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霞
(濰坊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262737)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黨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我國當前正處于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時期,要想順利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建立一支愛農業、懂技術、有文化、善經營、會管理的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以此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完善耕讀教育體系。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支持辦好涉農高等學校和職業教育。培養鄉村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專業人才和鄉土人才。”高職院校承擔著鄉村振興人才培育的重任,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目前高職院校在培育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筆者在深入分析高職院校培育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現狀的基礎上,探索提出更多培育方法路徑,以期使之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助力器。
2017年,原農業部印發的《“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到,新型職業農民是指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1]。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是指新型職業農民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經過系統培訓,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有一定管理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品牌打造能力、市場營銷能力的技能型、服務型高素質農業人才,屬于新型職業農民中的“精英”[2]。
目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職業教育培育體系不完善、各地出臺的相關培育配套政策和措施不到位等,使得培訓內容設置不盡合理,對培訓對象的選取也欠缺合理性,致使培訓效果不夠理想。另外,專門針對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更少,且缺乏對應的培育政策,加之相關部門缺乏一定的培訓經驗,一些培育政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朝令夕改的情況,從而影響了最終的培育效果,同時沒有為新型職業農民尤其是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3]。
近年來,我國農村人口流失情況仍然較為嚴重。由于城市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且擁有較好的教育、醫療等條件,大量農村人口紛紛涌向城市,致使農村勞動力匱乏。不少人認為農民是又苦又累、收入又低的職業,寧愿選擇進城務工也不愿從事農業生產。留守農村的農民由于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對于新型職業農民這一新生事物的認可程度較低,認為農業就是春種秋收,過去的生產經驗完全能夠滿足目前的農業生產要求,沒有意識到科技的重要性,不愿意學習新知識[4]。很多農村出身、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才畢業后大多選擇留在城市,致使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數量少之又少,后備力量不足,農業后繼者匱乏。
高職院校教師往往理論知識豐富,但是缺乏一線實踐經驗,不能隨時了解農村發展現狀及農民實際需求。而外聘的合作社負責人、農場主等培訓教師雖然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及豐富的技術、技能,但理論知識儲備不足,無法很好地完成對農民的培訓任務。
目前,高職院校參與職業農民培育仍存在不少問題[5]。例如,高職院校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多以集中面授的方式進行,授課多停留在對理論知識的集中講解。雖然培訓過程中也會組織農民到田間地頭、涉農企業參觀學習,但是多數農民往往抽不出專門的時間接受系統的培訓,而且部分培訓課程沒有針對農民的實際需求進行教學,做不到因地制宜[6]。此外,由于農民受教育程度不同,導致其對培訓內容的理解、掌握程度不同。目前,高職院校的職業農民培訓多為農業理論知識、技術的培訓,很少有針對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開展的專門培訓,致使目前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數量較少。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農業現代化培養一大批農村發展帶頭人及技能服務型、生產經營型等農村實用型人才[7]。然而,目前高職院校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類型較為單一,而且培育層次較低,多為農業一線的生產經營型農民,培訓知識多為農業基礎知識,忽視了對技能型、服務型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且缺少對農民職業道德、市場營銷、食品安全、品牌打造、創新創業及管理等內容的系統培訓[8]。
各地針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資料質量參差不齊,教材不規范,且內容更新不及時,跟不上農業發展實際,無法滿足農民實際需求,致使培訓效果不理想。很多高職院校在設置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教學內容時,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課程內容設置不夠合理、不夠完善,沒能充分結合鄉村發展的實際與現狀,導致課程內容與農民實際需要脫節[9]。目前,高職院校針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多為周期性、階段性安排,每次培訓時間較短,且每次培訓間隔時間較長,致使培育缺乏連貫性。因此,培訓教師在設置培訓內容時不得不考慮培訓時間短這一情況,導致培訓內容講解較為籠統,不夠具體和深入,且沒有足夠的時間檢驗對農民的培訓效果。此外,培訓結束后,高職院校往往后續服務不到位,導致農民在農業生產中遇到技術問題,很難得到及時的指導[10]。
目前,涉農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培育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還存在不少問題,如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等[11]。企業作為以營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與承擔社會責任、為社會培養輸送專業人才的高職院校在性質上不同,這就導致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表層,合作層次較淺。企業對于在校企合作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認識不足,往往將參與校企合作的涉農高職院校學生安排在技術含量較低的崗位上,將學生當作廉價的勞動力使用[12-13]。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離不開廣大愛農村、有知識、懂技術的農業人才,尤其是有情懷的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農村要想留住更多優秀人才,就要想方設法地讓農業成為更有發展潛力的產業,讓更多的青年人才認識到職業農民擁有大有可為的廣闊前途[14]。政府相關部門可通過不斷完善政策法規,建立人才回鄉鼓勵機制等,對返鄉創業的農村大學生給予一定的資金及其他政策支持,如降低貸款利率、減少稅收等,吸引接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村大學生回鄉創業,帶回先進的農業技術、管理理念等[15]。同時,通過一系列政策吸引大學生返鄉創業,還可增加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的數量,以此壯大鄉村振興人才隊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使農業發展后繼有人。
政府有關部門可逐步普及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完善農民職稱評聘制度,建立符合鄉村發展實際的職業農民評價體系,使農民成為經過培訓、教育、考試合格后才能持證上崗的職業,讓新型職業農民有榮譽感、認同感、獲得感[16]。除此之外,政府應完善針對職業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讓職業農民成為更有保障的職業,在全社會范圍內提升人們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認可度,使農民成為有尊嚴的職業,使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17]。通過認證的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除了要學習、了解基礎的農業政策及技術外,還要依托繼續教育掌握更前沿的市場營銷、品牌打造、管理等知識。高職院校還可參與職業農民的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培訓工作,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職業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管理等知識的繼續教育培訓。這樣職業農民一方面能夠及時了解最新的農業政策,另一方面可以學習最先進的農業技術,實時更新自己的農業知識儲備。
在進行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時,各地政府應給予當地高職院校更多的經費等支持,一方面加大實際操作設備等硬件設施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通過一定的激勵措施鼓勵更多優秀教師參與到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來。例如,政府可給高職院校涉農教師提供更多高層次的培訓等,提升其理論與實踐水平,并對優秀培訓講師給予適當的獎勵等,吸引更多優秀人才。
在當地政府主導下,涉農高職院校可開設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招收當地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農場主、青年農業合作社創始人等進行創新創業、職業道德與法律等方面內容的系統培訓,打造一批高素質、高層次的新型職業農民,對培訓合格者頒發“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證書”[18]。在政府政策扶持下,涉農高職院校負責在各地建立培訓基地,聘請獲得“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證書”的農民企業家與高職院校教師共同承擔當地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任務。在培育過程中,高職院校教師以農業最新政策、技術理論、市場營銷、品牌打造等方面內容的講解與培訓為主,而獲得“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證書”的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則主要負責農業技術、創新創業、經營管理等方面內容的培訓,由當地政府負責對整個培訓過程進行監督[19]。
高職院校要充分考慮農民的工作特點,采取課堂面授與線上授課相結合的形式,提高農民學習的積極性與系統性。其中,課堂面授應以集中講授理論知識為主,線上授課則可打破時間及空間的限制,讓農民即使在田間地頭也可隨時獲取最新的農業知識[20]。
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農業理論知識培訓與職業技能的培訓,可以提高農民整體素質,使其擁有參與農業全鏈條生產的能力[21]。對于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培養目標應設置為對農業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對農業技能的熟練操作;對于技能型、服務型職業農民,培養目標應設置為具備一定的管理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品牌打造能力及市場營銷能力等。高職院校應通過學校集中授課、搭建網絡教室、開設田間實踐、彈性學制等多種形式開展農民高等職業教育,打造高層次農業人才[22]。
高職院校在對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進行系統培訓后,應持續跟進后續服務,確保培育效果,如通過釘釘、微信等通信工具實時指導職業農民解決其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此外,高職院校教師可與地方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聯合編制“活頁教材”,打造線上和線下教學資源庫,并根據當地農業發展現狀及農民實際需求實時更新教材內容,其中涉及農業技術操作的內容可拍攝成小視頻并添加二維碼,方便農民隨時掃碼觀看,使其可更加直觀地進行學習。同時,可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形成豐富的教學資源庫,打造智慧農業培訓體系[23]。
各地應充分整合當地涉農高職院校教育資源與涉農企業的優秀創新創業案例,并以視頻、文字、圖片等形式在相關培訓網站上呈現,使農民可以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隨時、隨地進行學習[24]。網站可設置專業技術指導服務模塊,由高職院校教師、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等農業專家實時在線答疑、解惑,同時農民可通過語音、視頻等方式連線農業專家,進行技術咨詢。
各地政府有關部門應深化涉農高職院校與當地涉農企業尤其是農業龍頭企業的合作。政府可通過政策支持,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例如,高職院校可與涉農企業合作開設“訂單班”,由高職院校教師與涉農企業專家共同擔任學生的指導教師,實行“雙導師制”[25]。高職院校負責對學生進行農業理論知識、職業道德及創新創業等理論課程的系統培訓,還可結合當下最流行的平臺直播帶貨等形式,給學生講授短視頻制作、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等方面內容,通過場景模擬、互動教學等形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企業一方面給高職院校提供教學設備等支持,另一方面為學生提供實訓基地,并負責對學生進行農業技能培訓[26]。此外,企業還可聯合高職院校共同舉辦農業創新創業大賽、農業職業技能大賽、農產品直播帶貨大賽等賽項,為企業選拔高層次農業人才,并通過對獲獎者頒發榮譽證書及獎金、提供就業崗位等形式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職院校與涉農企業、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聯合開展農業課題研究,一方面可提高高職院校教師的科研及技術服務能力,另一方面企業可及時將科研成果高效轉化,提高經濟效益,同時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27]。
高職院校居于鄉村振興的前沿,培育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責無旁貸。高職院校應在當地行政主管部門政策的扶持下,將職業教育拓展到線上線下、辦到田間地頭、辦到農民身邊,拓寬培育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的路徑,努力做好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者”,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打造“高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