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法權
(鄭州商學院,河南 鄭州 451200)
地理標志資源是指經過地理標志認定的、具有旅游吸引力和開發價值,能發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務、要素和現象[1]。地理標志資源因其質量、特性等與該區域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或其他因素有關,并與地理名稱相聯系,綜合開發價值高。開發地理標志資源,對提高地理標志產品價值、豐富特色產業內涵、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和溢價效應。
河南省地理標志資源儲量豐裕,市場開發潛力大,地理標志產品轉化為旅游產品的外在條件優越,但當前河南省也面臨著地理標志資源開發意識弱、融合發展力度不足、利益分享機制失衡等困境。因此,做好河南省地理標志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完善地理標志保護開發體系,對于統籌解決河南省“三農”問題,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深化文旅文創融合戰略,踐行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具有現實價值和重大意義。
作為農業大省,河南省農耕文明久遠,自然資源種類多、分布廣,地理標志資源蘊藏豐富。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和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22年2月,河南省分別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80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15個、農產品地理標志163個,且數量呈現逐年增長態勢[2]。
經查詢,河南省原有112個產品獲得了地理標志商標保護,目前處在商標有效保護期的產品為80個。當前,河南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總體呈現兩大特征。第一,地域分布不平衡。豫西地區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分布最多,豫東地區偏少,周口市僅1個;認證商標數量最多的為南陽市,有13個,而濟源市和鶴壁市沒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第二,種類分布不均衡。河南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90%以上為農產品,涵蓋了蔬菜、水果、糧食、藥材、茶葉、花卉和活體動物等,工業、工藝制品偏少。
經檢索發現,截至2022年2月,河南省有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15個。其中,三門峽市有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3個,南陽市有11個,駐馬店市有10個,分別位居河南省前3位,漯河市和鶴壁市沒有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從產品種類看,河南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涉及農業產品、工業制成品等,如靈寶蘋果、西峽六味地黃丸、逍遙鎮胡辣湯及鈞瓷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代表產品。
查詢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有關公告和農產品地理標志查詢系統可知,截至2022年2月,河南省有163個農產品獲得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其中洛陽市農產品地理標志最多,有27個[3]。河南省獲地理標志認定的農產品種類覆蓋種植業、畜牧業和水產業3大類14亞類,其中蔬菜亞類42種、果品亞類40種,兩個亞類占總認定數量的50%以上。從批準年份看,河南省農產品地理標志批準時間主要集中在2017—2020年,其中2020年共批準了41個,說明河南省各地的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意識正逐步提高。
河南省地理標志資源種類多、分布廣、品質好、開發價值高,是一種優秀的旅游資源。其中,特色農產品多以原產地而聞名,具有鮮明的地域特性和人文歷史價值,是河南省地理標志資源的典型代表。
茶類地理標志產品旅游開發模式主要有休閑觀光型和情境體驗型。休閑觀光型是指以觀賞茶園景色、參觀特色茶藝館(博物館)等為主要內容的休閑休憩活動。在風景優美、生態良好的淺山丘陵地帶開辟現代觀光生態茶園,既能增加旅游景點,讓游客觀賞茶葉梯田的美景,又能提升游客對茶葉品質的信賴;茶藝館則為消費者提供評茶論道的場所,具有濃郁地域文化和地方魅力,可讓游客在品茗的同時近距離體驗獨特的茶文化及風土人情。情境體驗型就是開發以采茶、制茶為主的體驗旅游產品,讓游客親身參與茶葉的采摘和制作,學習茶葉采制工藝,接觸和了解茶文化,讓游客在優美的茶園里體會勞動和豐收的樂趣[4]。例如,信陽毛尖茶是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該產品擁有信陽毛尖、信陽紅、固始云霧和金剛碧綠茶等多個茶葉類地理標志,為信陽市發展茶文化旅游創造了有利條件。信陽市以信陽毛尖茶為基礎,將茶文化旅游納入《信陽市旅游總體規劃》,依托豐富的茶文化旅游資源,積極探索,創新發展,先后規劃了南灣湖茶島、文新茶文化園、廣義茶文化園及光山茶具博物館等大型茶文化旅游園區,重點打造茶島風情游、茶科技體驗游、有機茶園生態游和茶鄉康養研學游等旅游線路,將地理標志資源與旅游結合,有效推動了當地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了經濟發展。
果蔬類地理標志產品旅游開發模式通常有傳統的采摘體驗、農家樂和科普教育等。第一,建設特色果園和菜園,種植開花時間較長、具有觀賞價值的果蔬,既可在作物開花季開展賞花活動吸引游客觀光,又可在收獲季讓游客入內參與采摘活動,親身體驗并享受收獲的喜悅。第二,開辦以體驗農村生活為主要特色農家樂,將原有的菜園和果園環境進行改善,以農家自然風情吸引游客觀光游玩[5]。第三,開展農業科普活動,讓游客在休閑娛樂中學習農業相關知識。該形式適宜在城市近郊開展,方便家長帶領子女或中小學組織學生前往游玩[6]。例如,洛陽市孟津西瓜、孟津梨、孟津葡萄和有機草莓是有名的地理標志產品或有機農產品,孟津區近年來以此為依托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在黃河沿岸和邙山丘陵精心打造農業觀光、休閑采摘、農耕體驗等3條農業旅游景觀帶、80余個美麗鄉村,以及52個萬畝以上的休閑田園農莊,形成了“三季鮮花競相開放、四季特色瓜果飄香”的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促進了農旅、文旅的雙向有機融合,樹立了多個農產品品牌,孟津區也獲得了“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十強縣”稱號。
酒類地理標志產品旅游開發模式通常以酒文化遺址游、酒文化藝術群落和酒文化節慶旅游為主,通過多種形式,讓游客領略到充滿特色的酒文化,體驗以酒文化為主題的多種旅游活動,感受酒產品發源地的歷史、文化氛圍,進而擴大酒產品與酒文化的營銷規模[7]。河南省是全國重要的酒生產大省、酒消費大省和酒文化大省。河南省酒文化歷史久遠,酒祖儀狄、杜康造酒即始于此,許多歷史故事與豫酒相關。多年來,河南省先后培育出了仰韶酒、宋河糧液、洛陽杜康、寶豐酒、張弓酒、賒店老酒等“豫酒六朵金花”知名品牌[8]。近年來,河南省根據自身歷史文化特點、風土人情和地域特色,通過開發豫酒文化精品旅游線路,舉辦杜康文化旅游節,開展仰韶酒文化生態旅游,推出賒店老酒旅游文化產品和其他衍生產品,建設寶豐酒文化博物館等一系列舉措,有效重振了豫酒文化,營造了“老家河南,豫酒當先”的文旅氛圍,將當地酒類地理標志產品與旅游業完美融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感受豫酒文化。目前,豫酒文化精品旅游已成為河南省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畜禽水產類地理標志產品旅游開發模式以打造觀光休閑農業項目為主,致力于讓游客體驗親力親為、參與其中的樂趣。例如,黃河小浪底水庫水產品種類豐富,品質優良,孟津黃河鯉魚是洛陽市孟津區四大地理標志農產品之一,以“肉嫩、味美、滋補”等優點遠銷全國各地。近年來,黃河小浪底國際旅游度假區依托黃河獨特的自然、歷史、文化等資源,打造以康養度假為核心,以灣區度假為突破,以創意活化黃河文化為抓手,集文化休閑、養生養老、康體運動和濱水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生態文化旅游度假區,將黃河鯉魚、伊河魴魚、伊水大鯢同周邊水域景觀資源相結合,形成了以垂釣、品魚與觀光為特色的旅游路線,深受游客喜愛。
工藝品類地理標志產品旅游開發模式以文化旅游景區、博物館、角色體驗旅游3類模式為主。第一,建設文化旅游景區,將文化旅游資源(如手工藝品)作為吸引物開展旅游活動,在有效展示當地文化的同時,激起游客學習制作工藝品的興趣[9]。第二,創辦工藝品博物館,以實物展示、圖文解說、模型仿制等形式詮釋其文化內涵,增進游客對工藝品內在文化的了解。第三,開展角色體驗旅游,如針對動手性強的工藝品,展示和講解其內涵、精髓及制作方法,讓游客觀看和實際操作,了解和學習工藝品制作技藝。河南省工藝品類地理標志產品眾多,如南陽玉器、洛陽唐三彩、開封汴繡、寧陵白蠟桿、西平棠溪寶劍、汝瓷鈞瓷、浚縣泥咕咕和濟源天壇硯等。其中,鈞瓷和南陽玉器歷史最為悠久,為傳統工藝品種的精品。每年南陽市和禹州市都會分別舉辦南陽玉雕文化節和鈞瓷文化旅游節,極大地推動了河南省文旅產業的發展。
花卉類地理標志產品旅游開發模式主要包含花卉田園風光開發和花卉景觀開發。第一,花卉田園風光開發是指通過整合田園特有的花卉自然資源,以花藝展陳的形式,向游客展示花卉田園風光[10]。第二,花卉景觀開發則是從賞花到觀光再到綜合旅游的過程,將不同種類的花卉以獨特的空間組合融入景觀,營造良好視覺效果,同時將周邊的遠山、樹林、民宿等要素整合到其中,提升花卉景觀的旅游吸引力[11-12]。例如,洛陽牡丹于2002年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當前洛陽市牡丹花旅游開發的形式主要有牡丹花觀賞、牡丹會展和牡丹旅游紀念品。每年4月,洛陽市都會以王城公園等十多個觀賞園為代表,開展以牡丹賞花、游園和攝影為主題的賞花活動,吸引中外游客。同時,洛陽市還會舉辦國際牡丹文化節、牡丹車展、牡丹游園燈會等活動,形成了“牡丹搭臺,經貿唱戲”的良好局面,并不斷開發洛陽牡丹旅游紀念品,如牡丹食品、牡丹茶飲、牡丹護膚品等,借助牡丹紀念品向外界傳播牡丹文化,有效促進洛陽市旅游業蓬勃發展。
中藥材類地理標志產品旅游開發模式主要有觀光型、參與型和康養型3種。中草藥除了藥用價值外,還多具有觀賞價值,如伏牛山連翹、唐半夏、唐梔子和南召辛夷等。這類中藥材既可用于培植藥用植物園,又可利用其觀賞價值吸引游客觀賞。參與型指的是游客參與中草藥的采摘、簡單制作及配方等一系列過程,感受古老、神秘的制藥文化。康養型是以中草藥醫療養生為主題,集旅游療養、特色藥膳、家庭療養、中醫強身等于一體的服務活動,讓游客在放松身心的同時享受療養、健身的樂趣。例如,南陽市是中醫藥文明發源地之一,是醫圣張仲景故里,在中醫藥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南陽市有“天然藥庫”之稱,歷史記載當地有2 436種中藥材,“八大宛藥”名揚全國,是全國著名的艾草之鄉、辛夷之鄉、山茱萸之鄉。南陽市自2002年開始舉辦張仲景醫藥文化節和仲景論壇,弘揚中醫藥文化,同時建起了西峽山茱萸、桐柏桔梗、方城裕丹參、內鄉黃姜、鎮平杜仲、鄧州麥冬和唐河梔子等十大中藥材種植基地,在推進中藥材種植的同時,也吸引了大批游客的觀光旅游。
建議由河南省文旅部門牽頭,河南省農業農村廳與河南省知識產權局參與,建立地理標志產品資源旅游開發聯席機制,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地標旅游資源普查活動,重新核準地理標志資質,全面清查已開發和待開發的地理標志資源名稱、類型、產地、授權保護范圍和商標使用等信息,建立目錄清單,為開展特色農產品申報、特色農業示范區申報、一縣一品評選以及區域公用品牌評選提供參考依據[13-14]。
基于“資源稀缺性”理念,旅游產業也同樣面臨資源如何優化配置、要素融合創新發展的問題。地理標志資源與旅游業融合發展通常以地理標志產品為載體,與鄉村旅游、康養旅游、民俗旅游等業態進行交叉融合。在地域空間上,政府應開展區域間的資源合作和產業聯動,實現資源共享、利益共贏,在原產地旅游定位與地理標志資源特性、價值等多種要素之間尋找契合點或突破口,以點帶面,逐步推進[15]。同時,政府應引導地理標志資源有序開發,科學制訂發展規劃,完善相關法規,破除產業政策壁壘,暢通資源要素流動,實現聯動發展,進一步促進地標資源與旅游產業的良性融合。
地理標志產品蘊含顯著的社會文化元素。以文化元素為依托開發地理標志資源,可最大化開發地理標志資源的旅游價值,實現農業與旅游業、文化與旅游業更好地融合發展。綜合分析信陽市“文新茶文化之旅”成為國內知名旅游觀光品牌的原因,不難發現其成功之處在于信陽市充分挖掘了當地茶文化的歷史內涵,講好了茶與人生的故事,突出了地理標志產品的社會文化價值。當前,焦作市四大懷藥、偃師銀條、淅川花椒和西峽香菇等地理標志產品已被打造成了區域公用品牌,其中淅川花椒、西峽香菇已入選首批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保護名錄,這充分說明了河南省地理標志區域品牌影響力正在逐步提升,充分彰顯了河南省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因此,文化內涵是地標資源旅游開發的根基。政府要在產品包裝設計、體驗線路設計或品牌宣傳推廣等方面體現地域文化,從而提升地標旅游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互聯網信息時代,大數據正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因此,借助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推動河南省地理標志旅游智慧化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第一,政府相關部門應構建融媒體旅游宣傳矩陣,全程展示和推介與各地區地理標志旅游相關的精品路線、民俗風情、特色品牌等,讓更多的游客便捷地接觸到河南省地理標志的相關信息。第二,政府相關部門應借助大數據技術,提高旅游營銷的精準度和智能化,充分發揮移動終端的即時通信功能,分時段定向投放優惠活動,有效提升游客消費的黏合度和廣告投放的時效度。第三,政府相關部門應借助ARVR技術,創新體驗互動模式,在地標所在地景區入口或車站等客流集聚區設立LED顯示屏,宣傳地理標志產品及傳承人故事等,運用VR技術增強游客的體驗感,提升游客滿意度,從而起到營銷推廣的作用[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