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靖茜
5G通信時代,寬帶、網速大幅提高為短視頻發展奠定了基礎。如今短視頻的快速發展,為大眾帶來了新穎的娛樂內容,也引領著社會關注的熱點。民生新聞作為距離大眾日常生活最近的新聞,對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身邊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新聞編輯人員要抓住機遇,利用短視頻,拓展民生新聞的影響力。本文以此為基礎,提出幾點可行性的意見。
5G通信技術的發展,以及手機、電腦的普及,為短視頻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潛力空間。抖音、快手等短視頻APP的興起,吸引了大量的受眾,成為新聞傳播的重要平臺。當前,民生新聞在短視頻融合傳播中,面臨以下現狀。
如今,有智能手機的人幾乎都在關注短視頻。龐大的受眾人群給民生新聞傳播帶來了廣闊的空間。抖音短視頻的融入,增強了民生新聞的傳播效力,[2]提高了新聞信息的傳播速度。然而,目前民生新聞與短視頻的融合還停留在轉播、轉錄階段,缺乏深入剖析、動漫演藝等融合手段。部分受眾從短視頻中獲取的信息與從電視、報紙上獲得的信息基本一致,并沒有多少不同和創新。較低的融合程度,不能發揮短視頻的優勢,也降低了民生新聞的影響力。
民生新聞涉及多方面內容,短視頻以短為優勢,無法全面深入地傳播新聞內容,所以要請多方機構進行分析。我們平時常說的“生育”“養老”問題,是群眾普遍關注的問題。但是,短視頻中的內容大多千篇一律,無權威機構出來分析解釋。受眾不能深入理解,難免產生片面的認知。部分抖音博主為了吸引眼球,錯誤解讀民生新聞,進一步影響了民生問題的解決。
一般來說,民生新聞大多較為瑣碎,無法有效吸引大眾眼球,所以社會關注度常常不盡如人意。這種情況下,短視頻對于民生新聞的作用就會被“削弱”,甚至成為“雞肋”。短視頻對民生新聞的宣傳出現滯后性,進一步降低了民生新聞的關注度。
短視頻發起的初衷是娛樂,為大眾提供人人可以參與的視頻平臺。但是,民生新聞注重的卻是客觀事實,許多自身并無娛樂元素。短視頻為了吸引受眾眼球,在民生新聞傳播中增加了娛樂化元素,有的錯誤地引導大眾輿論。
短視頻與后臺的AI技術融合,對不同用戶進行描述,為其推送感興趣的視頻。平臺對民生新聞進行分類,然后向用戶推薦其感興趣的視頻。如果受眾對民生新聞不感興趣,民生新聞的關注度、點擊率會大幅下降。目前,短視頻中出現的“地域黑”現象就是一個比較好的例證。
短視頻的內容來源多樣,內容參差不齊,會對大眾價值觀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短視頻中報道“不給錢就不救治”的就醫事件,就是一種斷章取義的報道,會加劇醫患矛盾。短視頻利用信息不對稱性,讓大眾產生錯誤的認知,影響大眾的價值觀、人生觀,甚至會出現盲目跟風等。由于大眾的文化、家庭、背景和工作不同,對于短視頻的內容無法準確理解,會出現部分“可想而知”的錯誤見解,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
作為當代新聞編輯人員,要不斷學習視頻制作、編輯和編導技能,認識短視頻的重要性,用更先進的技術、從多元視角進行民生新聞報道。編輯人員要將短視頻內容編輯成為系列故事,或者劇情、歌曲、舞蹈等,加深民生新聞與短視頻的融合。編輯人員要始終肩負新聞傳播的使命,保證短視頻內容的客觀性、真實性,積極引導輿論向正確方向發展。編輯人員要對民生新聞進行客觀定位,對新聞中的瑣事進行梳理,幫助大眾厘清新聞事件的脈絡。豐富的短視頻內容可以更加客觀地展示民生新聞,便于不同受眾人群的理解。
編輯人員要發揮自身的權威性,對民生新聞進行正確解讀,讓大眾通過短視頻理解相關內容,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地方政府、企業機構、民間組織要針對民生新聞進行多方面的解讀,并第一時間出來回應,避免人們胡思亂想。短視頻平臺要對地方的權威機構進行認證,幫助大眾識別虛假信息,減少負面情緒的產生。編輯人員要客觀、公正地進行民生新聞解讀,避免出現避重就輕的現象,并對短視頻后的網友留言進行及時回復和解答,及時消除疑慮,樹立公信力。多方面、多角度的解讀,不僅能提高大眾對民生新聞的認知,而且可以增強大眾對虛假新聞的辨識能力,讓更多人關注民生新聞。
民生新聞的特點是“有用”“能解決問題”。新聞編輯人員只要將關乎大眾切身利益的新聞內容闡述清楚,就能獲得更多關注。目前,部分新聞編輯人員缺乏責任意識,或者自身素養不夠,通過虛假捏造或產生歧義的形式來吸引更多關注。這樣不僅不能服務大眾,不能為人民群眾解決實際問題,而且還容易誤導人民群眾,影響民生新聞的公信力。例如,“青島大蝦事件”雖然是地方性新聞,但是短視頻為了獲得更多的關注度,將“青島歧視外地人”“青島公交車”事件也發表出來,進一步增加大眾對青島的“厭惡”。新聞編輯人員針對這樣的事件,就要從客觀的角度解讀“青島大蝦事件”的原因、背景以及當事人,讓大眾認識到這是一個“偶然”事件,避免出現“地域黑”。新聞編輯人員正確地引導大眾,客觀地處理問題,幫助大眾剖析和解答問題,是處理民生新聞的最好方法。又如,在“疫情回家站8個小時”事件中,許多網友抨擊防疫人員不作為,從而引發了激烈討論。新聞編輯人員要第一時間進行調查,并從客觀角度出發,還原當時情景。不僅要尊重防疫人員的工作,也要對防疫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剖析,做到不偏不倚。新聞編輯人員做好新聞內容,可以提高大眾對新聞事件的辨識能力,還各方一個公道,既提高了社會關注度,也發揮了積極的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