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茹 ,樊慧玲
(河南工業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如火如荼,數字經濟總體規模從2002年的1.22萬億元持續增長至2021年的45.5萬億元,增長近40倍,且2021年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達39.8%,如圖1所示。由此可見,數字經濟為國民經濟帶來了新動能。

圖1 2002—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及其占GDP的比重數據圖
隨著數字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農村網民的數量持續增加,數字技術在農村發展中的應用也愈加廣泛。數字技術可以為鄉村地區的農業、旅游業、工業品加工業等產業提供互聯網平臺,有助于保護鄉村的歷史遺跡、文化風貌、自然風光等,數字鄉村建設也應勢而為,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動力[1]。近年來,業界學者在數字鄉村建設助推鄉村振興方面的研究也愈來愈多,王勝等[2]認為數字鄉村通過構建虛擬空間,賦能于農村地區的生產生活、鄉村治理、農村流通、文化觀念等,有利于持續推進鄉村振興。趙德起等[3]認為鄉村的數字化有利于提升農業效益、優化生產生活空間、健全城鄉融合機制,數字鄉村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周錦[4]認為數字文化產業可從供給側、消費側、產業融合側賦能鄉村振興。基于此,課題組梳理分析了數字鄉村助力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為了促進鄉村數字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從數字基礎設施、產業數字化、做強人才鏈、精準防返貧、文化資源數字化等方面提出了因地制宜的發展路徑。
鄉村振興戰略重點提出,要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實現共同富裕[5]。數字鄉村建設探索農村數字藍海、縮小城鄉數字鴻溝的理念與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從數字化層面縮小城鄉差距的內容不謀而合。2018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要實施數字鄉村戰略;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強調,著力彌合城鄉“數字鴻溝”,培育信息時代新農民;2020年,農業農村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印發的《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中提出,加速融合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提出,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數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從數字化層面入手,有利于促進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縮小城鄉數字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依托數字技術的發展,農村的經濟模式、經濟形態發生巨變。以往由于地理位置偏遠、信息閉塞等原因,農民只能依賴于種植業發展。此外,農作物種植受天氣、病蟲害、銷售渠道等多重因素影響,農民收入微薄,城鄉差距逐漸拉大,嚴重阻礙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目前,農村依托互聯網科技,在農作物選種、種植、培育、收獲、銷售等各個環節都有了數字技術支撐,冷鏈物流、農副產品營銷都實現了智能化管理,農民實現了智慧種植與養殖,農業農村實現了數字化發展,不僅提高了農副產品附加值,也打通了農村農產品產業鏈與各個環節鏈條的通道,數字技術為鄉村振興的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源泉。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培養一批人才是關鍵。由于經濟發展、公共服務、教育醫療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農村人才外流嚴重,極大地阻礙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中提出人才支撐是發展數字鄉村的重要保障[6],數字鄉村建設可以通過線上教育、智慧醫療、網格化管理等數字服務平臺彌合城鄉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滿足民生需求[7],吸引人才回流,筑好鄉村振興人才鏈,確保鄉村振興有持續的人才供給。線上教育為農村地區的學生接觸高質量教育資源提供了平臺,縮小了城鄉教育差距,一方面解決了鄉村居民對下一代教育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有利于農村地區人才的培養和可持續發展,有助于人才回流。
文化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部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提出,要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盤活特色文化資源。隨著人民物質生活的富裕,應加大對鄉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視,打造可以展示鄉村文化、宣傳鄉村文化的平臺。數字鄉村建設可以為鄉村文化建設開拓廣闊的發展空間,一方面,互聯網技術為鄉村文化的數字儲存、數字轉化和數字展示提供了支撐,通過數字化的視頻影像有利于更好地儲存、傳承與展現鄉村地區的文化;另一方面,依托“互聯網+”,通過網絡直播、線上營銷等方式可以更好地宣傳鄉村傳統文化,既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鄉村文化的傳承,又可以推進鄉村旅游等新業態的發展,促進鄉村經濟的進步,打造文化反哺經濟的良好局面。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隆重舉行,標志著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以歷史性解決。然而,這并不是終點,如何防止規模性返貧、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是我國接下來較長時間內需要重視的問題。為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注重人群與地域差異、做大做強貧困地區優勢產業是兩大發展重點,數字鄉村建設可以極大地助力這個目標。一方面,數字化技術實現了民眾信息入庫,借助自動算法生成重點貧困居民信息,為基層干部的走訪調查、精細化管理提供了便利,有助于高效解決脫貧地區居民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另一方面,數字鄉村建設極大地助力了產業數字化發展,助推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實現了脫貧農戶增產增收。
隨著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的提高,我國農村網民的規模日益壯大,極大地推動了農村地區的數字化發展。數字基礎設施的完善是建設數字鄉村的首要步驟和關鍵所在,具體做法如下:1)不斷完善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暢通農村地區的“數字道路”。基礎設施的數字化轉型可以有效銜接數字經濟與鄉村振興,提升鄉村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為農村數字化治理與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2)政府可以完善線上政務應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的功能,并持續運營以強化政府、民眾、企業三者數據的互聯互通[8]。3)依托數字技術創新治理手段、完善治理機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時,“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實現農村地區的有效治理與鄉風文明的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產業興旺是衡量鄉村振興的重要標準之一。借助數字技術發揮農村地區的土地資源、人力成本、政策支持等一系列優勢,發展當地優勢產業是建設數字鄉村的關鍵所在。具體做法如下:1)以提高產品附加值為目的,以數字技術為依托,通過智慧種植、智慧管理、線上銷售等方式推進數字技術與當地農副產品的融合發展。數字化監測可以保證產業鏈中農產品質量的提升,從而提高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民增產增收。2)由政府領導和基層干部帶頭、當地農戶參與,充分利用當地的優勢資源,深入挖掘當地優勢產業,通過鄉村旅游、電商直播等新業態推廣當地特色農副產品,借助數字技術促進產業數字化發展。3)整合農村分散的優勢資源,逐漸形成當地特色,發揮品牌效應,實現優勢產業提質增效、當地農民多渠道增收,最終達到產業興旺、共同富裕的目標,助力鄉村振興。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高水平、高學歷人才的帶動。為培養人才隊伍、補足鄉村振興人才鏈,需要從民生需求入手,通過數字化平臺完善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制度、彌補農村社會資源的不足。具體做法如下:1)著力發揮數字技術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作用。通過大數據整合醫療、教育、社保、交通、人力資源、文化等各個平臺數據,推動“互聯網+”社會保障、線上醫療、智慧養老等服務平臺的建設及推廣。通過鄉村公共服務的數字化、智能化,可以極大地便利農民的生活,完善鄉村社會保障體系,吸引農村人才回流。2)通過本土培養、人才回流、引進人才的方式做強鄉村數字人才鏈。①在本土人才培養方面,可以加強建設農民培訓基地,面向當地特色產業開展智慧農業、農村電商、工藝品品牌包裝與營銷等專題培訓班,提升廣大農民的知識尤其是數字知識的素養,打造一支新型數字農民隊伍;②在吸引人才回流方面,可以通過完善鄉村公共服務供給制度、給予人才補貼、完善創業稅收優惠政策、推進創業扶持政策等措施來優化鄉村的數字創業環境,從而吸引數字化人才主動回鄉服務;③在引進數字化人才方面,可以通過與高校、科技企業合作,為數字鄉村相關專業的大學生、企業人才等主體提供實習、培訓的機會,引進一批具有數字化專業知識的人才隊伍。
數字鄉村建設可以從監測脫貧戶數據、返貧風險預警、防返貧方案定制等多方面有效銜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具體做法如下:1)針對深度貧困地區及特殊脫貧人口開發大數據支撐平臺,通過數字化治理整合相關部門數據,實時更新、監測重點脫貧人群數據,對因特殊原因可能返貧的人員進行動態預警。大數據平臺的返貧動態預警機制可以高效掌握脫貧人群的具體情況,一方面有助于及時解決脫貧人員面臨的問題,防止返貧;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大數據平臺高效分析脫貧人員的致貧原因、脫貧機遇等問題,促進已脫貧人群的信息共享,注重挖掘已脫貧地區人群的需要[9],為促進鄉村振興、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可行性方案并用于推廣。2)深入群眾,從群眾需求入手,利用大數據算法為已脫貧人群個性化定制防返貧方案,做好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數字化技術的介入可以科學分析脫貧人員的具體情況,高效定制不同脫貧人群的個性化防返貧方案,為脫貧地區、脫貧人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全面促進鄉村振興。
鄉村文化資源豐富,形式多樣,無論是象征著人民的勤勞智慧、支撐著千百代人生活的傳統農耕文化,還是豐富人民業余生活、給人民帶來精神愉悅的戲劇、雜技、剪紙雕塑等精神文化資源,或是從古流傳、代表著古代人民創造精神的古廟、古鎮、古建筑等物質文化資源,都是鄉村居民的智慧結晶,也是民族的財富,需要當代人民的弘揚與傳承。互聯網技術的融入可以改變文化資源傳統的儲存及傳承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鄉村文化資源的價值。具體做法如下:1)深耕鄉村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儲存與宣傳,通過圖片、視頻以及數字立體建模等方式將鄉村文化資源的歷史風貌、文化內涵、精神價值儲存并展現出來。一方面,提高了傳統文化資源的知名度,從而吸引更多人加入保護傳統文化資源的行動。另一方面,文化的數字化展示有利于鄉村農產品、工藝品、旅游業的發展,以文化發展促進產業振興,從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2)通過鄉鎮高校合作的方式引進創新理念及科研成果,結合鄉村的實際發展與需求,利用校方優勢進行黨史館設計、文化衍生品設計、特色農產品包裝設計等文化宣傳工作[10],提升品牌意識,注重鄉村文化產業品牌的建立,進一步延伸產業鏈。
數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提供了新的動力源泉,同時對做大做強鄉村人才鏈和傳承鄉村文化資源有重要意義,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并與鄉村振興實現了有效銜接。政府、民眾應抓住數字技術的紅利與機遇,從完善數字基礎設施、促進產業數字化、推進公共服務供給、精準防返貧以及文化資源數字化發展等方面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為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提供助力,全面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