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興
(河南省林業局,河南 鄭州 450000)
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是重大自然災害之一,事關生態安全、食用林產品質量與經濟發展,也影響農業農村發展。加強林業有害生物災害防控是保護森林資源的現實需要,是林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條件,關乎河南省生態強省建設進程。
河南省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見》等,把森林病蟲害防治納入《綠色中原建設規劃》《河南林業生態省建設規劃》《森林河南生態建設規劃(2018—2027年)》,不斷完善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體系,組織開展森林病蟲害監測、檢疫、防治工作。河南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取得了良好成效,森林病蟲害成災率遠低于國家制定的控制標準。
河南省林業局依照《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河南省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試行)>的通知》(豫政〔2021〕23號),結合新的林業有害生物災害防控任務,對2006年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河南省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應急預案》進行了研究修改。202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新的《河南省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應急預案》,規定了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應對的原則,明確了預防、準備和處置工作的責任,細化了監測預警、災害等級、指揮體系、應急響應和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工作,同時要求河南省各地結合實際情況,及時修訂當地的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應急預案。2022年7月15日,河南省林業局組織開展全省林業有害生物災害管理及應急演練專題培訓,邀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物災害防控中心專家授課,按照《河南省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應急預案》在中牟縣進行應急演練,河南省林業局、河南省應急管理廳、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等有關部門進一步加深理解突發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應急預案啟動流程、處置方法,提高了河南省對林業有害生物災害的響應和處置能力。
河南省林業系統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見》等法規政策,及時組織開展林業有害生物普查和監測預警工作,認真執行引進林木種子苗木檢疫審批、林業植物檢疫證書核發等行政許可制度,不斷推進依法防控。河南省林業局及時邀請教學、科研、生產和氣象等方面的有關專家,會商研判林業有害生物形勢,結合以前河南省不同區域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特點、周邊區域有害生物情況,科學預測有害生物發生趨勢。河南省林業局嚴格執行蟲情報告制度,加強65個國家級和省級林業有害生物中心測報點建設和業務指導,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河南省林業局圍繞南水北調中線兩側和黃河流域森林病蟲害防控,積極探索有害生物“天空地”監測實用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在河南省黃河流域等重要生態區完善智能監測儀器設備,提升了監測自動化水平。河南省林業局適時組織開展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的專項普查和日常監測,并成立督導組分片進行督導檢查,做到確保林業有害生物早預警、早發現、早報告、早核實、早除治。
河南省林業局把有害生物防控納入管理目標,實施以飛機防治為主、地面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大力開展針對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楊樹食葉害蟲等重大有害生物的綜合防治工作,實現發生面積、危害程度“雙下降”,有效控制了病蟲災害,降低了經濟損失。2021年,河南省松材線蟲病疫區發生面積、病死樹木數量同比減少;美國白蛾發生面積同比下降7.6%,沒有發生大面積成災現象;楊樹食葉害蟲防治成效明顯,實現了有蟲不成災的治理效果。鄭州市推廣有害生物測報新技術,購買使用美國白蛾誘捕器,分別安裝在惠濟區、金水區、中牟縣、新密市和鄭東新區進行有害生物監測,適時掌握了美國白蛾發生歷期和發生范圍,確保及時有效防治有害生物。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河南省林業局進一步轉變職能,創新機制,通過政策引導、市場拉動等措施,發展多形式、多層次、跨行業的社會化防治組織,并及時對社會化防治組織和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和技術指導,科學編制防治方案、作業設計、質量標準方法。
河南省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強林業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技術宣傳培訓和引導,盡可能減少化學防治面積,增加無公害防治面積,采用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鳥治蟲等多種模式,不斷探索綠色防控新技術、新經驗,確保人畜、水源、非靶標生物、土壤、食用農林產品的安全。河南省林業局制訂、實施《河南省特色經濟林有害生物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方案》,推廣應用綠色防控技術,切實提高林產品品質。目前,河南省沿黃河等區域建成綠色防控示范園區76個,以核桃、梨、蘋果、葡萄、杏、石榴和油茶等經濟林為主的有害生物綠色防控示范區面積突破6 670 hm2,河南省林業有害生物無公害防治率提高到96%[1]。林業有害生物綠色防控在防止區域生態環境污染、促進綠色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受全球氣候變暖、經濟貿易增多、物流活動頻繁和我國林業有害生物種類多、分布廣等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地處我國中部的河南省面臨有害生物傳播速度加快、防控難度變大、危害程度加重等問題。
河南省純林面積大,影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河南省第九次森林資源清查成果顯示,全省人工純林面積較大,共有356.00萬hm2的喬木林,純林約占65%,混交林約占35%[2];以木、竹為主要原料的人造板、木制家具、木制品等林產品產量持續增長,物流持續擴大,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使林業有害生物擴散有了可乘之機,帶來了新的風險挑戰。
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涉及多個方面,如營林造林、科技服務等,各級林業管理部門雖然自上而下簽訂了“雙線”目標責任制,但部分地方責任制流于形式,監測普查力量、檢疫阻截能力與防治救災能力不足[3],森林病蟲害防治新技術推廣應用不到位。林業有害生物災害防控資金缺口較大,難以全面落實防控措施,漏防、漏治情況時有發生。例如,河南省廣洋大棗不僅聞名全國,而且遠銷海外,但在棗瘋病發生后,因防治責任落實不到位,致使廣洋大棗這一優良品種瀕臨滅絕。
部分地方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中不敢執法且執法力度不足[4],有的檢疫執法檢查不規范;一些基層單位森林病蟲害防治設備不完善,缺乏松材線蟲病等病蟲害便捷檢測設備、監測檢疫交通工具和執法器材,防治業務信息化和智能化滯后。
生態安全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前提條件,生態強省建設是維護河南省生態安全的重要措施。我國是全球林業有害生物發生、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近年來林業有害生物呈現頻發、重發態勢。因此,河南省相關部門要學習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強化生態安全意識,積極防范和應對生態領域的風險挑戰,進一步加強河南省林業有害生物災害防控,遏制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等重大外來林業有害生物的擴散危害,減少林業災害損失,努力維護全國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及生態安全大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第三十五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林業有害生物的監測、檢疫和防治;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防治實行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制;發生暴發性、危險性等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時,當地人民政府應及時組織除治;林業經營者在政府支持引導下,對其經營管理范圍內的林業有害生物進行防治。因此,河南省各級政府及林業主管部門應堅定不移地貫徹“預防為主、科學治理、依法監管、強化責任”的方針,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等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以促進林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生態強省、保障生態文明為目標,完善“屬地管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嚴格落實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和林業生產經營者的責任,把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任務完成情況列入政府考核評價指標體系,進一步加強省、市、縣林業部門協調配合,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防治工作格局。林業主管部門要全程做好林業有害生物的檢疫、監測、調查、防治工作,加強森林病蟲害檢疫執法。河南省林業局應發揮林長制作用,密切關注鄰省林業有害生物疫情,提高防治時效性,加強與山東省、安徽省、湖北省、陜西省、山西省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業務合作,推進建立省際間、市(縣)間聯防聯控,建立交叉互檢、統防統治等工作機制,開展大別山與桐柏山、秦巴山區松材線蟲病聯防聯控工作。河南省應完善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服務體系,及時建立健全河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安廳、交通運輸廳、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鄭州海關、農業農村廳、林業局等部門間檢疫執法聯動機制,拓寬違法違規線索的獲取渠道,推進檢疫執法制度化,嚴防林業有害生物擴散、傳播。
河南省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圍繞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的要求,認真執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堅持“預防為主、科學治理、依法監管、強化責任”的方針,在國土綠化過程中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優先選擇鄉土樹種,推廣良種壯苗和抗性樹(品)種進行綠化,積極營造混交林,優化林種樹種結構。河南省應圍繞“一帶三屏三廊多點”的生態保護發展格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將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與生態修復、森林經營、產業發展等林業工程相結合,提高防控治理工作的時效性、協調性。林業部門應加強封山育林和森林撫育,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維護森林、濕地、流域、農田、城市生態系統及森林內部植物、動物、微生物之間的平衡關系,增強河南省林業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確保森林生態安全。
林業部門應與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應急管理部、農業農村部等適時協商,根據《“十四五”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進一步加強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工作方案》,切實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能力建設,并按照“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堅持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并舉,更新充實國家級和省級中心測報點儀器設備,完善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檢疫御災、防治減災、服務保障體系和基礎設施。河南省應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以防控外來入侵物種為工作重點,依托現有監測站點、自然保護地體系等,構建點線面相結合的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網絡體系[5]。河南省應全力抓好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楊樹病蟲害等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加強農田防護林、經濟林、廊道林帶、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丹江口庫區及黃河流域等重要區域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控。相關部門應合理布設外來物種監測站,開展外來物種風險調查和評估,構建“衛星遙感+無人機監測+地面人工網格化調查”相結合的空地一體化監測預警體系。各級政府應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將森林植被恢復費用的部分資金用于森林病蟲害防治;強化資金績效評價,將林業有害生物普查、監測預報、檢疫執法、災情防控、疫情除治和基礎設施建設等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做好防治物資儲備,及時組織應急演練,全面提升河南省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和災害除治能力。
相關部門應堅持“預防為主、科學防控、綜合治理、分類施策”的原則,結合林種樹種與區位分別采取生物、物理等防控措施。例如,松材線蟲病在豫南個別縣的發生面積小、危害株數少,相關部門要按照國家林草局印發的《全國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堅行動計劃》,采取及時伐除疫木,輔以防治媒介昆蟲松褐天牛、松干注射等相關措施;南水北調中線及黃河流域應采取綠色防控技術,避免影響水質。相關部門應強化有害生物防控科技支撐,建設科研平臺,加大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防控重點實驗室建設和科技攻關力度,及時制修訂技術標準。相關部門應推進現代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在森林保護和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加強相關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和標準制修訂,加強與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相關部門應加強林業有害生物的成災機制、抗性樹種培育、生物防治和立體監測技術等基礎性、前沿性和實用性技術的研發與集成創新,將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到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實現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數字化、智能化、規范化。河南省林學會應發揮其學術性、科普性和紐帶作用,凝聚科技人才,促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及先進實用技術推廣應用。
林業生物災害被稱為“不冒煙的火災”,嚴重影響森林健康、生態安全,甚至影響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項社會性、政策性強的工作。因此,林業主管部門要通過廣泛宣傳等方式爭取各級政府、社會各界的重視和支持;增強“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的思想意識,結合全國防災減災日、科普日、植樹節等特殊時間節點,利用網絡、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宣傳媒介,大力宣傳林業有害生物的危害性和防治的必要性,普及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法規政策、防治技術,提高群眾的災害風險意識、防范意識;宣傳防治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專業性強,因此,林業災害預防機構應不斷加強業務培訓,并發揮林業科技特派員、護林員的作用,及時組織開展科技下鄉活動,現場指導識別林業有害生物的活體及危害癥狀,及時提出科學防控、綠色防控措施,提高基層單位業務人員的專業技能。林業主管部門應統籌開展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機構、社會防治組織和林業生產經營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及林農的專業培訓,使其掌握防治時間、防治技術和作業安全防護措施,合力推進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質量、上水平,助力生態強省、美麗河南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