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翼
對于祖國大家庭的民族團結與民族繁榮,黨中央始終關懷備至。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時,對云南民族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云南民族關系親密融洽,云南民族工作成績突出,這是云南最可寶貴的財富。”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云南努力建成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的示范區,這是對云南各民族和民族團結工作的殷切關懷。時過5年,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考察云南,他要求云南努力在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上不斷取得新進展。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擲地有聲,令人振奮,諄諄教導,令人難忘。作為黨媒,在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做好民族團結的宣傳、促進媒體融合發展方面,應從哪些方面做好工作?
提高政治站位,從觀念上融合,把握好宣傳基調。“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作為邊疆地區的黨媒,要站位高遠,大力宣傳當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云南少數民族群眾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切實宣傳各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方面取得的前所未有的進步,以及云南大地上各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不斷增強;要重心不移,目標不動,大力宣傳云南省始終把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作為解決當下各種問題的法寶,把邊疆民族地區的發展變化融入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予以謀劃;要關注當下,大力宣傳中央、省、市各級各部門全力幫扶少數民族中的深度貧困群體和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所取得的巨大變化;要呈現精準,大力宣傳云南省自始至終把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著力抓好民生保障工作,提高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生動感人,大力宣傳云南省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逐漸形成、云南多民族文化獨有的魅力和奔騰浩蕩的生命力,特別是云南邊疆民族地區治理能力的顯著增強和喜人局面。
2021年,在中共昭通市委統戰部的安排下,昭通日報社與昭通市民族宗教局聯合舉辦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征文,組織相關記者、作者多次深入民族村寨,對先進典型、先進經驗和富有特點的民族文化進行梳理、總結和宣傳。此次有獎征文活動歷時一年,征集到社會來稿600余篇,有近百篇稿件被編輯發表。《彝灞村的氣象》《夼氹蕎粑,敲開了那扇緊閉的心門》等站位高、有深度、有特點、接地氣的作品生動呈現了各族人民砥礪奮進的光輝歷程和團結拼搏的精神風貌,展示民族團結的生動場景,激勵各民族兒女不忘初心、攜手前行,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的示范區,推動中華民族的繁榮進步,讓邊疆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同步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大局,深入思考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云南省各級干部群眾主動服務和融入全國發展戰略大局的重要任務和美好心愿。地市報作為黨的媒體,政治站位提高了,思想觀念正確了,宣傳形式豐富了,就能在實際工作中有效融合,唱響時代主旋律,完成黨報應有的使命,達到宣傳的目的。
作為黨的喉舌,黨媒既要準確、及時傳播黨的聲音,又要全面、生動反映百姓生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云南著力部署、精心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的示范區的偉大過程中,黨媒要始終牢牢把握這一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不動搖、不松勁、不馬虎、不懈怠。在宣傳報道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新時代內涵,突出邊疆特點,弘揚云南精神,筑牢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持續、完善、鞏固各民族同心共謀、團結奮斗的良好局面。不斷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全省各族群眾感情相融、心靈相通、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圍。
云南地理位置特殊,地處我國與中南半島和南亞次大陸接合部,歷來有著“民族文化聚寶盆”的美譽,26個民族在此互助共生,多元文化蔚為大觀,各民族的文學、歌舞、節慶、工藝、服飾、建筑、飲食等,構成云南特有的“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山川田野各有千秋的人文景觀……這些,更是我們在宣傳工作中要抓住的關鍵、要重點呈現的內容。經過多年的收集整理和思考,2019年,筆者以二十世紀中葉為背景、祖國大西南最后徹底摧毀奴隸制為題材,創作了長篇小說《比天空更遠》,為新中國70華誕獻上了一份禮物。這部作品以兒童的視覺獨特呈現解放戰爭中少數民族悲歡離合的生動畫卷,描寫了在中國共產黨光芒照耀下,少數民族地區的少年兒童認知世界、逐步成長、匯入新中國大家庭的感人故事。作品出版后,在《昭通日報》新媒體平臺連載,讀者反響較好。該作品入選中央宣傳部和農業農村部主辦的2020“農民喜愛的百種圖書”。作為新時代的媒體人,我們既要提高新媒體編輯記者的新聞能力,又要提高傳統媒體編輯記者傳播能力,進行機制創新,注入新鮮血液,激發內在活力,切實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從業務角度看,傳統紙媒改變固有的靜態報道模式,打造動態的新聞生產鏈條,需要紙媒與新媒體之間良性互動,在擴大信息傳播的覆蓋面的同時,既要保證新聞內容的真實、準確與權威,還要尊重民族信仰和民族習俗。
有什么樣的機制,才會有什么樣的人才;有什么樣的人才,便會有什么樣的產品。黨媒要做好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宣傳好豐富多彩的云南民族文化,關鍵要做好人才的融合。民族地區黨媒是黨聯系廣大民族群眾的橋梁,是社會各界瞭望民族風貌的窗口。提高黨媒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能力,關系到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宣傳到位與否,關系到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穩定與和諧發展。因此,我們從事新聞工作的同志,必須具有政治敏銳性和政治責任感,了解本地民族的歷史,懂得民族風俗,做民族研究的專家和雜家,有和少數民族同胞親如一家的胸襟。
作為黨媒的管理者,既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又要熟悉法律法規,充分利用政策,最大限度地整合完善機制,培養人才,激活采編隊伍。在具體的工作中,要深諳新聞工作的規律,認識上要精準,理解上要深入。傳統媒體編輯記者以新聞采訪、寫作能力見長,而新媒體編輯記者以短、平、快地抓新聞熱點、視覺設計、傳播能力著稱。筆者從所在單位人員結構觀察,傳統媒體編輯記者大多可以順利進入新媒體,而新媒體編輯記者多數卻都難以適應傳統媒體業務。這與長期的新聞實踐有關,一個成熟的媒體人,長期積累起來的采編經驗、技巧及思想,決定了他們在深度報道、重大選題策劃方面都是“好把式”。但另外一方面,新媒體編輯記者掌握的新媒體技術和思維,一定程度上是傳統媒體編輯記者思想上難以逾越的“籬笆墻”。
因此,媒體融合就是要強化“內容+技術+形式”思維,實現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兩類人才的互濟互補,把優質的新聞內容,以先進的傳播方式提供給受眾。這就需要我們在觀念互融、人才調配、技術融合等方面探索完善機制,隊伍方能打好勝仗。新時期黨的媒體工作者,應該是這樣一支隊伍:要適應互聯網語境下全息傳播形態的表達形式,同時要放下姿態,深入民族地區,用少數民族最能接受的方式進行宣傳,讓更多少數民族群眾聽得懂、喜歡聽的信息入腦入心,提升宣傳報道的傳播效果。
當前,紙質媒體整體更加沉穩和包容,并與互聯網等新媒體平臺不斷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信息傳播方式。新興的主流媒體平臺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QQ、App、抖音、快手等,豐富了宣傳的形式,起到積極作用。這些平臺的興起,漸成燎原之勢,以其全新的角度和呈現方式,深受受眾喜愛。這為我們民族工作的推進、民族文化的宣傳,拓展了全新的空間和格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這是一種勢不可擋、千載難逢的、時代賦予我們的宣傳契機。我們還應該以適當的方式,加強民族特色欄目的策劃、組稿,結合少數民族的節慶、習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加強深度報道,推出系列文章,提高刊發稿件質量和作品的影響力。
隨著媒體的多元發展,是“內容為王”還是“渠道為王”的觀念,一直在左右著媒體及其從業人員。其實,在新聞的寫作和傳播中,內容依然是做好新聞工作的制勝之道。在新聞傳播中,沒有無形式的內容,也沒有無內容的形式,內容與形式相互依存。傳統媒體工作者要開動腦筋,要強化新理念、打開新思路、運用新技術,向新興媒體借力。新媒體的新,不是沒有內容的新,不是沒有根基的新,要強化內容,要注重內容的質量。以內容為核心,覆蓋缺乏營養的快餐式的、沒有感染力、沒有生命力的信息。我們在宣傳具有云南特色的民族文化時,不能固步自封,要強化互聯網思維,積極發展新媒體業務,規范新聞生產的流程,實現共享和融通。2020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頒布實施,我們以民族文化為背景,組織司法部門參與指導,以情景劇的方式,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進行解讀,深受百姓喜愛。在對民族團結的宣傳解讀中,我們每個人的作品,要體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小中有大、大中有小,表里如一、神形兼備。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我們的作品,也要像石榴籽一樣,結構完整、環環相扣。在這一工作中,我們必須改進話語體系,創新表達方式,貼近生活、貼近用戶、貼近每一個民族的心靈,把話說到老百姓的心里。
總之,要讓世界認識一個立體多彩的中國,要生動、鮮活地講好中國故事,我們就要準確、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宗教和媒體融合的指示精神,要結合實際、因勢而謀,要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把握宣傳工作的深度、適度和溫度,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全面、準確、深入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民族地區的生動實踐和成功經驗,呈現多元的云南民族文化,弘揚邊疆高地的民族精神和宏大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