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鑫
〔關鍵詞〕義務教育;藝術課程;音樂學科;川劇元素;中小學音樂教育
一、川劇與川劇元素
川劇,又稱川戲,是我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其主要流行于四川、重慶、云南、貴州四省市。與其他劇種的不同之處是,川劇是將五種不同的聲腔與四川方言、音韻、音樂進行融合的劇種,這五種聲腔分別是:昆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明清時期,興盛以高腔、梆子腔、皮黃腔、柳子腔為主的風格較活潑嘈雜的亂彈,由于這些于外省所產生的腔調相繼在四川、重慶、云南、貴州等地演出,其后便產生了將五種聲腔藝術形式以及四川方言、風俗、音樂、舞蹈等融合的頗具地方特色的劇種——川劇。
川劇自誕生之時,就是包容諸多聲腔劇種的多樣化藝術,其多元的藝術元素囊括服飾、臉譜、體勢、樂器、絕活等。也包括唱念做打的藝術手段;以堂鼓、鑼、鈸、嗩吶等為主的伴奏樂器;擁有水袖、耍刀、變臉、吐火、手影等絕活樣式;多樣的服飾和多彩的臉譜設計,都是與其他劇種相區別的重要特征。川劇,不僅集多種藝術元素于一體,也提供了融入其他藝術形式的多種元素,為音樂、美術、舞蹈等學科提供豐富的課堂教學素材。
二、川劇元素融入音樂學科的意義
(一)促進學科綜合
多樣的藝術學習可以為學生發展綜合實踐能力提供良好的課堂環境。川劇是一種高度綜合的藝術形式,其集合文學(臺詞與劇本)、音樂(演唱與伴奏)、動作(舞蹈、武打、身段)、化妝(臉譜、服裝)等,成為多位一體的舞臺戲劇形式。
因此,將川劇融入音樂學科的學習當中,有利于學科綜合,使學生能從一門學科學習中了解多方位的知識,將音樂與其他學科以及自然、生活相關聯,汲取豐富的審美教育素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推動“以美育人”
學生應積極參加各種藝術活動,從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等角度,體會并學習中華民族的藝術精髓和文化靈魂,增強民族自信,開闊視野。
將川劇元素融入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并不是讓學生學會川劇的幾句唱段、幾種唱腔,或了解幾個川劇藝術家這么簡單,而是為了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提升藝術鑒賞能力,學會欣賞美、理解美、創造美和感受美,培養正確的藝術愛好;學習和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并領會其中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精髓,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文化,增強對文化和藝術理解的多樣性。
(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我國戲曲文化博大精深,川劇作為戲曲文化諸多璀璨明珠中的一顆明亮寶石,代表和蘊含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擁有極大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川劇藝術的產生植根于四川人民的生活文化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此外,川劇藝術能夠發展至今,是因其通俗易懂、簡單直接的藝術表現方式能夠讓大眾快速、廣泛地接受。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它是由各民族優秀文化匯聚而成。以川劇元素融入音樂學科課堂,有利于傳承各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宣揚各地區的特色民俗、弘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川劇融合了昆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這五種不同的地域特點聲腔,促使孩子們感受到傳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所在;用舞蹈、服飾、情景、化妝來展現真實的川劇元素,能推動孩子們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器樂、唱腔、念白融合的川劇元素能夠推動藝術融合、文化交流,通過藝術課的形式來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我國中小學教育階段,學生們或許對貝多芬、莫扎特、施特勞斯等西方名家非常熟悉,卻很少了解到川劇表演藝術家。因此,帶領學生學習川劇,有助于他們深入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并從四川文化走向民族文化、再走向中華文化,具有階梯型的推動作用,也利于學生從川劇藝術中汲取營養,增強民族自豪感,提升對于文化學習的自覺性。
三、川劇元素融入音樂學科的教學策略
(一)如何體現美育教育
川劇元素融入音樂學科的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以川劇《白蛇傳》引入到義務教育階段藝術課程中的音樂學科部分為例。大多數人對川劇《白蛇傳》的認知僅停留在它是川劇變臉的經典代表作品之一,但是對其中的劇情是如何發展的,臉譜從紅、白、黑等顏色之間變化的原因以及與之伴奏音樂風格的轉變的配合卻極少關注。由此,教師可以采用視頻欣賞為主,輔以講解的教學方式向學生進行說明,如在《白蛇傳·斷橋》中青兒面對許仙的場景:青兒怒斥“你是姑爺,不得活!”臉色一轉變為白色,意為“臉都氣白了”;當白娘子求她不要傷害許仙時,青兒臉色又一變為紅色,意為“臉都氣紅了”;當追到許仙時,臉色再一變黑臉露出獠牙,意為“起了殺心”。在這其中,為順接故事情節,伴奏音樂由原先舒緩的管弦樂伴奏,轉變為節奏鏗鏘有力的“襲擊樂”,起到了襯托劇情發展、協同演員身段、表現情緒變化等作用。由此,通過在音樂學科中結合川劇中的變臉元素,引領學生對在川劇變臉的過程中對音樂整體進行感受與體會,領會音樂在不同的情景與故事片段中所起的作用。
(二)如何體現學科融合
首先,以三年級到九年級的學生為例,其音樂課的主要內容包括:聽賞與評述、獨唱與合作演唱、獨奏與合作演奏、編創與展示、小型歌舞劇表演、探索生活中的音樂等。在與川劇元素相結合的音樂學科中,教師應當將這種類型歸類為綜合性藝術表演,即從屬于表現和體驗領域的律動、游戲、集體舞、歌舞劇表演等內容。因此,在教學生學習川劇音樂的同時,可以插入并引用其他的藝術形式輔以教學。例如,在教川劇“變臉”的音樂與歷史時,可以采用教學生畫臉譜、川劇服裝設計等方式調動學生興趣,促使學生在不同的藝術交流學習中尋找自身所長,探索不同學科的魅力,發掘自身興趣點。對于義務教育階段中三年級到五年級的學生,要求其能夠在川劇學習中獲得豐富的音樂情緒與情感體驗并且能自然地進行律動、游戲、舞蹈、戲劇表演等藝術活動。這樣,就能使學生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之下,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體會感受不同的藝術形式。例如,川劇經典劇目《白蛇傳》中,演員通過舞蹈動作的掩護采用“變臉”中的“扯臉”絕技使之臉譜在綠、紅、白、黑等七八張不同的臉色間轉換,教師可依據學生不同學段的特點,選擇一些易學、易唱、易做的劇目進行學唱與學做,使課堂循序漸進到音樂學科的中心內容,從“變臉”這種絕技表演中體會舞蹈體勢,從舞蹈體勢中引出音樂唱段。在此過程中,也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音樂實踐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體現學科融合的意義。
(三)如何得到藝術體驗
在音樂學科中加入川劇元素,應把藝術體驗、藝術實踐等作為課程的內容方向。在學校生活中,教師們有意識地創設文化環境和藝術氛圍,對于學生接受和理解文化藝術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川劇唱段與歌唱課、律動課等結合的方式,這不僅是為了增強音樂學科的藝術體驗,也是為了將川劇特有的演唱技法推送到新一代當中,從而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川劇及其相關藝術。例如,在義務教育階段中八年級到九年級的學生學習獨唱與合作演唱時,要求其應當具有較好的歌唱表現能力及良好的歌唱習慣,能對歌曲的演繹發揮主觀能動性。老師在歌唱教學中教演唱與咬字時,可借用川劇保持高亢嘹亮聲調的同時還需保證吐字的清楚特點來講解。以川劇《賞夏》為例,在唱至“清溪呀”的唱句時,學生需注重咬字與口腔開合,利用頭腔共鳴來完成旋律演唱。但由于川劇所用方言的規律,此處“溪”的發音不應當是普通話中的“xi”而是四川方言中的“qi”,且“qi”相較于“xi”咬字上更為狹窄。因此,在進行如上內容課程時,更需要關注的是學生自身演唱的發音習慣和咬字方式。在加入川劇元素的音樂學科課堂中,學習四川方言發音的演唱是基本的教學要求,由此,也能讓學生體會四川方言可愛圓潤、風趣幽默的音韻特點。在音樂學科課堂的學習過程中加入川劇元素,不僅可以讓學生對于四川文化進行直觀體驗,也能激發孩子們對于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在增強實踐能力的同時,提升其藝術體驗。
總結
川劇元素融入中小學音樂學科課堂能夠增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及情感感知,提升藝術審美水平,更能發展其在母語體系下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