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雄英 郟恬甜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堅持精細化管理,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盤活存量、優化增量,高效利用土地資源,為重大項目做好要素保障,將綠色基因印刻進每一寸土地。
如今的浙江,山更青、水更綠,自然資源稟賦有了豐厚回饋——每一寸被守護好的土地,不斷提升的節約集約用地水平,都成了浙江高質量發展的新空間和新動力。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十年來,浙江始終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全面壓實各級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成效漸顯——
浙江積極通過土地整理、建設用地復墾、未利用地開發、低丘緩坡開發利用等途徑和措施,加大補充耕地力度,連續22 年實現全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用地保障和穩定糧食生產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撐。
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對浙江有著特殊的意義。作為全國陸域面積最小的省份之一,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省情特征,面臨著耕地總量少、可開發利用的耕地后備資源匱乏的困難,保護耕地資源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
為加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2016 年起,浙江在全國率先建立耕地保護補償機制,每年省級補助金額6.4 億元,用于耕地保護,確保全省可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數量有增加、質量有提升,堅決守住糧食安全根基。
為實現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規模種植和高水平保障,2021 年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實施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項目175 個,整治面積48.4 萬畝,形成一批布局集中連片、農田設施完善、生態良好、適合規模種植和現代糧食生產的百畝方、千畝方、萬畝方優質耕地。
為把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到實處,2021 年浙江全面推廣實施省市縣鄉村五級田長制,落實黨政同責,實現“人田對應”;建設“耕地智保”場景,高位鐵塔探頭覆蓋全省80%以上耕地;運用數字化改革成果,建立“人防+技防”閉環管控機制,精準、動態監管耕地變化,將問題處置在萌芽狀態。截至目前,全省已有五級田長和村級巡查員合計6.6 萬余人。

摸清的家底,為浙江保護耕地提供了清晰“畫像”。2018 年1 月,浙江開始進行“三調”工作,查清國土資源基礎家底。在此基礎上,浙江省自然資源廳推進“三調”成果共享應用,使之成為社會經濟發展、政府重大決策及自然資源管理等方面的有力支撐。今年,浙江省自然資源廳還編制印發全國首個綜合性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成果共享應用方案,為共享應用打下制度基礎。
若問浙江的土地利用率如何,一組數據足以說明:截至2020 年底,全省畝均GDP 達32 萬元,比2012年提高了68.9%。
如今的衢州萬田鄉格外熱鬧。在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中,萬田鄉弈園村利用村內閑置用地建設全省首個直播村播試點區——萬田鄉鄉村振興綜合體;谷塘村整治盤活廢棄農場用地20 畝,建成全市首個農民創業園,搭建創業平臺促農民增收。
這些正是浙江各地火熱開展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土地的縮影。
有限的土地上,如何實現更高質量發展?浙江開展了一系列有條不紊的行動:印發《關于全面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工作的意見》,形成“全省一盤棋、部門聯動、上下協同”的齊抓共管格局;通過“協商收回、鼓勵流轉、協議置換、退二優二、退二進三、收購儲備”等方式,推進低效用地提質增效。
“近年來,圍繞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我們先后實施了‘畝產倍增’行動計劃、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省創建等,不斷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縱深發展。”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說。
自2014 年浙江啟動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以來,全省已完成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項目共26364 個,涉及面積約106.9 萬畝。
在完成再開發的地塊中,浙江省工礦倉儲用地的平均容積率從0.8提高到1.8,投資強度從107.7 萬元/畝提高到313.3 萬元/畝,畝均產出從109.1 萬元提高到358.1 萬元,畝均稅收從15.5 萬元提高到44.4 萬元,一批“低散亂”工業地塊實現轉型升級、騰籠換鳥。通過低效用地整治,浙江提供了24 萬多畝公共基礎設施用地,優化了空間格局,促進了產城深度融合、城鄉面貌改善。
管理好增量,也是浙江集約用地的途徑之一。這些年,浙江在這方面沒少花心思。一方面修訂完善和嚴格執行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另一方面創新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自2018 年浙江推廣實施“標準地”出讓以來,截至2021 年底,全省共出讓工業用地“標準地”9446宗,面積36 萬畝。此外,推進土地復合利用,也為浙江發展開辟了新空間。
如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浙江建立健全土地出讓網上交易管理制度,致力于形成全省統一的土地一級市場,努力構建交易智慧化、服務精細化、監管立體化、協同數字化、保障規范化的自然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數字樣本”。
用地審批的效率,決定著項目落地的快慢。
2013 年,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在全國率先開展省政府土地審批權委托下放試點工作,截至2020 年10月28 日已實現90 個縣(市、區)全覆蓋。
審批的“減法”換來發展的“加法”,全省用地審批效率顯著提速:城鎮村分批次建設用地審批普遍提速近70%;平均審批時間6 個工作日,比法定20 個工作日縮減14 個工作日,比承諾15 個工作日縮減9個工作日;從審批到供地基本能做到政府投資項目用地60 天內完成,企業投資項目100 天內完成。
2019 年,浙江在全國率先推行建設項目規劃選址和用地預審合并辦理,提出9 個“一”具體舉措,將兩個事項法定辦理時限由40 個工作日縮減至最多不超過15 個工作日。國務院因此通報表揚了“浙江省優化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流程大幅壓縮審批時間”的做法。
數字化改革引領著省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系統重塑,也為浙江用地審批帶來“加速度”。
浙江省自然資源廳按照“一庫一圖一箱X 場景”的總體架構,初步形成了“空間大腦+多規合一、空間保護、空間利用、空間安全4大應用體系”的空間治理新格局。自2021 年12 月上線以來,省域空間治理數字化平臺已經歸集45 個部門1.8 億條空間數據,形成近1200個圖層,通過場景加持,可以像管財政資金一樣管理每一寸土地,極大地提升了土地資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
今年,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堅持數字賦能,變“被動保障”為“主動服務”,在省政府2022 年實施的“4+1”重大項目中,確定了167 個項目,總用地超20 萬畝,總投資超6100 億元,開展“百大項目用地報批集中攻堅”行動。依托省域空間治理數字化平臺“浙地智管”場景,浙江做到審批流程全周期節點化管理、堵點難點及時提醒預警、部門上下提前協同協調,實現審批提質又提速。目前,浙江已完成重大項目用地報批126 件,為重大項目落地和搶抓國家政策性工具支持爭取寶貴時間。
如何用好海洋資源,為重大項目落地提供要素保證,一直以來是浙江面臨的考驗。

▲桐廬縣百江鎮聯盟村俞家畈“非農化”“非糧化”整治前后對比圖
近年來,浙江開展歷史圍填海區域“集中連片論證 分期分塊出讓”用海審批改革試點并擴面,采用“同質區塊連片論證報批+項目用海分期分塊出讓”方式,分期分塊出讓審批時間壓縮至15 個工作日,有效提升項目用海審批效率;印發《關于推進海域使用權立體分層設權的通知》,通過立體分層設置海域使用權,開啟海域使用“立體化”時代。
自然資源是國家的經濟命脈所在,涉及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這十年來,浙江先后出臺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省測繪地理信息條例等6 部地方性法規,省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管理辦法等5 部省政府規章,修訂完善法規規章16 部次,平均每年至少完成2 個立法項目。
不斷提升的節約集約用地水平,暗合著不斷提高的經濟密度和投入產出效率。在浙江,寸土不止生寸金,這里是一個有著無限可能的高質量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