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思喜
(柳州市柳南區龍漢嶺林場,廣西 柳州 545104)
尾葉桉是一種優質的工業用材樹種,自20世紀80年代引種以來,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以下簡稱廣西)等宜栽區得到了廣泛種植,并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2019年,柳州市為調整林業結構、改善生態環境、培育新興產業,啟動了“退桉改竹”工作,引導轄區林農由種植尾葉桉轉變為種植麻竹。龍漢嶺林場作為柳州市柳南區主要的尾葉桉種植基地之一,為推動“退桉改竹”工作,加快尾葉桉采伐跡地更新速度,提高林地生產水平,不斷探索采伐跡地營造麻竹筍用林的造林方法,并取得了一定實效。
龍漢嶺林場位于柳州市柳南區洛滿鎮,地處柳南區西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20 ℃,年平均降水量1 415 mm,雨季主要集中在每年4—8月。該林場為低山丘陵區,地勢西高東低,海拔150~350 m,山體下部呈緩坡狀;土壤主要為偏酸性的沙頁巖紅壤土,土層較厚,有機質含量低。尾葉桉采伐跡地上植被有五節茅、桃金娘、懸鉤子、大青、烏毛蕨、鐵芒箕、毛桐等,植被覆蓋度約為78%。
龍漢嶺林場有林地面積為1 040 hm2,主要樹種有尾葉桉、毛竹、麻竹等。截至2018年底,林場尾葉桉人工林面積約666.67 hm2。為打造螺螄粉小鎮,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螺螄粉產業提供綠色生態的酸筍原材料,柳南區于2019年啟動“退桉改竹”工作,采伐后的桉樹林地不再經營速生桉。同年,龍漢嶺林場劃歸柳南區管理,開始進行“退桉改竹”,當年種植麻竹300 hm2。2020年,該林場“退桉改竹”173.33 hm2,并建設柳州螺螄粉原料竹筍豐產栽培技術示范推廣基地33.33 hm2。2021年,該林場新種植麻竹50 hm2,并建設面積為3.33 hm2的筍用竹種質資源示范園,不斷增加筍用竹種植品種。2022年,龍漢嶺林場新種植麻竹37.67 hm2。目前,龍漢嶺林場建設了2個竹苗生產基地,除自用外還向社會供應大量麻竹苗木,進一步延伸麻竹產業鏈。
龍漢嶺林場尾葉桉人工林面積較大且集中連片,根據采伐計劃逐步清除后需要科學整理林地,為林地更新打好基礎。林場在“退桉改竹”過程中,加大了科技、人員投入力度,根據林場實際開展了采伐跡地整理工作,為麻竹種植奠定良好基礎。
在“退桉改竹”過程中,尾葉桉林分采伐采用皆伐方式,即按照采伐計劃將伐區內的林木一次性全部伐除。龍漢嶺林場種植的尾葉桉主要為人工多年連栽且屬于短輪伐期林分,采伐跡地植被、土壤、生態環境條件均較尾葉桉連栽前發生了變化。為給麻竹筍用林創造良好的生長條件,需要對采伐跡地土壤、植被等情況進行分析,以便采取相應的整理措施。由于“退桉改竹”對皆伐后的林地更新利用做出了明確規劃,因而在尾葉桉林分皆伐時會對雜灌、小喬木等同步伐除,導致林地灌木層減少,而草本層基本不變,植被種類、蓋度較之前明顯減少。
利用土壤質量指數法對采伐跡地土壤進行理化性質測定,發現采伐跡地土壤容重增加,有機質含量偏低,土壤孔隙度變小,存在部分板結現象,土壤保水保肥性能下降;土壤pH值偏低;土壤中全氮、全鉀、速效鉀含量較連栽前普遍下降,處于中等水平,有效鐵、有效磷含量顯著低于連栽前,處于極低水平;土壤中微生物量較連栽前有所減少。總的來說,多年連栽尾葉桉采伐跡地土壤理化性質變差,肥力降低,保水保肥性能下降。這一狀況的產生與尾葉桉需肥量大、撫育管理措施不夠科學、多年連栽單一樹種、營造短輪伐期人工林關聯密切。尾葉桉采伐跡地土壤狀況的分析結果與現有研究基本吻合,也為下一步采伐跡地整理提供了參考[1-3]。
根據尾葉桉采伐跡地植被、土壤等實際情況,為營造有利于麻竹生長的環境條件,龍漢嶺林場采取了以下兩種林地整理措施。
2.2.1 分類處理采伐剩余物。尾葉桉人工林皆伐后,林地上剩余物較多。為有效發揮采伐剩余物的價值,同時防范森林火災,對采伐跡地不再進行煉山,而是對采伐剩余物進行分類,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第一,在進行林分皆伐時,將林中的枯立木、火燒木、病蟲木等可能引發森林病蟲害傳播的剩余物運出采伐跡地,減少林地病源數量。對于采伐遺留的固態垃圾(如木屑等),因其可能含有病原菌、蟲卵等,要將其運出林地或移至垃圾掩埋坑埋掉。
第二,對于伐除的小徑木、有利用價值的小喬木和灌木,全部運出跡地,以便加以利用。
第三,部分尾葉桉伐根會對麻竹造林產生不利影響,因而采伐后使用勾機挖除這部分伐根,并用電鋸截短或用削片機削成木片。對于原尾葉桉種植帶上的其他剩余物(如樹枝、樹梢),可截成長1 m以下的小段,同時割除雜草,挖出灌木和喬木全部伐根。將這些沒有利用價值的采伐剩余物沿山體等高線方向帶狀堆放在尾葉桉原種植帶上,覆蓋尾葉桉伐根。剩余物堆放帶寬1.0~1.5 m,高0.5~1.0 m,帶間距3.0~5.0 m。堆放物可任其腐爛,既減少了地表徑流,減緩水土流失,起到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又能增加林地土壤的速效養分和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理化性質,同時有利于保持采伐跡地的植被覆蓋度,保護森林環境。
從整體上看,與火燒、散鋪等處理方法相比較,對采伐剩余物進行分類處理既省工省力又改善了林地衛生情況,有利于下一步造林更新工作的開展[4]。
2.2.2 帶狀整地。清理完采伐跡地后要進行整地,促進林地土壤充分風化,為麻竹造林打好基礎。整地方式為帶狀整地,深度20 cm以上,在留出的種植帶上用機械或人工挖土,破土面與坡面平行,清除雜草,撿出雜物。整地后人工挖栽植坑,規格為40 cm×40 cm×40 cm,栽植坑密度為450個/hm2。表土、心土分開堆放在坑的兩側,以便栽植時分層回填土。
龍漢嶺林場在利用尾葉桉采伐跡地營造麻竹筍用林的過程中,為提高麻竹生長量、增加麻竹筍產量、提升麻竹筍品質,采用了母竹側枝扦插育苗、適時栽植、加強幼林撫育管理等措施。2022年7月,林場于2020年營造的173.33 hm2麻竹林已經投產,麻竹長勢良好,高約5 m,每叢3~5根麻竹,竹筍產量約為75 t/hm2,經濟效益顯著。
龍漢嶺林場營造麻竹筍用林使用的苗木主要通過母竹側枝扦插培育,造林成活率高,且保持了母竹的優良品質。
在柳州市,麻竹側枝育苗一般在每年春季進行,使用容器袋扦插育苗。育苗前,準備好苗床、營養土,育苗利用林場建設的育苗基地現有設備。營養土的配方為50%黃心土+25%輕基質+20%麻竹林地菌根土+5%生物有機肥,用營養土配制設備充分混合后,裝入規格為22 cm×30 cm的無紡布容器袋,以裝平容器口為宜。將裝好營養土的容器袋整齊擺放在苗床上,四周培黃心土或火燒土,容器間空隙用過篩細土填實。
在2—4月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竹筍產量高的兩三年生麻竹母竹,剪取一兩年生、生長健壯、隱芽飽滿的主枝基部次生枝作插穗。剪插穗時要用鋒利刀具貼著竹竿削下,保留一兩個完整的竹節,上部切口斜切成馬耳形。插穗每50~100根捆成一捆,放置在陰暗處備用。插穗要隨剪隨扦插,防止枝條失水。
扦插前,林農可用0.5%多菌靈溶液浸泡插穗基部15 min消毒,取出晾干后,將插穗基部放入100 mg/kg的ABT1號生根粉溶液中浸泡30 min,以促進插穗生根。完成浸根的插穗取出晾3 min,即可插入容器袋中培養。
麻竹容器苗苗期主要是做好水分和肥料管理。插穗生根前、生根后及初次出筍期,要少量多次澆水,保持營養土濕潤。苗木進入生長后期時要減少澆水次數,但每次澆水以淋透營養土為宜。插穗生根后,可每隔7 d噴施一次0.2%磷酸二氫鉀葉面肥,施肥量為45 kg/hm2。5月日照強烈,需要搭設遮陰棚,覆蓋透光率為60%的遮陽網,早蓋晚揭。如果容器袋中生有雜草,要將雜草連根拔起并及時澆水,避免營養土因出現縫隙而失水。
待麻竹苗長至高50.0 cm、地徑1.5 cm以上時,即可出圃造林。龍漢嶺林場營造麻竹筍用林的栽植時間為2—3月,此時麻竹隱芽尚未萌動,有利于竹苗成活,且宜選擇雨后的早晨進行栽植。由于尾葉桉采伐跡地土壤中有機質含量較低、土壤孔隙變小且有效磷含量極低,因此,在栽植前每個栽植坑施充分腐熟有機肥10 kg+顆粒過磷酸鈣90 g。回填部分表土后,撕掉麻竹苗根部的容器袋,用黃泥漿蘸根,將麻竹苗直立放入栽植穴,然后回填表土,再回填心土,踏實后向栽植坑表面培土(呈饅頭狀)。
3.3.1 水分管理。栽植后15 d內要保持栽植坑土壤濕潤,如遇干旱應及時澆水。初栽麻竹根系生長發育不全,如遇水澇可能導致根蔸無法呼吸,引發根腐病。因此,雨季要及時排除林地積水。
3.3.2 除草松土。幼林每年除草撫育2次,分別在5月、7月進行。松土時要避開麻竹基部20 cm,防止造成機械損傷。松土深度為10 cm,并將割除的雜草埋進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3.3.3 肥料管理。基于采伐跡地的肥力狀況,麻竹幼林施肥應針對性補充營養元素。造林當年施肥3次。3月下旬每株施50 g碳酸氫銨,6月出筍期每株施0.5 kg復合肥[m(N)∶m(P2O5)∶m(K2O)=25∶10∶10],8月下旬每株施5 kg餅肥+50 g尿素。施肥時先在麻竹基部50 cm處開溝,均勻撒施肥料后覆土。注意肥料不可接觸嫩筍,以免導致其萎縮死亡。造林第二年施肥4次,分別為3月施春肥,每叢施25 kg腐熟有機肥;5月施筍前肥,每叢施 1 kg復 合 肥[m(N) ∶m(P2O5) ∶m(K2O)=25∶10∶10]+過磷酸鈣0.75 kg;出筍盛期施筍期肥,每叢施0.5 kg碳酸氫銨;10月施養竹肥,每叢施0.5 kg碳酸氫銨。造林第3年施肥5次,除與造林第2年相同的4次施肥外,還需要在12月增施一次孕筍肥,每叢施10 kg腐熟有機肥。為促進筍芽分化,提高出筍量,可結合施春肥,每叢澆灌濃度為15 mg/L的ABT6 號溶液 11 kg[5]。
3.3.4 病蟲害防治。麻竹幼林主要須防治竹螟、竹蚜蟲、煤煙病等病蟲害。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中,要堅持綜合防治原則,盡量使用生物防治、人工防治等措施,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的化學農藥,以保證麻竹筍的安全性和商品性。防治竹螟時,林農可在竹螟幼蟲期釋放15%敵敵畏煙霧劑殺滅,用量為30 kg/hm2;在成蟲發生期用黑光燈誘殺,或在竹林中釋放2%速滅靈煙霧劑殺滅,用量為15 kg/hm2[6]。竹蚜蟲不僅影響麻竹生長,降低出筍數量,還會引發煤煙病,因此,林農要做到蟲病同治,提高防治效果。當竹林發生蚜蟲危害時,可用40%蚍蟲啉1 500倍液噴霧防治。在竹林撫育管理中,林農要增強麻竹林的通風透光度,清理竹叢周圍的雜草,降低發病概率;保護瓢蟲、草蛉等天敵昆蟲。
從龍漢嶺林場近幾年的“退桉改竹”實踐來看,利用尾葉桉采伐跡地營造麻竹筍用林,需要根據林地土壤條件、植被變化情況等,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林地整理和造林、撫育措施,以促進麻竹健壯生長,提高竹筍產量。在尾葉桉采伐跡地營造麻竹筍用林過程中,對采伐剩余物進行分類處理、有針對性地補充林地土壤營養元素和培育健壯竹苗是提高麻竹筍用林造林成活率、增強麻竹長勢和增加出筍量的關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