低,再加上當下微博、微信和抖音等一系列社交媒體的出現和普及,使得新聞傳播的途徑和方式也變得更加多樣化,面對這一情況更需要與時俱進,做好新聞生產方式的變革,實現新聞生產流程的簡化,對廣大受眾而言,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新聞源”,能更方便快捷地進行新聞的傳播,甚至是風靡網絡。比如:漫畫家烏合麒麟就聚焦熱點新聞,將熱點新聞用漫畫的方式進行較為全方位的解讀,也將曾經看似枯燥無味的新聞用漫畫展現得更加生動和淋漓盡致,并得到官方媒體的轉發,由受眾變為制作者,并且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可以說,這是個“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有發言權”的時代,新聞機構不再是新聞生產的單一主體,受眾也逐漸成為新聞生產的主體,在新聞生產和傳播過程中的作用也將越來越大,所以更應該加強新聞生產方式的變革,實現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